<p class="ql-block"> 作者在撰写“谈官德”三本书(《官德与官能》 《官德与理性》 《官德与官戒》)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这样的认知:官德与人品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人品是做人的魂魄,官德的基石。无论是为民,还是做官,都应把人品德性修养作为砥砺人生的终身要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人品是道德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道德是人品的检验</b></p><p class="ql-block"> 人品这个概念,可以说是人们心中常想,口中常说,笔下也常写,但从古至今并无统一的定论。</p><p class="ql-block"> 据查证,"人品"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南朝(公元420年-589年)《奏弹王源》一书,距今不过1500年左右。但是,从3600年前商代发明甲骨文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与人品二字同义或近义的概念,比如,道德、良善、品性、君子、大丈夫等, 其中最多的就是"君子”之说。可见,在历代世人心目中,人品问题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p><p class="ql-block"> 国内目前较有权威的辞书,将人品定义为人的品质和品格,类似的还有人格,品德,德性,品行等概念。人品,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付诸行为表现后的集中体现,是思想、道德和作风素质的根本标志。当然,人品有高下优劣之分,正如宋代一位诗人所说:“当知禀气有清浊,所以人品有善恶。”</p><p class="ql-block">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品是道德的基础,而道德是人品的检验。”这句话指明了人品和道德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通常将道德品性高低和人品优劣看作是一码事。</p><p class="ql-block"> 对于优良人品包含的基本内容,自古以来许多有识之士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和界定。所不同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改变和扩充着人品的内涵和外延。老子在《道德经》提出“上善若水”,并借水的特性提炼出人应有的“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孔子在《论语》中有107次提到“君子”二字,实际上君子是对人品优良者的美称。他还直接从君子和小人比较中,界定了君子之德即好人品的近二十种特征,诸如重义,怀德,坦荡,友善,宽容等。</p><p class="ql-block"> 还有,《吕氏春秋》提出了论人“八观六验”法:“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持,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与其相类似,历代一些明臣贤士也提出了“九征观人术”“七步识人法”等选人用人标准,这些也都是以好人品为核心内容决定取舍的。</p><p class="ql-block"> 此外,亚里士多德也很早提出“好公民”和“好人”应具备的四大美德:谨慎、公正、节制、勇气,被称为“四主德”。他还提出,政治家必须同时具备好公民和好人两种素质,必须具有“明智”这一“政治美德”。</p><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发布,为新时代人品道德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规范了内容和实施方法。</p><p class="ql-block"> 纲要提出的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是对新时代好人品的全面而科学的概括。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则是领导干部在好人品基础上筑建好官德的基本要素。</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人品是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的根本标志,也是全社会文明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近些年在全国开展的评选好人活动,是对一度错将好人与“老好人”等同的正本清源,使好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骤然上升,也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全员人品德性普遍提升的热望期盼!</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人无品不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国无品不兴</b></p><p class="ql-block"> 人品德性,在人生中所处地位和所具价值何在?</p><p class="ql-block"> 英国著名道德学家斯迈尔斯写的《品格的力量》一书,面世130余年畅销不衰,被人们誉为“人格修炼的《圣经》”“人生的北斗星”。书中对人品的地位和价值说得很到位:“品格——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最高形式的体现,它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人的价值”“好的品性不仅是社会的良心,而且是国家的原动力。”</p><p class="ql-block">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威,人品决定人生。这种说法绝非危言耸听。 人品,是做人的魂魄,价值的坐标,处世的基石,功业的佐佑。人品对官德、对文品、对才能和功业,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并显示出神奇般的威力。</p><p class="ql-block"> 其一,人品与文品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人品与文品相互关联。“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和“文道合一”之说,有一定道理。一个人的思想意境乃至为人之道,会从字里行间体现出来。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都是爱国爱民之心和正大宏远之志在文章中的投射。那些人品不好或大节有问题的文人,其文品自然会受其人品影响,格调难以高雅。他们即使在人格尚可时写的文笔较优的作品,但随着其人品的由优变劣,那些过去写的好文章,对读者的感染力和对社会的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p> <p class="ql-block"> 其二,人品与官德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旧河间府署有副对联曰: "世风常伴政风变,人品应随官品升。”(横批:德风)做官要先做人,人品决定官品。好人不一定能做好官,好官一定要是好人,好官德必须有好人品。而且,为官者地位高了,权力大了,还要在好人品基础上修炼出好官德,这样才能适应重任的更高要求。领导者的人品官德好坏,事关重大,直接影响党的形象,关系到党风、政风和民风。人类及思想道德进化史证明,从兽性到人性到人品再到官品,是爬山式的,要经过漫长的艰难的磨炼,而如果官品沦落,则是断崖式的,会越过人品和人性直接退化到兽性。《周易》有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官德沦丧,万劫不复。</p><p class="ql-block"> 其三,人品与才智及功业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美德可以弥补才智的不足,才智却不能弥补品德上的缺陷。凡是德帅才者,不难成为造福于社会的栋梁;相反,凡才驭德者,终究会成为祸害社会的败类。而且,人品低劣者才能越大,地位越高,造成的灾祸越大。再者,德是事业之基,优秀的人品是天然的人脉资源,能赢得众人的尊敬和信任,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声誉,能够广结善缘,广聚英才,广开财源,为个人建功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相反,人品差者可能会因某种偶然因素得势于一时一事,但终究难以逃脱众叛亲离前功尽弃的残局。</p><p class="ql-block"> 作者尝试这样形容人品和人格:好人品或人格的力量,是世界上最神奇美妙的一种力量。</p><p class="ql-block"> 说它无形,却能使人们有目共睹,清者自清,或浊者自浊</p><p class="ql-block"> 说它无影,却能穿凿日月,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p><p class="ql-block"> 说它无力,却能对真理和权力力量产生巨大的助推力,或产生反作用力。</p><p class="ql-block"> 说它无声,却能下自成蹊,不令而行,或者有令不行。</p><p class="ql-block"> 说它无功,却能一呼百应,事半功倍,或者弦孤和寡,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人之常情非寻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人品德性历练场</b></p><p class="ql-block"> 人品德性的修养,固然离不开大风大浪的锻炼,大是大非的考验,但大量而经常的则是要经过人之常情的历练。科学家爱因斯坦先生有言:“道德毫无神圣之处,它纯粹只是人之常情。斯迈尔斯也这样说:“一切美德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最大限度地满足日常生活的要求。这样,美德才崇高、永恒和持久。”</p><p class="ql-block"> 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人品并不奥秘,人之常情可见。</p><p class="ql-block"> 所谓人之常情,是指人类在一定情境下表现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和行为,或者说是在一定社会群体范围内约定俗成的事理标准。这些带有共性的情感和行为,是人类在生理和心理的本能反应,也是长期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常情中有常理,常理中有常情。它大都是人品德性包含的内容,也是人品德性修炼的重要环节和场合。人之常情的内涵主要是,家国情怀,尊老爱幼,扶贫济困,铭恩报答,诚信交往等,其外延也包含常理常礼常规。</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曾发生过两次声势浩大的对“人性论”和“人情论”的围剿战,使人性和人情俗不可耐,不仅被驱于人品道德之外,甚至同“腐朽”“反动”画上等号。与此同时,玄乎又神乎的道德说教,使道德被置于高不可攀远不可及名为“高大上”实则“假大空”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这样,人品道德被置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两头虚空的境地,实际上使道德成为流于装饰脸面和门面的口号,甚至个别野心家和阴谋家将“人情”“道德”当作两种整人的大棒。这些错误的运作造成的思想混乱,至今仍然在许多人的头脑里留有阴影。后来,“雪上加霜”的是开放国门后,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乘机浸入,一些人将金钱至上享乐至上当作人生信条,而将良心人品和道德丢弃脑后,致使社会上出现了某些人性退化、人情淡化、人品私利化的不良现象,个别缺德乏善的“人不人”“人面兽”也冒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 基于这种境况,作者本着“鉴古喻今,就实论虚,针砭时弊,倡扬新风”的主旨,针对时下在“人之常情”上出现的突出问题,从历史与现实结合上,正反事例对比中,事与理的连接契合上,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人性人品修养的规范及方法,希冀能起到些许启发性、导引性的作用。(以下四段为已发表文章的题目)</p><p class="ql-block"> 一是人品修养要贯彻到人情人伦和人际之中。孝亲,别让孝道变为“倒孝”;亲情,莫让“闲情”冲淡了亲情;人性,从狗通人性说起,激扬人性正当时;感恩,为何“白眼狼”不减反增;人情,淡说人情凉淡;亲疏,“冷热倒错症”当治;友情,结朋交友七大忌;真诚,为人别戴假面具;友善,无谓争斗是友善的销蚀剂;宽宏,为人莫要小眼等。</p><p class="ql-block"> 二是人品修养要校正不良心态、欲望和嗜好。媚俗,盲目追俗销本蚀色;邪欲,谨防权钱色三大馅饼变为陷阱;恃大,“恃大不戒”必毁于自大;机巧,“明迷难醒”必前腐后继;嗜好,莫将美毒当美嗜;寻欢,找“乐子”趣谈;消闲,闲议闲人的“消闲法”;纵乐,任性极乐自成哀;怨恨,怨妇(夫)心理当戒;极乐,莫将娱乐变为“愚乐”和自戕;陋习,谨防惯病成“绝症”等。</p><p class="ql-block"> 三是人品修养要克治网上纸上失品丧德的“软暴力”现象。网氓,网上玩人更丧德;“键暴”,从口德说到“键品”;臆断,可恶的恶意想象;戾气,由无名之火说到无意之恶;毒舌,祸人殃世的毒言当禁;寻仇,无仇何以成冤家;“网怼”,网上交流应讲常情常礼;恶情,恶情夺正究可哀;文痞,好人品是好文品的渊源;反噬:书文网文为镜 反躬自省等。</p><p class="ql-block"> 四是人品修养需渗透到发扬优良传统道德规范中去。正心,把牢“一念决”,过好“佛魔关”;廉耻,羞耻心是持正守节的最后防线;善良,秉持有防卫和底线的善良;厚道,谨防诡道佯装厚道;诚信,是万能的通行证;正直,是为人的脊骨;耿直,为耿直辩正;坦率,率真莫轻率;谦谨,切防骄横招致横祸;义愤,怒气当发定发,该控尽控;胆气,面对邪恶不能怂气;公道,公道迟滞是何因;淡泊,清心是淡定之本等。</p><p class="ql-block"> 总之,提倡把人品修养和讲人之常情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既易于操作,易于坚守,又能提纲挈领,由小及大,由低及高,使人们在人品修养中“渐入佳境”,既能“下着地”,又能“上着天”,逐渐在人我、公私、善恶、荣辱、是非、文野、贪舍(廉)、利害、爱恨、生死等人生价值观的重大问题上,有所鉴别,有所顿悟,有所受益。(此文拟作为《品人品》一书的引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