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先人戍边北上屯垦留胜水 问祖寻根后裔南下金陵访古巷

峰哥

<p class="ql-block">数百年来,在山西省孝义市大孝堡村,经久不衰地流传着明洪武年间南京迁来李张王刘任五大姓氏第一代始祖移民的奇闻轶事,祖先来自虎踞龙盘之地,这一传说为大孝堡村历史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每当茶余饭后提起它,总是按捺不住一探究竟的冲动。祖先为何从富贵风流之地来到这贫瘠边远的山西西北,是移民还是流放?是戍边还是屯垦?寻根问祖,落叶归根,是华夏民族永远抹不去的一种故乡情结……</p> <p class="ql-block">第一代迁始祖来自南京纻丝巷,但多年来到南京实地寻找考证,都没有找到纻丝巷的任何痕迹,关于纻丝巷的叫法,多少年来颇有争论。珠玑巷、朱氏巷、朱子巷、竹子巷、伫丝巷、珠屐巷、主司巷……或许还有其他叫法,但究竟孰是孰非,难有定论。六百多年历史,口音都变成如今这样了,音误在所难免,传到我们这代,就叫什么的都有,但归根结底就是指那条特定的巷子无疑,大可不必在字面上纠缠。至于纻丝巷在南京市的什么位置,通过几次在南京夫子庙、老门东的走访,认为纻丝巷或为珠屐巷、都司巷、军师巷、剪子巷,在南京夫子庙附近,这一带古称柳树湾,亦属京城重地。</p> <p class="ql-block">大孝堡南京遗民认为纻丝巷即是剪子巷,因为六七十年代有族人在南京剪子巷寻访到李氏宗亲,并对我族人热情招待。查询获知青海、甘肃、云南、山西的许多南京遗民的先祖都出自柳树湾纻丝巷一带,由此可见明代的大规模迁徙就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通过史学专家及古地名专家考证有人提出,“纻丝巷”很有可能是位于城东南蓝旗街的“竹子巷”, 城东南“竹子巷”古属柳树湾一带,紧靠明朝宫城,是明初南京移民的主要迁出地。据《明史》载,洪武初年,朱元璋为开发和巩固边疆,派将领世守的同时,又征召南京大批工匠塞边,垦荒、兴水利、置业。是时宫城禁地的柳树湾一带居民,多被强征徙疆,去了今日的青海、甘肃和山西等地。居民迁出后为五部六府的五部驻地。《南京建置志》载,吏部在御道东宗人府南,地属柳树湾笃字铺;户部在吏部南,地属柳树湾笃字铺;礼部,在户部南,地属柳树湾盘字铺;兵部,在礼部南,地属柳树湾盘字铺;工部已近中华门,地属柳树湾盘字铺。</p> <p class="ql-block">除“竹子巷”外,还有提出“纻丝巷”很可能是位于丹凤街与唱经楼西街之间的“都司巷”,“都司”是“都指挥使司”的简称,明代“都指挥使司”作为管理军事的机构,与出兵各地并移民至此屯田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很可能是对外移民的另一个集中出发点。据记载,明初朱元璋出兵戍边,有不少兵士就居住在都司巷一带。平定西北边域后,不少兵士携家眷在此“屯田戍守”,从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屯堡人”。这些“屯堡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南京,而我们就生活在大孝堡,如今大孝堡李氏家谱上还清楚地记载着自己的祖上来自南京的纻丝巷。</p> <p class="ql-block">“竹子巷”和“都司巷”还有“剪子巷”到底会不会就是神秘的“纻丝巷”呢?明史专家季士家先生表示,也不排除这些地方移民迁往青海、甘肃及山西的可能性。我也赶往剪子巷和都司巷实地寻访,希望能找到当年移民的一些线索。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剪子巷和都司巷已是繁华闹市,当年移民的痕迹早已荡然无存了。“剪子巷”和“都司巷”也已经拆迁,只有路牌上的“剪子巷”“都司巷”还在提醒着路人,这里曾是大明王朝的军事重地。</p> <p class="ql-block">明初移民的传说有很多种,相比之下,移民戍边说则更为可信,因为明初朱元璋平定中原后,便向西南西北发展,以求统一全国。为了加强对边远地方的统治以巩固边疆。明政府在这些地方设立卫所,进行屯垦戍边,并从南京地区派去了许多官兵、工匠连同他们的家眷在那里留驻,后经数百年岁月的变迁,便形成了当地的南京人后裔。由这个原因形成的南京后裔在规模上是其它说法难以望其项背的,而且许多地方的地方志中也有相关记截,如“屯堡人”即明代军人之裔嗣也,顾名思义,屯堡这个地名本身就是屯田筑堡的意思,所有这些也都有力地支持了屯垦戍边说,即现西南西北地区的南京后裔主要是明朝时明政府屯垦戍边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600年的地名,600年的故事,600年的历史,600年的沧桑。岁月悠悠,明代的南京地名早已写进线装的史书,将600年前的南京布局定格,留在传说中的纻丝巷,还有散落各地的南京移民心中奇幻涟漪,这种朝思梦想的寻根希望,令世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山西孝义大孝堡李氏族人,按照族人六七十年代在剪子巷的寻访事实,我们暂且确认纻丝巷即剪子巷,剪子巷位于南京南城区,紧挨城墙,现武定门西,最初这里是兵器仓库所在地,仓库内多储箭簇,因此被称为“箭子巷”,后来由于发音相近,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剪子巷”。</p> <p class="ql-block">另一种说法是,剪子巷因盛产剪刀而得名,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在历史上,剪子巷并没有明确的剪刀生产活动。实际上,剪子巷在明代之前还曾被称作“周处街”,这是因为东吴时期的著名人物周处在该地居住过。在文化和历史方面,剪子巷在清代巷内有崇义书塾,专门为贫穷的孩子们提供学习的机会。民国时期,剪子巷内的民政福利机构如救济院、妇女教育总所等也设立于此。此外,著名的文化名人卢冀野也曾居住在剪子巷83号,他是南京清代以来的望族之一。综上所述,剪子巷的得名并非因其生产或销售剪刀的活动,而是与其历史上的军事用途有关,同时也与一些文化名人的居住地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在这十多年间我多次到南京寻访李氏宗亲,尤其 2012年12月份、2023年12月份,我两次重点到南京秦淮区剪子巷寻根。查询获知剪子巷属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街道门东社区居民委员会,剪子巷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北偏东,西接大油坊巷,东接东小心桥东街,与马道街平行。大概1500米左右。90%都己拆除,现存旧建筑不足10%。原住居民大多数已在旧城区改造中搬离,只有少数原住户散住在方圆5公里的几个社区里。我在寻问到的几户原住户,他们在剪子巷的居住史也只有近百年。</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只能在门东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秦淮分局白鹭洲派出所,留下寻找李氏族人的信息和电话,静等剪子巷李氏族人有缘获悉联系,能使我山西省孝义市大孝堡李氏家族通宗接谱。</p> <p class="ql-block">生生不息的南京柳树湾纻丝巷、剪子巷遗民们就这样与山西孝义大孝堡结下了不解之缘。世世代代,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构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关于故乡渊源的传说,像一只断线的风筝,在人们的生活中越飘越远。而六百年来那种根深蒂固的寻根情结,却无时不萦绕在大孝堡李氏族人的心头。</p> <p class="ql-block">记住南京纻丝巷吧,那个遥远的令人黯然神伤的如今从都市地图上消失了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记住南京剪子巷吧,这个在当代还能催人激昂奋进继续从容繁华的梦里故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