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龙年新春,携妻带子,风尘千里,故乡热土。断壁残垣,屹立风中,似有故人,如在眼前。寻根溯源,追忆往事,涓涓细流,滋养心田。此去路途,征程漫漫,气定神闲,行将至远!</i></b></p> <p class="ql-block">祖宅寻根</p><p class="ql-block">我的龙年春节如此过 之大年初七</p> <p class="ql-block"> 昨夜游览洛阳古城,也许是走得太累了,晚上睡得特别沉,早起匆匆退房后直奔孟津堂哥家。这位堂哥是我先生叔叔的长子,公公少年求学工作在外,结婚生子反倒没有留在农村的弟弟早。先生在家排行老三,是他所有叔伯兄弟中最小的一个。因为他没有在老家生活过,所以对老家的很多情况也并不了解,这一次回老家就是专程带着儿子寻根问祖的。提前跟堂哥联系了要去老家看看,堂哥听了非常高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因为没吃早餐,开车半个多小时后我们一家三口都觉得饿了,就在沿路找吃的,春节期间路边的小吃店大都关着,先生说送庄应该有,又开了约20分钟到达送庄。看到“送庄”两字不由得心生奇怪,我先前以为先生口中说得是“宋庄”。先生说这样的命名很少见,是个动词呢。咱们村叫立射庄,也是动词,它们都是有讲究的。相传李世民东征洛阳时遇到敌军战将单雄信追杀,李世民骑马在低洼之处,正好处于单雄信的射程范围之内,单将搭弓开箭,这时李世民身边的树林中突然窜出一只白鹿,箭头正中白鹿,待单雄信再要射箭之时,当地老百姓赶来护驾,李世民由此躲过一劫。当年单雄信搭弓射箭站立之处就叫“立射庄”,李世民得救之处就叫“白鹿庄”,老百姓护送救驾之地就叫“送驾庄”也就是现在的送庄。</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送庄街道转了一圈,很欣喜地看到一家叫“牛犇”的小吃店开着,刚好有我们都想吃的牛肉豆腐汤泡饼丝,美味又顶饱。更巧的是这个店名正好是我们小家的群名,因为先生姓牛。牛犇群里暂时只有老牛小牛两头牛,我开玩笑说儿子以后得生两个,才能凑够四头牛。</p> <p class="ql-block"> 吃饱喝足,我们掉头去老家所在地立射庄,也就五、六分钟的车程就到了。</p><p class="ql-block"> 进村后问了村民堂哥家的位置,拐了几个弯就到了堂哥家的院门口。堂哥家的院子正屋是三孔砖窑用于住人,侧屋是灶房和杂物间。院里最显眼的就是贴在门楣门框上红色的对联,上面写的字龙飞凤舞很有笔力,它们全部出自堂哥之手。先生在家也爱练练书法,但比起堂哥还差着一截。我虽说不上来字好在哪里,但看着这字就舒心愉悦。先生说堂哥当过村里的老师呢,是有文化的人。堂哥在一旁忙说:“最有文化的还是我大伯呀!”</p> <p class="ql-block"> 堂哥口中的大伯就是先生的父亲,我的公公,公公是民国时期十里八乡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要放在古代,就是中了状元。这一直是先生引以为傲的事情并经常以此来激励儿子。公公生前最大的官职就是渭南农科站的站长,最荣光的事就是培养出了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张秋香,张秋香是受到过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的。先生说那时候的站长可以相当于现在的局长。公公正处在仕途上升期的时候文革来了,他作为知识分子臭老九被打入牛棚,受尽十年折磨与屈辱。文革结束后虽然平反了,公公却已到了退休的年龄,最好的建功立业的年华已过,令人感到惋惜无比,但比起在文革中送了命的很多人来说,公公仍是幸运的。</p> <p class="ql-block"> 坐在堂哥家的院里,晒着太阳闲话家常,身上和心里都是暖暖的。堂嫂和侄女从我们进门开始就一直在灶房忙碌包饺子,我要去帮忙也被她们赶到院子里坐着。吃午饭了,一只鸡、一盘虾,一盘莲藕,一盘银条,每人一碗饺子,简单的饭菜,放在一张老旧的矮矮的方桌上,我们围坐桌边吃着聊着,院里的狗时不时地汪汪叫上几声,循着狗叫抬头仰望,鸟儿正掠过院子的上空。</p><p class="ql-block"> 堂哥说:“我这也不是待客,是咱自家人吃饭呢。”</p> <p class="ql-block"> 吃完饭,堂哥就带着我们去祖宅老屋。老屋位于村子西北的一道土崖边,是成片连排的窑洞。尤记得九七年和先生结婚那年时去过一次,那时还是个很大的院子,前面是砖房,后面是窑洞,里面一间一间的房屋很多,先生的叔叔婶婶都还在里面住着,如今叔婶都已仙逝,老屋也只剩下了一些残垣断壁。</p><p class="ql-block"> 堂哥走走停停,指着脚下的黄土地说,这里是大门,这里是客厅,这里是灶房,再用手指向后边,说那是他出生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 老屋的正门面对着一道深沟,站在沟边看着沟底的一汪清泉和一片树林,我内心很激动。第一次来时我曾经下到沟底,一个人在那片树林里玩了很久,最后是家里不知哪个孩子下到沟里把我叫了上去。距离第一次来老家,竟然隔了近三十年。</p><p class="ql-block"> 堂哥说,咱家以前有很多地,这沟底下这片树林,本来也是咱家的地,土改运动来之前,在外工作的大伯(我公公)写了封信给家中,让把地都送给了生产队,后来划分成分时就划成了中农。如果当时没把地给出去就毫无疑问是地主,地主成分在那个年代人人喊打,子女还将背负这个成分背后的沉重代价。可以说,正是公公的睿智之举救了一大家子人。</p> <p class="ql-block"> 堂哥指着崖上残破的一排土窑说,这个地方叫后窑,十里八乡的人都说后窑的人有出息,这跟大伯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大伯起了个很好的带头作用,长辈教育小辈的时候都是以大伯为榜样的,后窑的人大都爱读书。 立射庄还出了个有名的读书人叫牛正武,是新华社的高级记者,1992年时跟随邓小平南巡全程采访,写出了纪实文学《邓小平南巡纪实》。</p><p class="ql-block"> 堂哥指着邻居家一段残垣,说这个就是咱们本家牛正武家的祖宅。站在牛家祖宅的荒地上,听堂哥说起它曾经的荣耀,一时心潮起伏。</p> <p class="ql-block"> 一直默不做声的儿子忽然说:“这个地方我之前做梦梦到过。”我说:“你确实来过呀。”</p><p class="ql-block"> 公公八十大寿那年,我们为他回老家办了一场寿宴,那是我第二次回老家。那时公公婆婆身体尚好,而如今他们早已于地下相会。那时儿子才两岁多,路还走不稳,曾经被家人抱着一起来到老屋门囗。那时老屋已经坍塌而被荒废在那里,起因是遭遇了连绵不断的雨。</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这场景出现在儿子的梦中了,想着那时他太小应该没什么记忆,可是记忆有很多种形式,梦也是一种记忆。</p><p class="ql-block"> 从祖宅离开时,儿子从荒草丛生的瓦砾堆中捡拾了六片瓦带回家留作纪念,寓意六六大顺,愿牛家祖先保佑我们事事顺意。</p> <p class="ql-block"> 看完老屋,我们准备回西安。堂嫂给拿了满满一蛇皮口袋自制的粉条,还有四棵大白菜,尽管我和堂嫂一再说我現在也住农村,后院有菜地,白菜就不拿了,堂嫂一把拉我进里屋看她码放一地的白菜,说家里多着呢,这里的白菜比别地的都好吃。</p><p class="ql-block"> 打开车后备箱放白菜粉条时,当看到我之前从三门峡姨家表弟那里拿的瓦缸时,堂哥说家里缸多你要喜欢也送你一个,便又回屋拿了一个缸出来,堂哥说:“这个缸跟了我有五十多年了,留个念想吧,乡下也没啥值钱的好东西,你们能拿上,我们心里也高兴。”</p><p class="ql-block"> 我连声道谢,又赶紧收了口,怕这声谢谢让这份朴素的亲情显出生分。</p> <p class="ql-block"> 从立射庄出来,顺道开车去了附近的牛家寨传统古村落。之前先生曾从网上查过这是河洛牛氏的大本营,据传牛家寨是明代时立射庄村民牛三学为躲避战乱而率众筑建而成的,它三面环深沟,只有西面是平地,寨门就设在西面,进出通道也只有这一处,地形上的易守难攻,使寨子能一直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个牛家寨门楼用的是网图,因喜欢这幅对联所以就用上了,现在的门楼重修了,很新。如侵权请通知删除。</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车停在高高的寨门前,寨门边竖着一块黑色的石碑,正中间写有牛家寨三字,左上角写着孟津县文物保护单位,寨墙上还挂着一块牌子写着河南省传统村落。穿过寨门进入寨中却大感意外,空旷荒凉的气息扑面而来,而且这空旷荒凉中带着一些荒诞。这里面的建筑全是现代新修的仿古明清建筑,好像没有建好就弃之不用了,无从猜测是什么原因使它呈现出一个烂尾楼的状态。这里除了我们三个人外里面再无他人,先生只在门口站了一下就说回吧,我说,来都来了就进去转转看看吧。我和儿子便沿着寨子走了一圈,挺大一个寨子,盖的建筑大概有二、十栋,还建有地坑院、戏台等,规模真不小,可惜全都荒废了,陪伴着它们的只有身边穿过的风。</p><p class="ql-block"> 快出寨门时,就在寨门左手边,终于看到一座老屋,是真正的古建,墙是泥墙,院门上还贴着对联,让人终于感觉到了一丝人间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我曾经一直想在立射庄的祖宅上盖一个院子,从牛家寨出来,这个念头从此打消了。房子是需要人养的,有人住它才会焕发生机,如果没人住,房子就是无生命的,它反而会成为自己的累赘,增加自己的负担。</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与老家的老屋本无关联,先生未出生在那里,也未生活在那里,老屋塌了,老屋还存不存在都不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但老屋里曾住过与我们相关的人,不管他还在不在世,我们都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 与老屋相关的那些人,才是我们如此怀念和惦记老屋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这趟寻根之旅,真是意味深长。当我们觉得前路迷茫时,不妨回过头来去看看自己的来处,或许我们就知道去路在哪里了。</p> 好汉出在咱立射庄!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后记:</span></p><p class="ql-block">先生的老家河南洛阳孟津送庄的立射庄,不仅因久远的历史传说而有名,更因抗日战争中立射庄战役而威名远扬。以下文字摘录网文:</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1944年,这里发生了一场英勇抗日的战斗。</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当时,洛阳县第三区抗日武装大队在送庄乡(今送庄镇)梁凹村成立了地下造枪厂。由于汉奸的告密,造枪厂被迫迁移到立射庄。造枪厂实际上只是几间隐蔽在沟边的窑洞,由30多名工人使用当地村民从日军据点扒来的铁轨制造武器,包括长枪、短枪和轻机枪等,为豫西抗日根据地提供了重要的武器支持。</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44年10月12日,日军得知造枪厂的新址后,计划进行血洗。孟津抗日区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造枪厂分散到附近村庄隐蔽,并要求抗日武装大队严阵以待。然而,日军在当天夜里突袭了立射庄,企图一举消灭抗日武装大队。</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这场战斗中,抗日武装大队大队长张保章和队员们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素质和勇气。他们利用地形和敌人的疏忽,成功突围,击毙了多名日军,击溃了数倍于自己的敌人。这场战斗不仅展示了抗日武装大队的英勇,也激发了当地人民的爱国热情,使得立射庄成为了一个与抗日战争紧密相连的地方。</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立射庄的战斗被广泛传播,成为豫西抗日斗争中的一个传奇故事。太行山上的抗日队伍、豫西抗日一支队司令员皮定钧以及洛阳、孟津一带的民众都对这场战斗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 好汉出在咱立射庄呀!”</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扫一扫,让我遇见有趣的灵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