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它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萦回墓前,开势之雄,景物之胜,为韩城诸名胜之冠。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景区广场诸本纪园,通过一组组雕塑再现了汉五帝之前历代帝王的代表性场景,堪称一部形象生动的《史记》帝王全景画。</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西汉左冯翊夏阳人(今陕西韩城),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为一家之言”的伟大抱负,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体通史《史记》,被后人尊称为“史圣”。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史记》更被鲁迅盛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 <p class="ql-block"> 芝秀桥,桥下陶渠,因汉武帝在此采得一枚灵芝,遂易名芝水,桥因水而取名。现为1936年杨虎城和邵力子拔银重修,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祠的起始点是一座清代两柱歇山顶砖木牌坊,坊额“汉太史司马祠”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p> <p class="ql-block"> 祠堂的头道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门内悬“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匾额。至此才知道,这里不仅有司马迁的祠堂,还有他的墓冢。</p> <p class="ql-block"> 司马古道,据传最早修于春秋战国,为晋(魏)国的河西要道,为韩城通往长安必经之路,现存为北宋时铺设,原长1500米,现仅存300米。</p> <p class="ql-block"> 沿山坡向上,祠内首道坊是一座清代两柱砖木结构的牌坊。该牌坊和第一座牌坊一样构筑在高高的砖台之上。两面坊额“高山仰止”和“既景廼岗”应该是对司马迁人品的至上评价。坊额则由韩城籍书法家强汉山在1944年题写。</p> <p class="ql-block"> 一段长长的石铺甬道。</p> <p class="ql-block"> 二道门为单檐悬山顶,门楣上悬“史笔昭世”白底黑字匾额。从门前阶台到太史祠门共计修建99个台阶,表达了对司马迁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 继续拾阶而上,二道坊是一座砖雕门楼式牌坊。坊额“河山之阳”语句源自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对自己身世的描写“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这句话,让后世始有司马迁祖籍究竟是陕西韩城还是河南洛阳之争。猜测司马迁祖籍在韩城,出生地在洛阳。牌坊上的砖雕对联:“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将司马迁的《史记》和古代圣人的经典相提并论,其评价不可谓不高。</p> <p class="ql-block"> 穿过“河山之阳”牌坊,即到山顶小城司马迁祠墓。三道门上的“太史祠”匾额由时任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题写,字迹雄浑、洒脱,非今人所谓能书者可及。</p> <p class="ql-block"> 献殿后面的寝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始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是司马迁祠现有建筑中仅有的宋代遗构。</p> <p class="ql-block"> 把司马迁誉为“文史祖宗”可以说是恰如其分,其《史记》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文学的角度都堪称扛鼎之作。</p> <p class="ql-block"> 祠后为司马迁墓,筑于西晋年间,经金、元、清数次修葺,至今完好。这座形状极似蒙古包的八卦墓,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敕命改建的。</p> <p class="ql-block"> 冢前石碑上书“汉太史司马公墓”,题写者为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p> <p class="ql-block"> 墓系砖砌,呈圆形,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墓顶古柏一株,树分五枝,枝干苍劲,盘若蛟龙。</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汉征和三年(前90年)病故,葬于何地史无确载。韩城的司马迁祠墓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年),也就是司马迁亡故后的400年,此后历代多有修缮和增建。</p> <p class="ql-block"> 对司马迁的祭祀,晋以前已不可考,人们公认的说法,是始于西晋。至于祠后之墓,想必是殷公认为有祠无墓,终归是个遗憾,所以便在祠后封起个衣冠冢,以供祭扫。因为史学界对司马迁的卒年卒因至今尚无定论,司马迁祠墓修起后如何祭祀,史志无载,但西晋汉阳太守殷济创立司马迁祠墓,却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从建筑角度讲,太史祠虽然建筑规模不大,形式气派却和司马迁的人格、文章、事业一样,超拔于群。它是依据山岭的天然地形,不受中国建筑传统对称布局限制,经过精心擘划,建筑成高峻挺拔、气势雄伟的太史祠,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韩城是大禹凿龙门之地,黄河龙门闻名天下,韩城境内龙门站以下沿黄河一带有三十多个村庄,人们为纪念大禹凿龙门功绩,多数村庄都建有大禹庙,也称禹王庙,现保存最为完好的是周原大禹庙。</p> <p class="ql-block"> 周原大禹庙位于韩城东2公里黄河崖畔周原村。大禹庙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附属建筑多遭损坏,唯主体建筑保存完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献殿面阔明3间暗5间,前檐柱为八角形石柱。</p> <p class="ql-block"> 正殿面阔3间,殿内全部作神龛,龛为木作砖基,制作精致,有浮雕透雕和绘画,龛上藻井有彩色绘画168幅,花鸟人物,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主像为禹王坐像,居殿中央,神态庄严,高2.5米,两旁侍配4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东为三头六臂驾龙腾雾的巨灵官神像,手执法器,面目狰狞,高2.45米,两旁侍配2尊。</p> <p class="ql-block"> 西为唐将汾阳王郭子仪夫妇并坐像,高2米,两旁侍者2尊。整个塑像技世精良,生动逼真。</p> <p class="ql-block"> 殿内东山墙有明代巨幅彩色壁画,为《西游记》中孙悟空收降红孩儿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殿内西山墙明代巨幅彩色壁画,为郭子仪“宴庆图”和“受降图”,一幅画两个场面,结合巧妙。</p> <p class="ql-block"> 韩城人民为了纪念大禹的凿山治水之功,不但把“龙门”称作“禹门”,而且沿黄河各村都修建了大禹庙,祈求大禹神灵佑,使滔滔黄河岁岁安澜。可见在韩城人的心目中,对大禹更是充满了崇敬之情。</p> <p class="ql-block"> 普照寺,位于陕西省韩城市昝村镇吴村,始建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清代续修。 是渭北地区重要的一处佛教文化遗址,里边供奉着佛教鼻祖——释迦牟尼,佛教文化气息浓厚,是韩城元建标志性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寺院大门原本位于龙门镇西原村,乃天圆寺的献殿,屋顶为悬山式,前后檐的明间各用两根粗圆的八棱石柱,斗拱下的大檐额乃元代建筑标志。</p> <p class="ql-block"> 普照寺不仅是寺院,也是陕西省元代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普照寺坐落10余米高的古寨堡南端,居高临下,颇有虎踞高山之势。</p> <p class="ql-block"> 站在第一个平台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做工巧妙的悬山顶大门,额上写着“普照寺”三个字,应该是普照寺最初的山门。</p> <p class="ql-block"> 穿过垂花门楼,“礼仪圆明”四个字醒目地挂在圆形的山门上,这四个字体现了孔子的儒家思想,要求人们做一个有礼貌、懂规矩、光明磊落的人。把这四个字书写在拜见佛祖的最后一个“关口”上,表明了后世人对拜佛也是有一定要求的,似乎在告诫那些做过坏事的人,拜见佛祖前来赎罪时,一定要改头换面,从这个门走出去,重新做人。</p> <p class="ql-block"> 普照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佛殿雄伟壮观,殿内有佛龛,龛上部有藻井,藻井有绘画,其中有塑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的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二菩萨,阿难、伽叶二弟子五尊彩塑像及明清藻井绘画一百三十余幅,笔墨生动,情景逼真,形态各异,堪为珍品。</p> <p class="ql-block"> 普照寺大门右侧有三座元代殿宇,前方东西并列两座,后方单独矗立着一座,但是外观都基本相似。它们原本在韩城南郊苏村和陈村之间突起的高台上,因而得名“高神殿”,1999年搬迁至此。曾经的高神殿由四座建筑和四座戏台组成,每逢举行庙会的时候,四台戏争夺观众,在当地极富盛名。</p> <p class="ql-block"> 近几年,为了保护好元代建筑,经陕西省文物部门批准,韩城拟将急需维修的元代建筑约十多处逐步搬迁到规模较大的元代建筑之地普照寺。现已搬迁了两处四座建筑,连同普照寺原有的古建筑及配列建筑共12座,最终建成约二十多座的元代古建群,成为陕西省最大的元代建筑博物馆。 经过修缮保护的普照寺,被当地人称为韩城的"布达拉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