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归来话功臣 一一缅怀杨虎城将军

丰庆老树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甲辰正月初四,孩子们带我和老伴到渭南蒲城小游。此行虽走马观花,但却感慨良多。这里文化底蕴深厚,真可谓“三秦东府之名邑,渭北平原之明珠”。</p><p class="ql-block"> 蒲城,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部,距西安110多公里。自古以来,这里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曾经走出关中书圣王进德、风流才子张东白、军机大臣王鼎、近代水圣李仪祉、爱国将领杨虎城、革命先驱井勿幕、抗日名将包森、战斗英雄刘吉尧等一代又一代安邦济世、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或文或武,建功立业,誉满华夏,在不同历史时期书写了不朽的篇章。这其中,最让我心生感慨的是“千古功臣”杨虎城将军。</p> <p class="ql-block">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杨虎城与其他许多人一样,人生的道路曲折而艰难、复杂而迷茫,但身上却有着不少超过前辈和同时代人的地方,他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惊天地,泣鬼神。虽时光荏苒,斯人已去,然拂去历史的尘埃,透过纷乱杂陈的资料遗存,走近这位虽然远去但又在身边的三秦豪杰,无不让人心生崇敬。</p><p class="ql-block"> 杨虎城名忠祥,字虎城,1893年11月26日出生于蒲城县城东的甘北村,父母以农业为生,家境贫寒,故少时仅读过两年私塾,之后便为人佣工。1908年,其父杨怀福因参加反清组织“哥老会”被清政府在西安绞杀,不满15岁的杨虎城独自用手推车将父亲的遗体一步一步地推回了蒲城老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得以安葬。也许就是这次不寻常的人生变故,使他从此走上了反抗清王朝、匡扶社稷、拯救民族的革命道路。</p> <p class="ql-block">  父亲被杀以后,杨虎城仇视清廷,革命的火焰在胸中燃烧。1910年,他联络贫苦农民,在家乡组织了以打富济贫为宗旨的“中秋会”,抗御暴政。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他率会众参加陕西民军与清军作战,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1915年袁世凯称帝,杨虎城的民团加入陕西护国军,在华县、华阴等地截击袁军。两年后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护法军政府,杨虎城的部队加入到了陕西革命党人建立的靖国军。至此,杨虎城从一名关中“刀客”成长为革命军中的一员年轻战将。</p><p class="ql-block"> 杨虎城虽然只读过两年私塾,但却极富才情。在这里我看到一首将军1925年春作的自誓诗: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这大概是将军最早的诗,壮志豪情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杨虎城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连孙中山都知道陕西有个杨虎城,所以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孙中山亲自为并未到会的杨虎城办理了入党手续,从此杨虎城便成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忠实追随者和捍卫者。</p> <p class="ql-block">  1926年春,曾在陕西作恶多年的河南军阀刘振华在吴佩孚、张作霖的支持下,纠集十万镇嵩军闯入陕西,企图再次统治陕西。镇嵩军“就地征发”饷糈,所过之处,生灵涂炭,陕西东路各县人民惨遭劫掠。刘振华的镇嵩军于4月开始进攻西安,西安军民在杨虎城、李虎臣的率领下拼死坚守西安孤城达8个月之久,这就是陕西历史上有名“二虎守长安”。</p> <p class="ql-block">  西安保卫战开始后,城内已陷危境,但军民上下一心,浴血奋战,相继打胜了东关地道战,小雁塔争夺战,西北城外大白杨、潘家村的突围战,东北城角之战。镇嵩军强攻、爆破、挖地道,飞机轰炸,手段用尽,依然一筹莫展且死伤惨重。刘镇华见攻城不开,便企图围死西安城,沿城周挖壕35公里,壕后筑土墙,架设大炮隔绝内外,又纵火烧毁城外十万亩麦田,使城中断粮。守城后期,城内所有能吃的东西都被吃光了,军民挖野菜、剥树皮、餐油渣、咽糠麸,进而煮皮带、吃药材、屠狗杀马、挖鼠罗雀,甚至发生相食死尸惨剧。</p> <p class="ql-block">  在围城期间,西安城内军民在枪林弹雨和饥寒交迫中浴血奋战,抗击着十倍于己的敌人,他们的坚守牵制了直系军阀的大量兵力,从战略上策应了北伐军的胜利进军。1926年9月20日时值中秋,杨虎城在西安反围城斗争的联合会上脱口吟道:民贼恶毒毁国土,虎将携手坐帝都。与城存亡不退步,策应北伐真丈夫。以自己誓与危城共存亡的言行,有力地坚定了守城军民的决心和信心。直到11月中旬,冯玉祥援军向西安发起全面总攻,西安城内守军配合出击,里应外合,11月28日被围困了八月之久的西安城终于解围,向世界打开了城门。</p> <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这八个月中,“二虎”及西安军民守的不仅是一座千年的城池,而是一种精神,一种足以与千古帝都同样不朽的精神,其军事上的地位不亚于苏联的列宁格勒保卫战。</p><p class="ql-block"> 据说,当时面对战争给西安城带来的满目疮痍、尸横遍地的悲惨场景,杨虎城内心却没有丝毫的欢喜,而是充满了悲愤与自责。在陕西革命追悼祭奠大会上,缺席的杨虎城为大祭题写了著名的挽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表达他对守城期间死难军民的负疚之情。如今西安革命公园的“革命亭”前的楹柱上,杨虎城将军题写的挽联“功满三秦,怨满三秦”已改刻为“功满三秦,誉满三秦”。这是历史对将军的评价,也是三秦父老对杨虎城的由衷赞誉和真切乡情。</p> <p class="ql-block">  1927年,杨虎城先后担任国民军联军第10路军司令、第二集团军第10军军长,率部东出潼关会攻河南,参加北伐战争。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拒绝在所部“清党”。1930年在蒋冯阎战争中,杨虎城相继担任第7军军长、第17路军总指挥,同年10月兼任陕西省政府主席。</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第五天,杨虎城发表了《泣告全国书》,此后,他又多次表达抗日决心,保护学生爱国运动。对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杨虎城始终心存不满。1933年3月,日军攻占热河,进逼长城各关口,蒋介石到石家庄坐镇,杨虎城赶往石家庄见蒋,除报告陕中政情外,还向蒋表露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抗日,结果遭蒋冷遇,要他“管好自己的事”。此后,杨虎城多次向蒋介石进言,要求停止“剿共”,团结御敌,蒋不但不听,反而疑忌倍生。</p> <p class="ql-block">  1936年12月12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的张学良,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的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p><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也称“双十二事变”。这次事变的意义十分重大,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也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  对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全国民众为之欢呼,然而等待张杨二人的却是未来命运的悲催。兵谏历来是兵家之大忌。“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和杨虎城遭到蒋介石报复性的制裁。张学良被判10年徒刑,结果是被软禁了54年。杨虎城是地方军阀,在南京没有什么官场背景,没有人为他求情,遭遇则更加悲惨。他先是被逼交出兵权,逐出国门,后来被骗回国,囚禁十二年后被特务秘密杀害,死后还被强酸腐蚀面容。</p> <p class="ql-block">  张学良和杨虎城同为“西安事变”的发动者,但后来的命运结局却有很大不同。张学良先是被老蒋软禁,后移居美国而享寿103岁。而杨虎城却在距离重庆解放不到三个月时,悄无声息地倒在了黎明来临之前,遇难时年仅56岁。</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蒋介石的内心深处,“西安事变”的罪魁祸首是杨虎城和共产党。张学良是他的拜把子兄弟,顶多算是“少不更事,误入歧途,受了别人的蒙骗和蛊惑”,于公于私,他都不好对张学良太过苛责。至于共产党,蒋介石则鞭长莫及,于是,只能把怒火转移到杨虎城身上。在蒋介石看来,草莽出身的杨虎城胆敢以下犯上,已经罪不可赦,且一直有亲共倾向,在“西安事变”过程中,对自己态度“恶劣”,不但不同意放他回去,还极力主张将他杀掉,蒋介石自然怀恨在心。但迫于政治舆论,“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并未对杨虎城痛下杀手,而是剥夺他的兵权,将他放逐到国外,美其名曰“出国考察”。</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如果杨虎城一直老老实实地呆在国外,或许可保性命无忧。此话似乎有些道理,但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身在欧洲的杨虎城,心系祖国安危,决意回国为抗战献力。他知道自己回国老蒋是不会答应的,就想到通过苏联去延安。他深信共产党是可以接纳他的,想回国联络西北军旧部加入到八路军共同抗日。于是,暗中派秘书拜访苏联驻德大使馆,大使馆便向莫斯科请示。这本来是一件顺水推舟的小事,但作为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必须审时度势,他非常清楚杨虎城跟老蒋的关系,如果现在帮助杨虎城,就相当于得罪了老蒋,而当时中国是苏联抵挡日本的一道屏障,他实在犯不着为了一个失势的小人物去影响到中苏之间的关系。于是,斯大林做了一回“小人”,便下令把这个消息秘密传达给了老蒋。蒋介石听说杨虎城想瞒着他回国,还要去延安,心想这不是“放虎归山”吗?自己在“西安事变”蒙受的耻辱尚未完全消除,又要眼睁睁看着,杨虎城有共产党撑腰,更加有恃无恐,将他老蒋置于何地?</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绝对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于是让宋子文给杨虎城发了一封电报,邀请杨虎城回国一起抗日。宋子文是杨虎城信得过的人,杨虎城见宋子文态度诚恳,就打消了“偷偷摸摸”回国的念头,光明正大买了回国的船票。杨虎城显然高估了蒋介石的人品,回国就被抓捕,从此身陷囹圄,直至遇难。</p> <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6日深夜,两把冰冷的匕首,一前一后插进杨虎城将军伟岸的身躯,同时遇害的还有他的儿子杨振中,女儿杨振贵,秘书宋振云夫妇,以及他们狱中出生的儿子“小萝卜头”。</p> <p class="ql-block">  其实,蒋介石仓皇出逃台湾之前坚决要杀杨虎城,可能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在蒋介石看来,如果不是杨虎城当初逼他抗日,一心一意“攘外必先安内”,就不会有共产党的今天。国民党被共产党打败了,他不服气,把责任归咎于“西安事变”。这个逻辑十分荒唐,反映出蒋介石的格局实在太小。古人云: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杨虎城得罪了蒋介石这种“小人”,自然是谁也救不了的。抗战胜利后,虽然共产党在想方设法迫使国民党尽快释放两位将军,但蒋介石一直不肯松手,特别是对杨虎城,已经动了杀心,谁的账都不卖。</p><p class="ql-block"> 杨虎城虽然是国民党将领,因为身陷牢狱并能亲身参加抗日战争,但却是首先提出抗日主张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之一。“西安事变”更是让他名垂千史,被秘密杀害时年仅56岁。杨虎城遇难后毛泽东评价其:以身殉志,不亦伟乎!周恩来评价他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p> <p class="ql-block">  走出蒲城“杨虎城将军纪念馆”,我的心情总是难以平静,在敬仰杨虎城将军英雄气概的同时,对他那悲催的结局又唏嘘不已,难以释怀。纵览杨虎城将军的一生,我深以为,就其经历、信仰和性格而言,发动“西安事变”,在他实在是历史的必然,即使没有“西安事变”或将“西安事变”从将军年仅56年的人生历史中抽去,他仍不逊于“民族英雄”的英名,依然不失为三秦大地的骄子,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p><p class="ql-block"> 民族英雄,虽死犹生,永垂不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