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山雀—拍自天津南翠屏公园

开心果

<p class="ql-block">煤山雀,又称贝子,是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鸟类。[5]雄鸟夏羽额、眼先、头顶、羽冠、枕和后颈为具有金属光泽的黑色,颊、耳羽和颈侧形成大白斑,后颈中央亦具有一白斑;上体灰蓝色,腰和尾上覆羽沾棕褐色;尾羽黑褐色具银灰色外翈。雄鸟冬羽与夏羽类似,但上体较为苍淡,下体偏污灰。雌鸟羽色似雄鸟冬羽。幼鸟似成鸟,但羽色暗淡少光泽,头颈部黑色部分偏灰褐色,头侧白斑和下体的白色部分泛皮黄色,上体偏橄榄灰褐色,两胁沾灰。</p> <p class="ql-block">煤山雀分布于欧洲和亚洲的寒温带至温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和西部等地,为留鸟。栖息于山地至平原的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中。繁殖期外成小群活动,亦与其他山雀混群,在树冠枝叶间跳跃飞行,不时发出低弱的“嗞、嗞、嗞”声,繁殖期叫声多变。主食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也吃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种实。繁殖期3月开始,一年繁殖2窝,雌鸟筑巢,雄鸟警诫,窝卵数为8-10枚,雌鸟孵卵,雄鸟饲喂雌鸟,孵化期为13-14天。雏鸟经双亲共同喂养17-18天可离巢。</p> <p class="ql-block">煤山雀雌雄羽色基本相似。雄鸟夏羽额、眼先、头顶、羽冠、枕一直到后颈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 颊、耳羽和颈白色,在头侧形成一大块白斑,后颈中央亦有一块大型白斑。背蓝灰色,腰和尾上覆羽沾棕褐色,尾羽黑褐色,外翈羽缘银灰色,翅上覆羽黑褐色,外翈羽缘蓝灰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先端白色,大翅上形成两道明显的白色翅斑。飞羽褐色,外翈具细窄的银灰色羽缘,次级飞羽具细窄的白色尖端。颏喉和前胸黑色,前胸黑色沿颈侧延伸形成一条黑带与后颈黑色相连;胸污白色,其余下体乳白色或棕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雄鸟冬羽和夏羽相似,但上背灰色稍淡,下体羽色稍深暗。雌鸟和雄鸟冬羽相似。</p> <p class="ql-block">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麓地带的次生阔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出没于竹林、人工林和针叶林,冬季有时也到山麓脚下和邻近平原地带的小树丛和灌木丛活动和觅食,有时也进到果园、道旁和地边树丛、房前屋后和庭院中的树上。</p> <p class="ql-block">性较活泼而大胆,不甚畏人。行动敏捷,常在树枝间穿梭跳跃,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平时飞行缓慢,飞行距离亦短,但在受惊后飞行也很快。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聚小群,有时也和其他山雀混群。偶尔也飞到空中和下到地上捕捉昆虫。不时发出“zi-zi-zi”声,繁殖期鸣声较为洪亮,尤其在春季繁殖初期鸣声更为急促多变。有储藏食物以备冬季之需的习惯,于冰雪覆盖的树枝下取食。</p> <p class="ql-block">主要以金花虫、金龟子、毒蛾幼虫、刺蛾幼虫、尺蠖蛾幼虫、库蚊、花蝇、蚂蚁、蜂、松毛虫、浮尘子、蝽象、瓢虫、螽斯等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少量蜘蛛、蜗牛、草子、花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性食物。</p> <p class="ql-block">繁殖期3-5月,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中,有时也在土崖和石隙中营巢。巢呈杯状,外壁主要由苔藓、松萝构成,常混杂有地衣和细草茎,内壁为细纤维和兽类绒毛,巢内垫有兔毛、鼠毛、猪毛、牛毛和鸟类羽毛。巢距地高1-8m,巢的洞口2-7厘米,内径6-11厘米,深11-38厘米。雌雄鸟共同营巢,雌鸟为主,每个巢10-11天即可筑好。第一窝最早在5月初即有开始产卵的,多数在5月中下旬;第二窝多在6月末7月初开始产卵,有时边筑巢边产卵。每窝产卵8-10枚,</p> <p class="ql-block">卵呈卵圆形或椭圆形,白色,密布以红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卵的大小平均为15-×12毫米,卵重平均0.93克,每天产卵1枚,卵多在清晨产出,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也有在产出最后一枚卵后隔1天才开始孵卵的。孵卵由雌鸟承担,白天坐巢时间7-8小时,夜间在巢内过夜。白天离巢时还用毛将卵盖住,有时也见雄鸟衔虫进巢饲喂正在孵卵的雌鸟,孵化期13-14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17-18天,6月中旬幼鸟即可离巢,出巢后常结群在巢附近活动几天,亲鸟仍给以喂食,随后幼鸟自行啄食。</p> <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欣赏点赞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