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田元宵游大龙

江瑾

今年龙年元宵节,我的老家连城县姑田镇又将举行游大龙活动,今年镇里一共有两条大龙出游,一条是中堡村的大龙,一条是城兜村的大龙。因为疫情,已经有好几年没有举行游龙活动了,今年的游龙一定很热闹。<br> 姑田元宵节游大龙已经有400多年历史了,这项传统的民俗活动,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最早是由下堡村的邓屋举行这项活动的。据姑田史料记载,下堡村邓屋八世祖邓应出任潮州府检校,后定居潮州,其弟邓恭仍居姑田邓屋。明万历年间,邓恭子孙到潮州探亲,在潮州看到舞龙,兴叹不已,便将龙画成图样带回姑田仿制,于元宵节期间首次游龙,引得乡民欢天喜地,争相观看,家家户户门前点松明,放鞭炮迎接。从此便一直流传至今。<br> 不过,当时的龙偏小偏短,直径只有0•4米左右,长度也只有20多节。后来经过多次改进,到清乾隆年间,龙的高度、宽度已定型,制作样式业臻完美,并相承沿袭至今。<div> 姑田大龙龙头的高度为2•4米,长7米,直径0•8米,龙口大张,内含一个直径0•6米左右的大红龙珠。龙腰每节高2•2米,直径0•7米,长4•3米;龙尾高2•4米,长6米,直径0•8米。<br></div> 游龙虽然在元宵节,但一般正月初五左右就开始制作了,用竹篾扎成龙头和龙身形状,再用姑田出产的宣纸裱糊,并画上龙鳞,才算完成制作。 春节期间,家里的来客都喜欢在龙身面前留个影。 龙头面前留影纪念图吉利。 这是2009年春节期间,两位台湾来我村观看游龙活动的摄影师,在龙头面前和我父亲的留影。 游龙活动一般在元宵节下午开始,首先要举行隆重的祭龙头仪式。 还要杀猪祭供,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祭龙头仪式有不少内容和环节,庄严虔诚。 还有十番乐队奏乐。 祭龙头仪式结束后,要把龙头抬到村庄上面的山坡上进行接龙。 龙头的前面,还有不少由小孩子们举的灯箱。 接龙的地方早已经站满了观看的人群。摩肩接踵。 各节龙身按事先排好的顺序陆续接上,一边接龙一边缓慢行进。 擎龙也十分有趣,因为龙头硕大,出游时需要8个人,其中4人擎龙,4人用绳子从四个方向拽住龙头,使其保持平稳。 每节龙身扎在一块木板上,称为龙板,龙板的两头各凿一个洞,节与节之间用竹竿做成2米长的龙棍穿插洞中,将龙身连接,龙棍下端放在牛皮制成的袋里,这样才能擎起出游。擎每节龙身,至少要两个后生青年才能胜任。 游龙路上,沿途都要放铳,放铳队一般由10几人组成,这是2009年游龙时,我的两个堂哥担负着放铳的任务。 这幅照片,记录的是民国廿八年(1939年)元宵节游龙的情况,照片是上堡村连史纸传承人邓金坤发现和保存的。 这幅由闽西日报社记者拍摄的照片,记录的是2012年元宵节创吉尼斯世界记录的游龙盛况。元宵节当天下午3点20许,在神铳轰鸣、锣鼓喧天中,数千名的当地中青年壮汉抬着总长348节、1500米的姑田大龙,在长长的彩旗队、灯箱队的引领下,蜿蜒于中堡、上堡等村落山野田间。当晚6时,姑田下起大雨,由于姑田大龙由宣纸制成,不少龙身被倾盆大雨损坏。世界吉尼斯总部派出的认证官程东及其团队冒雨现场进行测量鉴定,经过1个多小时的认定,当晚7点55分,世界吉尼斯总部认证官程东宣布,姑田游大龙以791.5米打破了台湾在2011年创造204.53米最长游行花车原记录。 这是2013年元宵节游龙的盛况。 夜晚的游龙情景 如今夜间游龙,村道尤其街道的路灯比较明亮,龙身内的烛光效果不明显,以前游龙走在田间地头,拍出的游龙就感觉更有光影。 如今在田间地头游龙,走得是机耕水泥道路,以前走的是田埂泥路,擎龙行走更艰难,但更有刺激。 这幅照片是我在2010年拍摄的游龙情景,参加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我的幸福瞬间》图片征集活动。来自国内34个地区(含港澳台)及境外43个国家的用户通过中国网络电视台共上传图片3万多张。春晚剧组从中评选出100幅入围作品,并通过网络进行公示后公布。我的这幅照片和本报摄影记者郑秋生的《走古事》入围100幅照片。 这是当年闽西日报的报道剪报。 闽西日报对姑田游大龙进行过很多报道。这是对1999年游大龙的报道剪报。 2001年的游大龙活动,吸引了法国巴黎电视台记者前来采访。 2002年闽西日报生活专刊对游大龙活动的报道剪报。 这是闽西日报对2009年游大龙的报道剪报。 2007年,在庆祝龙岩市建市10周年的大型民俗踩街活动中,姑田大龙也游进的龙岩市区的大街上,这是闽西日报对当年姑田老艺人在龙岩城制作大龙的报道剪报。 老家村里的儿童,连做游戏都在模仿游大龙的情景。<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