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年代:北朝-隋(公元3~6世纪)</p><p class="ql-block">材质:白石(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形态:蹲狮</p><p class="ql-block">艺术与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只来自北朝的狮子,在狮子的艺术史上属于高古的极早形态。自东汉末年中国出现最早的狮子雕塑开始到这只白石狮子,狮子雕塑中国化的路已经走了两个世纪。狮子的造型在从四肢着地行走狩猎觅食状态慢慢变成顺从蹲坐的姿势。</p><p class="ql-block"> 虽然姿势变得顺从但是我们还是能看见这只狮子保有的原始特征。雄狮鬃毛的蓬松质感得以保留,依稀可见锐利的牙齿与探出的舌头又突出了战国镇墓兽与汉时期陵墓公共雕塑的凶狠特征,整体重心靠前,好似刚刚坐下又好像随时都可以弹起扑咬。线性的关系和整体布局呈现明显的几何化结构,这也符合汉到北齐之间的造型特征。被风雨剥离的质感又给他增添了一层神秘信息。</p><p class="ql-block"> 古朴、力量、线条弹性。这是这只狮子最明显的艺术特征。</p><p class="ql-block">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吗?蹲姿的狮子最早被描述为释迦牟尼佛左右佛坐两边的蹲坐的狮子,(一般出现一对这也影响了后期中国狮子雕塑一般成对出现的特征。)叫做——狮子座。这象征了佛法威严与强力,狮子吼这种神功也就和狮子雕塑一起出现在了中国的文化中。</p> <p class="ql-block">年代:唐</p><p class="ql-block">材质:花岗岩</p><p class="ql-block">形态:蹲坐</p><p class="ql-block">艺术与历史:</p><p class="ql-block"> 唐代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大发展时期,狮子的雕塑亦然。现存中国最伟大的狮子雕塑绝大多数也都是唐代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唐朝狮子的艺术特征总结就是:生动、凶猛。</p><p class="ql-block"> 这只狮子很好的表现了这类特征。重心靠后,用不成比例的高大前肢将胸脯高高挺起,四肢肌肉虬结昂扬,结合较小的头部与卷曲的鬃毛和伟岸的身姿形成了稳定的金字塔结构。紧崩的牙齿配合已经漫漶的尖耳朵,让眉头皱起的圆眼睛更加突出,气势更加宏达。</p><p class="ql-block"> 而这只狮子也不是一味地突出精巧和工艺上的完美,而是大道至简的选择了重点表现与整体协调的做法。利用花岗岩雄浑不易加工的特点,用不完全镂空腿部框架的做法让雕塑整体更加有力,像是刚刚从石头中诞生,增加了整体肃穆的气氛。</p><p class="ql-block">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吗?唐代的小型狮子一般被描写成耳朵尖尖嘴长长的豺狼模样,这样突出了犬的感觉,肌肉也会更容易描述,也更加符合中国人对于凶猛和生活化的认识(中国本土没有狮子)。</p> <p class="ql-block">年代:宋</p><p class="ql-block">材质:石灰岩</p><p class="ql-block">形态:抱子蹲坐</p><p class="ql-block">艺术与历史:</p><p class="ql-block"> 宋代的狮子雕塑开始呈现明显的世俗化倾向,狮子这种形象也从严肃的场合开始向多场景、多主题方向发展。最重要的特征是各种直观的美好寓意开始出现,这大相径庭于唐以前的狮子严肃气氛与抽象的精神含义。狮子出现的场景也更加喜庆。</p><p class="ql-block"> 这只狮子的造型正在像犬的形态转变,头部的大小营造出轻松的气氛,内里确继续保持了严肃的心态,但是相比于后期元明清的造型更加精致文雅,这也是宋代在中国古典艺术史上留下的统一映像。潇洒摆动的胡须,成波浪盘卷而起的鬃毛,优雅的坐姿和开张有度的嘴都在述说那个王朝遗世独立的精致精神。虽然表面风华严重,但是依旧掩盖不了这只狮子应该是重要建筑或场景使用的装饰摆件的特质。</p><p class="ql-block">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这只狮子脚下踩着可是两只小狮子哦,这在中国古代直接比喻成——一门三公。具有强烈的祝福特征。证明这个时期整个社会气氛的轻松,这里多了直观的寓意与口彩。相较于之前的形态的哲学思辨与严肃,更多则是展现了生活化的一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年代:宋至元(公元10—13世纪)</p><p class="ql-block">材质:石灰岩</p><p class="ql-block">形态:蹲坐</p><p class="ql-block">艺术与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只狮子明显暴露出狮子图像学的一个问题——对制作年代判断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他挺起的胸脯既有五代十国的唐风遗存,又有宋代雕塑语言的浪漫精神,脸部特征又有明显的北方辽代(北宋同时期)不拘小节的草原气息。而他没有镂空的腿部与收缩扁圆的小头和张开的大嘴则又指向元的判断。</p><p class="ql-block"> 其实断代在何时也掩盖不了他优秀的艺术气质。</p><p class="ql-block"> 整体圆润有力,而刀痕却有苍茫的质感,也展现了西北地区狮子雕塑的气韵与风格。</p><p class="ql-block">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狮子的断代是个困扰学术界多年的问题,因为证据太少。不是说现存狮子太少,而是现存刻有计年的狮子太少,都不能很有效的支撑起图像分类学上的基本信息。所以狮子雕塑只能依靠鉴定经验和大量的判断才能断定年份。</p> <p class="ql-block">年代:元至明早期(公元13—14世纪)</p><p class="ql-block">材质:石灰岩(金箔石)</p><p class="ql-block">形态:蹲坐</p><p class="ql-block">艺术与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只狮子是我比较偏爱的一只,因为各个方面已经达到了可以让人很愉悦的感受。这只狮子没有北朝的古朴拙意,也没有唐代的剑拔弩张,也少了宋代的那种倨傲之气。虽然血盆大口,牙齿尖锐,但整体看起来还是那么喜庆。四肢粗短,大大脑袋,身体浑圆,压弯的腰要靠肚子撑起,活脱脱一只大青蛙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我们暂且可以叫他蛤蟆狮子。</p><p class="ql-block"> 蛤蟆狮子类型在元代出现在明代中期终结,是狮子从严肃场合变得无处不在的重要类型。他歪头歪脑的样子并不是完整石材刻意如此,而是为了适应石材原本的状态。这种低成本或者有点偷工减料的做法也反应了,狮子作为一种手工艺品在社会活动中的大量使用与对于人工的巧妙利用,也证明当时狮子应该在变得廉价容易获得。</p><p class="ql-block">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这只蛤蟆狮子使用的石材是一种珍贵的装饰材料,现在人们叫他——金箔石,里面黄色的带状物质是与灰色的岩石伴生的矿物,打磨后就会有黑色岩石夹杂金子的神奇装饰效果,在唐以后大量使用,这种石材大多产自太行山脉之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只狮子产地应该在山西晋东南地区或者河北邯郸附近被生产制作出来。</p> <p class="ql-block">年代:明</p><p class="ql-block">材质:石灰岩</p><p class="ql-block">姿态:蹲坐</p><p class="ql-block">艺术与历史</p><p class="ql-block"> 首先这应该不是一只狮子。</p><p class="ql-block"> 这应该是一直獬豸(音:谢 至),是一种古代神兽,以严明的理性特征所备受古代政府推崇。在明以前官员都有带獬豸冠的要求。而且在唐代的检查官员御史们都是以此神兽为象征。</p><p class="ql-block"> 《晋书》引《异物志》云:“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楚王尝获此兽,因象其形以制衣冠。”《宋书》载法冠,本楚服也。一名柱后,一名獬豸。说者云:獬豸兽知曲直,以角触不正者也。秦灭楚,以其君冠赐法官。至南北朝时,庾信《正旦上司宪府》诗中有“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官”的名句。</p><p class="ql-block"> 獬豸很容易与麒麟搞混,最大的区别是麒麟是牛蹄子,而獬豸一般被描绘成虎爪。獬豸其他的特征还有:羊一样的头,独角,散尾。而这只神兽都符合这些特征。所以可以推断这是一直獬豸。</p><p class="ql-block"> 这也可能是明代一处当过御史类清流言官的家书斋外陈设石雕。</p><p class="ql-block"> 明代时期神兽雕塑开始变得很圆润,进一步削减了狰狞的特征,这只甚至闭起嘴来用严肃的神情、一丝不苟的毛发与特立独行的那根小角角来体现他理性的特征。</p><p class="ql-block">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明代神兽很多都会描绘火焰的特征来显示威武,这些火焰一般处于腋下、嘴角、后背,在身上熊熊燃烧着给雕塑整体一种昂扬向上、生机勃勃的视觉感受。</p> <p class="ql-block">年代:元至明</p><p class="ql-block">材质:红沙岩</p><p class="ql-block">形态:趴卧吸水</p><p class="ql-block">艺术与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也不是一只狮子。他是龙的后裔。</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传说中龙生九子其中之一——蚣蝮(音:工 腹),因为善水可以驱洪也被叫“吸水兽”。一般被制作在桥的两边,用于驱离洪水,希望不要冲毁桥梁。</p><p class="ql-block"> 到了现在水又变成了财富的象征(金可生水),能吸水的蚣蝮也和只吃不拉的貔貅一样成为一些商号前的图腾。</p><p class="ql-block"> 这只蚣蝮其实还只是乡野小桥边的一个装饰。比起大桥旁边动辄铜制或者汉白玉制作的吸水兽,这个着实不起眼。但就是因为平凡或者不受重视才给予他非凡的艺术价值——自由。整体造型因为疏于工巧所以大气磅礴,所有重要的细节全部集中到了头部神情的刻画,连他吸水的嘴唇感觉都是可以蠕动的,下面连绵的流水也有向上的趋势,感觉在被隐隐吸起。</p><p class="ql-block"> 最妙的是这只吸水兽是用一整块河边的大的鹅卵石雕刻而成,制作者只是用很少的功夫就把它整体雕凿出来,浑然一体,达到了天成的艺术境界。整体气势也直追战汉石雕气韵。</p><p class="ql-block">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在明清时期所有的神兽都有像龙型转移是趋势,而正是这只蚣蝮具备了众多狮子的特征他的断代才能定到元左右。</p> <p class="ql-block">年代:明至清</p><p class="ql-block">材质:石灰岩</p><p class="ql-block">姿态:蹲坐</p><p class="ql-block">艺术与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只狮子是典型的明代太行山一带狮子的造型,卷曲的鬃毛上是一对如蒲扇的耳朵横趴在头上,就像两个巨大的发卡。而整体构图又稍微前倾,做出想要扑上去但是又力量不足的宠物狗的扭捏感觉,也就是——卖萌。</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期狮子就更像狗了,大头短身小腿,虽然眼神亦然警惕,但是那可爱的神情出卖了他。一切都气氛都是愉悦并美好的。严肃已经荡然无存,从佛法的象征,到陵墓的鬼神,再到凶狠的武器,最后呈现的则是憨态可掬的宠物。</p><p class="ql-block"> 狮子也在这个时候完成了他最后的蜕变,已经变成只有名字和那个遥远的捕猎群居大猫是一样,其他则大相径庭了。</p><p class="ql-block">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雕塑表现力量与动态是需要很多小技巧的。就拿这只为例,他的爪子微微探出底座一点点,头又偏了一些,这样的生动的动态描写一眼就让人捕捉到那一瞬间的状态,力量与动感也随之出现。</p> <p class="ql-block">年代:明至清</p><p class="ql-block">材质:石灰岩</p><p class="ql-block">姿态:蹲坐</p><p class="ql-block">艺术与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只狮子也是典型的明代样式。我就不再赘述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们能从表现风格上看到地域与工匠团体师承的差别,这种细微的差别造就了艺术表现力的不同。这只狮子主要表现了他拟人的情绪刻画。重点表现了眼皮与眉骨的曲线,再加上瘦削的脸庞,一下子就变得和蔼与温柔。气息上更加平和,这不是理性的表达,纯粹在用动物来叙述人类的情感,轻柔并缓慢,连压着小狮子的脚都显得那么慈爱与温柔。而小狮子呈现的状态也不是幼年狮子的玩闹,更想一个小公主手里的布娃娃,显得可爱。</p> <p class="ql-block">年代:明至清</p><p class="ql-block">材质:砾砂岩</p><p class="ql-block">姿态:蹲坐</p><p class="ql-block">艺术与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只狮子给我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标本,来说明更北的地区对于狮子审美的样式。在气息软化的时代,还是留有草原地区人们对于苍茫质感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整体朴素,大刀阔斧,大鼻子与前凸的上颚与古朴的材质都在诉说着与风沙严寒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坚韧神经。</p> <p class="ql-block">年代:清中期</p><p class="ql-block">材质:石灰岩(鱼籽石)</p><p class="ql-block">姿态:望蹲坐</p><p class="ql-block">艺术与历史:</p><p class="ql-block"> 栓马桩的历史应该很久远,但是狮子站上去的历史应该不长。就现有图像学证据表面至多明代晚期才有狮子开始成为刷马桩的装饰。</p><p class="ql-block"> 这只狮子则是清代的作品,最主要的特征则是那大秃头。这进一步拉开了狮子与现实动物之间的关系,完全自由表现一种神兽。更加的脱离现实。</p><p class="ql-block"> 这种站在高处的狮子也就被称为“望狮”。寄托了更多民间对于美好生活的寄托。</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狮子以时间的推移是越来越秃的,从汉代写实描绘,到唐代开始显示额头,发际线一直在后移。到了后期南方一部分狮子直接长出来一根短粗的大角。</p><p class="ql-block"> 还有就是这狮子的材质是叫做鱼籽石的一种高档石材,石材上会有细密如鱼籽的颗粒状结构。更古前人们用他来当做刻碑的材料,后来则更多的当做装饰材料。</p> <p class="ql-block">年代:清晚期至民国</p><p class="ql-block">材质:石灰岩</p><p class="ql-block">姿态:望蹲坐</p><p class="ql-block">艺术与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期的狮子表现的则是一种更加细腻的感觉。精美,可爱,但是无趣。主要是工具的进步使得一切都那么美丽精细。</p><p class="ql-block"> 只是在艺术上:美的不一定伟大。</p><p class="ql-block"> 这只狮子就是最好的例证。我们从他脚踝处的收细的线条,张开的爪子,突出的眼睛和眉毛,加上短粗的身体。都在提现一种程式化的制作范例。这并不是艺术,充其量只是工艺美术的范畴。</p> <p class="ql-block">年代:清</p><p class="ql-block">材质:砾岩(五花石)</p><p class="ql-block">姿态:蹲坐</p><p class="ql-block">艺术与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是清代民间对于狮子最好的缩写范本。用一块天然的石材,剔除一切不必要的结构只留大形,把雕塑语言凝炼成最直观的形态感受,反而凸出可爱与呆萌。在园中一摆异趣丛生。这也是与儿童最容易链接的视觉语言。</p><p class="ql-block"> 从此可见,狮子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必须,对于狮子的各种规范也烟消云散。</p><p class="ql-block">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五花石产自陕西、山西。陕西多红色,山西多白色。这个狮子的材料就是山西产的。自唐代以来,就是重要的陵墓陪葬雕刻石种,与豹纹石并称唐代最重要的两种雕刻石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年代:清</p><p class="ql-block">材质:黄沙岩</p><p class="ql-block">姿态:蹲坐</p><p class="ql-block">艺术与历史:</p><p class="ql-block"> 中国狮子雕刻有几种主要门类。</p><p class="ql-block"> 到清朝代基本分为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福建、广东、四川。七大地区。</p><p class="ql-block"> 也可分为北派、官派、南派、西南派。四大流派。解放后只有北派和南派两支。</p><p class="ql-block"> 这只狮子则是西南派杰出代表,也就是四川雕刻的狮子。他最大的特点即是:神秘性、敦厚。整体上来看这只狮子有雄浑的秦汉遗风,高耸的胸部与强健的四肢。还有小小的头部与耳朵,这则是唐宋的遗产。而可爱呆萌的动作则是明清时期愉悦风尚的影响。再加上翘起的屁股与拖着绒毛的四肢也呈现出有别于他地的不同。</p><p class="ql-block">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西南派石雕绝大多数就地取材都是砂岩,而这也反应了当时的物流不便,匠人们只有就地取材。这样也给断定流派与地区提供了除图像学与分类学之外的证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年代:民国至九十年代</p><p class="ql-block">材质:红砂岩</p><p class="ql-block">姿态:蹲坐</p><p class="ql-block">艺术与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只狮子已经非常的程式化了,从种种形式上都提现了全国统一的刻板制式,已经极少还有风格的遗存。都在迅速滑落到以北京宫廷狮子提供的审美范例与框架之中,跳脱不开。</p><p class="ql-block"> 唯一能称道的是,这只狮子的雕工还是很有力量感也很爽快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