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上九会

金杯

<p class="ql-block">家乡的上九会</p><p class="ql-block">  文/宋振北</p><p class="ql-block"> 快到正月初九了,于是想起了家乡的“上九会”——一个不知起源于何时的传统集市会。</p><p class="ql-block"> 上九会的日子是每年春节后的正月初九,这一天也称“上九日”。地点在“玉皇庙”。</p><p class="ql-block"> 玉皇庙曾是一座古庙,位于距我们村东约二三里的地方,它的东边紧挨北程村。解放后它被改建成一座颇具规模的完小,叫"北程小学”,但老人们仍习惯称它为"玉皇庙"。常听他们说:“娃在玉皇庙念书哩。”我就是在这被老人们称为玉皇庙的北程小学完成小学学业的。</p><p class="ql-block"> 玉皇庙的大门朝南,门洞是拱形的,形似旧时的城门。大门顶上边是一座朝北的戏楼。从戏楼向北看去,是昔日玉皇庙的中轴线,依次有三座建筑,从三间到五间到七间,一座比一座规模大。原先里面作什么用,已不得而知。作了学校后,则最南一座是教室,中间一座是会议室兼校长办公室,最北一座则作了学生宿舍。中间作会议室的这一座的门前,东西各有一尊高大雄伟的石狮。</p><p class="ql-block"> 过了春节,我们这一带迎来的第一个盛大日子就是〝玉皇庙〞的“上九会”。上九会在那时实际上是一个大型物资交流会。从正月初八到初十总共三天。而初九则是上九会的正日子。</p><p class="ql-block"> 从初八开始,十里八乡的群众或步行,或骑车,或用架子车拉上老人小孩,络绎不绝来上会(我们这里把赶集叫上会)。平日的小学校一下子热闹起来,变成了一个沸腾的大市场。</p><p class="ql-block"> 从学校里边到四周,到处都是搭棚摆摊的,人们拥挤着,流动着。卖吃货的到处都有。饸饹床子架在热气弥漫的大锅上,很远就能闻见荞麦面特有的醇香和饸饹床子压制的吱吱声。卖油糕的把面团在手心拍得叭叭响。卖烧饼的把擀杖在案板上弹出清脆的悦音。卖凉粉的早就在担子前摆好了小凳。老人和孩子跑饿了,两毛钱一碗饸饹,一毛钱一碗凉粉,五分钱一个油糕,是他们的首选。此外,芝麻糖,醋糖,蓼花糖,糖葫芦,都是他们喜欢的吃货。</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在人群中乱窜。他们手里提着的茨花迸出耀眼的火花,嘴里吹着琉璃崩发出“嘣嗒、嘣嗒〞的响声。他们喜欢看耍猴、耍刀,看西洋景,打汽枪。</p><p class="ql-block"> 随着元宵节的临近,灯笼自然成了上九会的一大特色,各式灯笼挂得一绺一行,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给,人们买了灯笼,再买上一把小蜡烛,算是送给孩子们或女儿家元宵节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过了春节,地里活也慢慢开了,因之,集会上卖农用物资的也很多。犁耩耙磨,耙齿磨条,锨锄镰钗,使唤牲口用的笼头套绳炮杆鞭子以及架子车及其配件斜页扒子之类,应有尽有。既有农家自购,也有生产队为集体购置。</p><p class="ql-block"> 春节过后,就到了一年中青黄不接的时月,所以,集市上也会有粜粮的人。估摸着粮食不够吃的人家,还得量点粮食,以度过麦收前的粮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猪市在靠北的围墙下。家里需要养猪的农民围在一起讨价还价,人群中不时传来猪娃刺耳的尖叫声,于是就见有人提着猪娃的后腿心满意足地往回走。</p><p class="ql-block"> 正午时分,县里来的大戏就要开了。戏楼下聚集的人越来越多。随着鼓板声起,大幕拉开,精彩的演出开始了。安娃子的《金沙滩》,赵正俗的《杀驿》,以及《三滴血》,《窦娥冤》,《五典坡》,还有折子戏《杀庙》,《借水》,《起解》都是群众爱看的剧目。</p><p class="ql-block"> 太阳落山时分,游人渐渐地散了。地上只留下厚厚的尘土和甘蔗皮。近处的麦田被践踏得一塌糊涂,但不知何故,这践踏过的麦苗,返青后却长得更旺。</p><p class="ql-block">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上九会被取缔。随后土地碱化,墙倒屋塌,北程小学遂西迁至黄家村。玉皇庙旧址,变成了一片瓦砾。那对高大的石狮,斜倒在路边的泥土中。</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上九会"曾被恢复,但地点已不是〝玉皇庙”,而是许庄公社机关所在地许庄村。人们尽管付出了许多努力,昔日上九会的盛况终未再现。</p><p class="ql-block"> 上九会,成了那代人抹不去的回忆,斩不断的乡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15日(二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