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吴熙禄</p><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由于其规模宏大,空间上横贯东西,时间上穿越两千多年,成为中国地理文化的显著标志,犹如固化的中华民族的“龙图腾”!</p><p class="ql-block">作为历代戎边将士的反侵略要塞,长城谱写了一篇篇尽忠报国的悲壮故事,特别是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产生的、后来作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里“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一句,“长城”升华为民族意志的符号,国家盾牌的象征!</p><p class="ql-block">万里巨龙,国魂弥漫。“长城”一词岂止是褒义,堪称神圣!</p><p class="ql-block">然而,笔锋转到驰名天下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话风立转,眼前呈现的是千万民工劳作于风霜雨雪、血溅砖石、骨埋城墙的悲惨画面!期间,娘挂儿,妻望夫,几多悲欢离合!于是乎,役使人民修长城,便成了以秦朝为代表的前后王朝的“暴政”!</p><p class="ql-block">真是“冤家路窄”。面积不算大的莱芜,“哭长城”的遗址——齐长城以南,孟姜女望夫的“化石”东立;秦始皇祖居地——城子县村宏大的“嬴秦文化园”西起。两个不怎么融洽的著名历史文化形象邂逅古嬴!即便是齐长城比秦长城早了四百年,与秦始皇不挨边,然据言都属“暴政”的产物,秦始皇作为“暴政”的代表人物,难逃历史的“冤狱”!由于历史文化投射的角度不同,两个世界级别的人文形象“犯冲”,“话不投机”!</p><p class="ql-block">这长城该不该修?不管此举高明与否,长城不是供皇亲国戚享受的御花园,而是抵御外侮、保国安民的工程。在包括秦始皇在内的前后的帝王来说,修长城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应是善举;民工舍家撇业、流血、死难,彰显的是民族大义!当然,由于监工的残暴,生活供应的严重不足,使修长城的民工付出了更多的代价。 </p><p class="ql-block">是的,如果不修长城,若干“孟姜女”的丈夫,诸多父母的儿子,不会苦于或死于修长城的徭役;然没有长城的防护,外敌不时入侵,铁蹄践踏,又有多少国人饱受战乱之苦、杀戮之难?区别不过是改变了“孟姜女们”哭诉的地方和对象,其惨状比苦役更甚!当然,长城的存在并没有阻止改朝换代之际的外族大规模入侵,但不能否认,在绝大多数年代里起到了防卫的作用,否则也不会有历代长城的修缮。</p><p class="ql-block">说来很奇怪。长城修建,还有大运河的挖掘,是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而决策实施两个工程的代表性人物秦始皇、隋炀帝却身背无数骂名!反观历朝历代供统治阶级享乐工程背后的“百姓苦”,譬如“太湖石”的开采和输送,深山老林参天大树的采伐运出,在那运输工具极端落后的年代,步步印迹的应是民工的血泪和汗水,沿途少不了死难者的座座坟茔!对此,中国文学史尚缺一个“孟姜女”式的艺术形象予以鞭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何止于此,现在旅游景点和“鉴宝”节目,游客、嘉宾陶醉于累累白骨之上的“珍宝”,躁动于鉴宝师给出高价的期待,至于文物、古董、古玩载体背后劳动人民血汗、生命的付出,没人在意。今天文化界的某些角落,其价值取向严重缺失人民性,远不及古代士大夫,譬如明朝吕坤,他上书的《忧危疏》,就揭露了供历朝权贵享乐的工程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p><p class="ql-block">“山西大槐树”作为古代移民的符号,印入亿万移民后代的心际,也是居住各地的移民后代的向往、寻根所系。作为国家行为的明初大移民,无疑是均衡人口,开垦荒地,发展国民经济的利国利民之举,然当游客在大槐树遗址“押解移民的浮雕”前驻足时,眼前浮现的是一路血泪!</p><p class="ql-block">当时规定,一家三口的移民一人,四口的要移民二人,五口的要移民三人,八口的要移民五人!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这种骨肉分离的亲情悲剧上演了五十多年!从国家讲,移民是善政,然具体到被移民的家庭,骨肉分离,感觉是那么的撕心裂肺!</p><p class="ql-block">这段历史,要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够那帮“伤痕文学家”们忙活一阵子的!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个人感受、自家利益是第一位的,像古代筑长城、移民劳动一类的国事自然是“暴政”!</p><p class="ql-block">由此联想到革命战争年代百姓子弟的“踊跃参军”,其本人和亲属岂不知奔赴战场意味着什么,其艰险比起修长城有过之而无不及,送子、送郎上战场是大概率的生离死别!别说是参军,就是支前的民工,面对一家老少也是壮别!别家的经历我不知道,奶奶讲,我父亲作为民工参加淮海战役的前一夜,把我抱在怀里整整一宿!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军民义无反顾!</p><p class="ql-block">实现正义的目标需要付出代价,甚至是惨痛代价,所以历史上出了那么多可歌可泣!为此大多数文艺工作者讴歌英雄,颂扬正义!然某些文人借军人的流血牺牲、民生设施的破坏,诉正义战争的苦,别有用心地蛊惑“内战无英雄”,泯灭正义与非正义!如有人借刘伯承元帅在“淮海战役纪念馆”的沉默,映射内战国共双方都有罪,就是一例!</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同胞相煎,负罪的应该是发动内战的蒋介石,而不是中共将领!是的,敌我双方的炮弹落下去,必然有人员的伤亡和房屋财产的损毁,譬如莱芜战役期间,攻城炮火曾把吴伯箫故居的房脊削去了一个梢头,城中房舍受损岂止一处!你能以此贬低莱芜战役的意义?</p><p class="ql-block">伟人讲“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因果关系明摆着,关乎国家命运的全局、根本、长远利益,需要牺牲个人、局部、暂时利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胜利,背后是中国人民付出的是巨大牺牲!有些人价值观扭曲,崇尚苟安,一贯以付出代价为由,否定一切正义事业。只看到革命战争的死难,看不到“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伟大意义! </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家,艰苦卓绝的石油开发、“两弹一星”研发和三线建设不说,就拿我们熟悉的广大农村的农田水利建设来说,新中国前三十年,我国农村修建了八万六千座水库,造地一点六亿亩,我们纵情放歌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旋律就是在那个火红的年代谱成的,背后是全国农民的巨大付出!</p> <p class="ql-block">惊天地泣鬼神的“红旗渠”一类工程自不待言,全国广大农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基本是在严寒的冬季干的,天寒地冻中的顶风冒雪施工,是亿万农民的常事!据在世的老人回忆,饥寒交迫中的高强度劳动,在吃苦耐劳的农民来说咬咬牙就挺过去了,最令人难堪的是人山人海中的“内急”一事,男民工的尴尬轻一点,女民工的难堪就大了,为此嚎啕大哭者不止一例!还有诸多“铁姑娘队”一类的劳动组织,应该说,有些施工项目的劳动强度和环境是不适宜妇女干的,但是在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她们心甘情愿! </p><p class="ql-block">在坐在书斋里空谈人性的“伤痕文学家”笔下,恐怕是一篇篇血泪的控诉,然而为了共和国的百年大计,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人海战术”是唯一的选择。良知告诉后人,那是一个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年代,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需要人民吃苦的年代,一个令人永远怀念的年代,一个值得永远歌颂的年代!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国人民不仅打造了共和国的家底,“我们走在大路上的”雄壮步伐,令国内外敌人望而生畏!</p><p class="ql-block">话题回到孟姜女的故事。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人间苦难,都是不幸。悲悯孟姜女的故事,是天良所致,也是呼吁、规劝统治者善待劳苦大众的心声。这也是“孟姜女文化”的主要意义。但是我们不能以故事的悲情,否定修筑长城的意义,继而排斥、否定一切历史壮举!正是一部分人的牺牲,局部的损失,一时的付出,才避免了亡国,留下了统一局面占主流的中国历史,并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p><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8日于汶河社区(原金鼎花园南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