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泉州市,简称“泉”或“鲤”,福建省辖地级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福州市、莆田市,南接厦门市,东望台湾岛,西毗漳州市、龙岩市、三明市,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含金门县),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少数民族以回族、土家族、苗族和畲族居多,方言以闽南话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p><p class="ql-block">泉州市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士族大批入泉。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市是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确定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是联合国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列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于2021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市境内有灵山圣墓、开元寺、洛阳桥、安平桥、崇武古城等景点,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拥有海丝国际艺术节永久举办权。泉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是世界遗产城市、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p> <p class="ql-block">泉州高铁站🚄</p> <p class="ql-block">泉州攻略</p> <p class="ql-block">朝天门古城楼</p> <p class="ql-block">泉州西湖清源山远眺</p> <p class="ql-block">路遇桃花岛</p> <p class="ql-block">泉州博物馆位于清源山下的西湖公园北侧,是一座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所在地,占地面积80余亩,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举办有“泉州历史文化”、“泉州南音,戏曲艺术”等基本陈列、以及“泉州古代书法”、“泉州民间收藏”等展览。泉州博物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民终生教育场所。</p> <p class="ql-block">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座落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北清东路212号,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一座反映中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也是研究大陆与台湾关系史特别是闽台关系史的重要学术机构。</p><p class="ql-block">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先后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文物局授予“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p> <p class="ql-block">泉州木偶剧院位于清源山脚下,总投资2500多万元。剧院规划建设一座500座位、约2850平方米的木偶戏专用演出剧场和一座约2000平方米的综合楼。</p> <p class="ql-block">泉州提线木偶戏经典剧目专场指尖悬丝,舞尽人间百态;方寸舞台,演绎古今传奇。既然来到泉州,怎能不去看看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展示中国传统,演绎中国故事的提线木偶戏呢!于是提前几天就在公众号上预定了今晚的提线木偶戏经典剧目专场演出门票,吃完晚饭,一行人就匆匆赶往泉州木偶剧院。 七点半,演出正式开始。今晚的演出一共有六个剧目,分别是:《狮子舞》、《小沙弥下山》、《若兰行》、《钟馗醉酒》、《驯猴》、《闹元宵》。 源于秦汉,盛于唐宋的木偶戏,古代称之为悬丝傀儡,被誉为“百戏之首”。泉州提线木偶戏的表演主要是依靠演师用手指牵动悬丝来完成,演师仅以十指便能同时操纵十几条甚至多达三四十条线丝控制木偶,进行惟妙惟肖的传神表演,其精湛而准确的操线功夫让人叹为观止! 如果说钢琴的灵魂是黑白键的奏响,那么提线木偶就是线的舞动。在演师灵活的双手的操控下,木偶站立、跪坐、转身、翻身、游走、写字、饮酒,在丝线的一松一紧、左右挪转中,小小的偶人被演师们赋予了生命的温度,演绎着人世间的悲欢与冷暖…… 《狮子舞》灵动欢快,《小沙弥下山》诙谐幽默,《若兰行》凄婉动人,《钟馗醉酒》憨态可掬,《驯猴》活泼可爱,《闹元宵》喜庆热闹。我个人最喜欢《小沙弥下山》这个剧目,演师操纵小沙弥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嘴里唱词更是生动有趣,尤其是表现小沙弥风雨路上慌急情状的各种精妙步态,妙趣横生,令观众捧腹不已。 </p> <p class="ql-block">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据文献记载,至迟于唐未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此后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当代,传承不辍。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含“压脚鼓”、“钲锣”等古稀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以及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泉州提线木偶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闽南语系地区的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内容。保存着大量“古河洛语”与闽南方言的语法、语汇及古读音。保存着许多宋元南戏剧目、音乐、表演形态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具有多学科研究价值。千年来,泉州提线木偶戏不但与闽南语系地区民众生、老、病、死等人生礼俗相伴共生,而且从明代开始,即向台湾省和东南亚一带华人华侨聚居地流播。</p> <p class="ql-block">泉州钟楼:泉州有一句老话“站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坐着像老君岩、走像标准钟”,这里的“标准钟”指的就是钟楼。可见钟楼在泉州人心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站在钟楼下可以望见千年唐宋遗风的古街、古塔,一转身便是民国南洋风情骑楼街,仿佛有一种一眼万年的穿梭感。钟楼作为一种计时器,她站在东西街和中山路的十字交叉处,站在新旧时空的交叉处,更是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叉处。</p> <p class="ql-block">泉州中山街位于福建泉州,街宽12米,街的两侧是骑楼式建筑,一般为两层。这种建筑风格在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南方较常见。中山街以服装店为主,这里的服装在上个世纪后期曾经引领泉州人寻觅现代生活品位,引领泉州商人实践现代经营理念,引领外来务工者谋求现代生活手段。</p> <p class="ql-block">小白车</p> <p class="ql-block">泉州基督教堂位于泉州市中山路374号,原为清靖海侯施琅书塾旧址。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国长老会杜嘉德牧师到泉州传教,清同治五年(1866年)即于施琅将军新花山旧址购地设布道所。光绪三年(1877年)3月改建为教堂。</p> <p class="ql-block">中山街景色</p> <p class="ql-block">泮宫</p> <p class="ql-block">涂门街清真寺寺又名“麒麟清真寺”、“艾斯哈卜清真寺(意为圣友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中段,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十大名寺”。</p> <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中山路。唐开元末年始建,初为“鲁司寇庙",唐末五代改为“宣圣庙”,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4年)移至现址,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建,至嘉泰元年(1201年)建造棂星门,规模逐渐形成。历代屡经修葺,清乾隆年间对殿、庑、庭院、仪门等进行了大面积修缮。</p><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庙是中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包含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建筑形式于一体的孔庙古建筑群。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主体建筑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有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东西庑、大成殿等,皆保留着宋代石质建筑基础、台基等。建筑木构件为清代按原貌复建。</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泉州府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万世师表</p> <p class="ql-block">关岳庙是一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188号的道教庙宇,始建于宋代,庙宇占地二亩多。现为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泉州天后宫,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南门天后路,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海内外妈祖庙宇中年代最早、规格最高的古建筑。</p><p class="ql-block">初建时以宋徽宗赐额“顺济”为庙名。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少监张谦出使渤泥,从泉州浯江启航,回国后奏请朝廷鼎力重修,并把“顺济庙”改为“天妃宫”。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施琅准备征台,奏报“神涌潮济师”、“有助顺功”,清朝廷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后”,“天妃宫”又改名为“天后宫”。天后宫建筑群保存有宋代构件和明清时期木构建筑。主体建筑分布于南北中轴线上,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寝殿、东西轩、四凉亭、两斋馆和梳妆楼等。作为妈祖信仰文化物质载体的泉州天后宫,对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3日,泉州天后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西侧叫仁寿塔,俗称西塔。五代梁贞明朝年间,闽王王审知在闽大建寺庙,相传王审知原本想在自己的大都督府建造一座塔,可是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有一个僧人对他说:听说您要在大都督府中建一座塔,请您移到泉州去建。王审知大怒,命令手下将他推出去斩了,可是砍掉了他的头,身子却跳起来几尺高。梦醒之后,王审知感到震惊,便急忙在泉州选地方建塔。又把木材用海上浮木的方式运到泉州。从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四月动工兴建,到十二月建成。该塔一共七级,号称无量寿塔。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改名为仁寿塔。后因遭灾重建,改为石塔。</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为木塔,宋宝庆三年(1227)改建为砖塔,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重建,改为石塔。高48.24米, 塔基须弥座上有浮雕的释迦牟尼本生故事30多幅。塔身的每一门龛有浮雕的佛像,雕工精细,神态生动。西塔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 (916),初为木塔。北宋时改建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改建为石塔。高44.06米,双塔均仿楼阁式木塔结构,八角五级,巍峨壮丽,为石塔建筑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1982年,开元寺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泉州开元寺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双塔位于泉州开元寺内东西两侧,二塔相距约200米。东侧的叫镇国塔,俗称东塔,是唐咸亨年间(公元670一673年)文偁禅师主持建造的。开始是一座木塔,用来安放佛舍利的,后因遇灾重建,改为石塔。该塔是一座纯用花岗岩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塔心粗壮结实,用横梁斗拱与外壁相连结,具有极强的抗地震和抗台风能力。全塔造型宏伟壮丽,石雕工艺精湛古朴。壁上所雕的八十尊保护神像,身份、服装、姿态、武器、表情各不相同,个性鲜明突出。须弥座束腰部嵌有三十九幅释迦成佛连续故事图像,每幅主题集中,人物故事刻画细致,引人入胜。瑞士人戴蜜傲、德国人艾克合著的《刺桐双塔》(1935年出版)一书,对每幅图像内容都作了详细说明。如第三十幅“斗勇金毛”下解释曰:“‘金毛’是狮子的名称,站在左边的勇力士,显然是一个驯狮的人,或可称为角斗者,他身穿西方服装。”并且每幅图像都有主题刻字。如第一幅题是“童子求偈”,第二幅为“青衣献花”,等等。图刻简练,内容鲜明,充分表现了宋代泉州石雕工艺的艺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纪念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开元寺内尊胜院,陈列有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中的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弘一法师圆寂后遗骨葬于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弘一法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由绚丽至极归于平淡清寂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p> <p class="ql-block">悲欣交集</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p><p class="ql-block">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p><p class="ql-block">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p><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根据名单,李叔同作品一律不准出境。</p> <p class="ql-block">承天禅寺弘一法师化身地</p> <p class="ql-block">西街闽南特色</p> <p class="ql-block">西街虾扯蛋</p> <p class="ql-block">泉州钟楼,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中心地标,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位于泉州中山路与东、西街交叉口的钟楼,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本体以西洋风格建造又融合闽南风格,是福建省首屈一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中山街</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泉州基督教堂</p> <p class="ql-block">清源山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游东北岸,位于东经118°30'~118°37',北纬24°54'~25°0'之间,与泉州市区三面接壤。距厦门市106公里,福州市196公里。 因为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位于城市北郊又称“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称“三台山”。</p><p class="ql-block">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p> <p class="ql-block">步入清源山</p> <p class="ql-block">泉州老君岩老子像位于泉州丰泽区清源山西峰的罗山、武山之麓的老君岩的草地上,旧志记载为宋时物。</p> <p class="ql-block">雕像简介:“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系由一大整块天然的花岗岩雕琢而成。石像呈席地坐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其形象是:老君身披道袍席地而坐,左足上屈作蹲状,右足前伸平放屈至前身,左手依膝平放,右手凭几,食指与小指微前倾,似能弹物,面额丰润圆亮,两眼深邃,双耳垂肩,脸含笑容,长髯飘动,胸前惜已略残,整座雕像极具神韵,艺术匠师非常生动自然地刻画出他的仙风道骨和慈祥安乐的神态。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老子石刻造像,堪称宋代石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这尊石像原建有真君殿等道教建筑群,规模恢宏,蔚然壮观(近年出土当年的石室构件),供人崇祀老君。明代以后建筑物已毁废无存,使之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奇峰碧野的衬托下呈现一幅天然传奇的图画。近在造像前两侧增刻老子《道德经》,供人诵读这部五千言的历史著作。</p> <p class="ql-block">老子天下第一</p> <p class="ql-block">卧佛</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p> <p class="ql-block">弘大师之墓</p> <p class="ql-block">悲欣交集</p> <p class="ql-block">今日天气晴朗,登临泉州清源山名胜,拜访弘一法师舍利塔,站在法师身边问:大师为何割舍人间烟尘,一去不复返?答曰:转过身去自知,天机不可泄露……转身凝视:悲欣交集……</p> <p class="ql-block">俯瞰泉州</p> <p class="ql-block">佛光普照</p> <p class="ql-block">碧水湾</p> <p class="ql-block">天池桥</p> <p class="ql-block">泉州湾大桥(Quanzhou Bay Bridge),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石狮市和泉州台商投资区的跨海通道,位于泉州湾之上,是泉州环城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之一。</p><p class="ql-block">泉州湾大桥于2009年12月31日动工兴建;于2014年6月30日完成合龙工程;于2015年5月12日通车运营。</p><p class="ql-block">泉州湾大桥南起石泉二路,上跨泉州湾,北至秀涂互通;线路全长26675.871米,桥梁全长12454.894米,主桥面为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p> <p class="ql-block">石狮黄金海岸</p> <p class="ql-block">海天佛国</p> <p class="ql-block">海天佛国</p> <p class="ql-block">珞珈寺</p> <p class="ql-block">回头是岸</p> <p class="ql-block">黄金海岸珞珈寺</p> <p class="ql-block">海天佛国</p> <p class="ql-block">梧林凌霄花盛开</p> <p class="ql-block">梧林民居</p> <p class="ql-block">梧林民居</p> <p class="ql-block">梧林民居</p> <p class="ql-block">梧林民居</p> <p class="ql-block">民国风情</p> <p class="ql-block">梧林民居</p> <p class="ql-block">梧林民居</p> <p class="ql-block">梧林民居</p> <p class="ql-block">梧林民居</p> <p class="ql-block">梧林民居</p> <p class="ql-block">半城烟火,半城仙</p> <p class="ql-block">梧林民居</p> <p class="ql-block">梧林邮局</p> <p class="ql-block">梧林民居</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红树林</p> <p class="ql-block">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连江里青泽亭境蔡坑(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九社村蔡坑自然村)人。北宋官员、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p><p class="ql-block">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等职,在朝为谏官时,以直言著称。后数度外出,历知泉州、福州、开封府事,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在福州时,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主持建造洛阳桥;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松,提倡制作北苑贡茶“小龙团”。宋英宗即位后正授三司使,再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杭州。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谥号“忠惠”。</p><p class="ql-block">蔡襄擅长书法,其楷书上承颜真卿,端庄谨严,体格恢宏,点画无丝毫苟且;行书潇洒简逸,信手拈来,触处成妙,大得晋人韵致。他力去时俗流弊,另辟蹊径,下开苏轼、黄庭坚、米芾等新风,连接唐、宋两朝书风嬗递,身兼尚法和尚意两种艺术追求,在中国书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蔡襄的书法理论重神、气、韵,尚古法而不炫奇斗巧,对宋代书坛的志趣有一定的影响。后世将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蔡襄传世的书迹有碑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墨迹有《谢赐御书诗》等。诗文清妙,造诣较深。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有《蔡忠惠公文集》传世。</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曾用名“万安桥”,在万安桥(洛阳桥)尚未修建之时,这里原有古渡口——万安渡(亦名洛阳渡),故名。洛阳桥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p><p class="ql-block">宋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在洛阳江修建浮桥,常被风浪冲垮;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阳桥前后历六年之久,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民国21年(1932年),洛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民国27年(1938年),洛阳桥被日本飞机炸毁;1962年,洛阳桥进行维修;1963年4月,洛阳桥维修完成通车;1993年,洛阳桥进行全面修建;1996年10月,洛阳桥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p><p class="ql-block">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交界,该桥北起蔡襄路,上跨洛阳江水道,西至桥南路,桥梁全长834米,宽7米。桥体为“东北—西南”走向,有45座石墩,桥面左右翼以望柱、扶栏。</p><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洛阳桥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走过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万古安澜</p> <p class="ql-block">海内第一桥</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夕照</p> <p class="ql-block">少林圣蹟</p> <p class="ql-block">少林禅寺镇国东禅寺,俗称南少林,是相对于河南的少林寺而言,相传是中国南方武术之发源地,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历史上的泉州南少林寺是一个庞大建筑群,共有十三进落,东至东岳山麓,西至东门护城河,南至东湖,北至伊斯兰墓地。现存的东禅少林寺仅是泉州少林寺的一小部分。</p><p class="ql-block">镇国东禅寺,始建于唐乾符(874-879)年间,盛于两宋,几经兴废。但南少林武术也随着这些组织广播海内,拳派远播,同时期,明清泉州港衰落。南少林武术也随着泉州移民潮远播海外,枝繁叶茂,影响广泛,泉州是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武术活动历史悠久,以南少林武术为代表的武术文化是泉州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南少林寺</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p> <p class="ql-block">文殊阁</p> <p class="ql-block">普贤阁</p> <p class="ql-block">梧桐大树</p> <p class="ql-block">菩提树下</p> <p class="ql-block">南少林寺</p> <p class="ql-block">南少林宗风</p> <p class="ql-block">南少林寺文史馆</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万山第一</p> <p class="ql-block">海交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开元寺东侧。1959年7月15日创建,新馆于1991年2月落成,有开元寺馆和东湖新馆两个馆区。</p><p class="ql-block">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专门反映古代航海交通历史的博物馆。它以中世纪刺桐港即泉州港的历史为轴心,独特的海交文物,再现中国古代海洋文化。重要文物有古代宗教石刻、泉州湾宋代海船等。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设有“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陈列馆”、“泉州湾古船陈列馆”等7个分馆。</p><p class="ql-block">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中国海交史的展示中心和研究基地,2008年5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先后于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海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海交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