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惠州西湖 (二)

求 雨

<p class="ql-block">  我们下榻的酒店就在西湖的湖东傍边,走出酒店,没有几分钟路,就能走进西湖的湖边,顺着这条健身步道左弯过桥就能看到西湖烟波浩渺的景色。河旁散种着可以看出年代的树种和管理的树名,湖边的小径,也让这条路尽显苍老。四季的花草和那一丛一丛的藤蔓以及新近引入的漂亮的植物,都汇聚在微风四起的河廊,老愧树的倒影和老榆树的盘根错节,在静怡的空气中弥漫着年代的久远。来访的鸟儿和这里定居的群鸟,嬉戏和对语……让人目不暇接,顾此失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顺着脚下的路“丰湖路”自东向西。走过“东坡奶茶”店,就能看到西湖最古老的建筑,那就是“泗洲塔”。来到这里之前打算的漫步线路和惠州西湖的景点位置:看到了孤山和苏东坡纪念馆前的苏东坡竖像掩映在泗洲塔下,也再次想起这位当年的文学大家,因为“不适事宜”、而处事又是那么“高风亮节”、而导致的属于他自己的人生坎坷和让人致敬的优美传说,让后人为之动容和无尚的思念。他在第一次被贬谪时,就有着人生醒悟的悔事让他自己终生难忘,透过历史看到他真实的回忆,也为之奈何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年苏轼应制科试后不久,被任命为凤翔府(今陕西的凤翔)当判官,这是苏轼出道第一次当官,担任的是凤翔府签判一职,这是一个相对朝廷来说是较小的官职,但苏轼为之任重道远。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苏轼离京赴任,弟弟苏辙也参加了这次的特殊会考,没能如愿,趁着离京的路途,送哥到郑州,他们相别于郑州的西门外,这是苏轼“从政之路”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在凤翔府任职期间,苏东坡把自己的责任和应尽的职能就现状的事态,展现出了他的政治抱负的气度和组织才华的足越,做了许多超乎想象的利国利民的好事,值得渲染的是他改革了“衙门役”,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并坚决免除积欠税款,不再执行朝廷的赦令,以免贪官污吏借此敲诈勒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苏轼和杜甫一样,都与民同存同乐,休戚与共,同样关心天雨,由修筑路亭想到忧旱,从忧旱就想到喜雨,抒发了苏轼民忧官忧,民喜官喜的思想感情,这对一名官员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为官之道迈出了坚实的一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时间也快,步入而立之年的苏轼,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二月,苏轼接到皇帝的诰命,就此从自己仕途的第一站凤翔府,卸任返京。进京入“闻鼓院”为官,行呈递表疏之事(“疏”与“表”都是臣下写给皇帝的文字,也可以说是上奏的奏章)。该职位衡量当时苏轼回京的有功之人的任用来看,显然是大材小用。但也只能接受这样的暂时安排,时间到了五月,有龙图阁直学士:吕公著试策,举荐苏轼直接为学士。宋英宗知道吕公著举荐一事后,心想:当时我是太子的时候就久闻苏轼大名的,苏轼确实是个有才志士。打算将苏轼直接越升,召入翰林,授起草诏令的知制诰一职。在宋英宗眼里,朝廷用人要经过考试、选择、对比、充裕,才知有没有能力和适合什么职位,(这是当时朝廷官员任用的规矩)但苏轼却是无所不能之人,当可考虑破格录用之。不料,皇帝即将要自行其是贯彻的做法,被素来对苏轼赞赏有加的丞相“韩琦”知道,却坚决反对。面对皇帝亲询,韩琦的回答有自己的深思熟虑:“苏轼之才,远大之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之,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词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韩琦的这番侃侃而谈的话不无道理,出于对朝廷的千秋伟业,用人之道必然之法,绝不能超之过而怨恨当初,其意其实:此时的苏轼,毕竟只在凤翔府当过三年的判官,虽然章显才学惊人,阅历应为可以,但资历终究不够,尚须再经一段的时间磨砺观察和培养,方可堵住他人之口,为朝廷重用。</p><p class="ql-block"> 事遇近迁,皇帝与丞相的这段对话,对当时一致看好的苏轼来说仕途影响颇大。事有原委,也为之惋惜使之苏轼未能步入更高一层的官职。从中确实可以看到,改变人生之命运的,往往是瞬时之事或他人的三言两语。在很多时候,很多的例子中,提前步入不一样的位置,会为未来埋下不一样的种子。现在,这颗种子被播入另外的土壤。宋英宗诏令苏轼为直史馆(帮皇帝整理藏书一职)。该职位得经一两年历练,才能担起皇帝给予的重任……(待续)</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