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概 述 </p><p class="ql-block"> 鄂尔多斯地处黄河中上游,行政区划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是"河套人"的发祥地,成吉思汗长眠地。鄂尔多斯文化是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体系中,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在我国北方无疑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黄河文化主要包括上游的陇右文化(即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部)、中游的中原文化和下游的齐鲁文化。鄂尔多斯地处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部,鄂尔多斯民歌就在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鄂尔多斯地区除了蒙汉调(也叫漫翰调)、山曲和二人台,大部分则以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为主,鄂尔多斯名歌大体上分为长调、短调两大类。</p><p class="ql-block">一、蒙古族长调生成与发展历史。</p><p class="ql-block">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并研究分析,将蒙古族长调音乐艺术的整体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主要时期:一是从公元前 3 世纪的匈奴族,一直到13 世纪的蒙古族的族体初成;二是从13 世纪蒙古族统治,再到 19 世纪的清朝统治;三是从清朝统治到20 世纪上半叶,是蒙古族长调音乐艺术的发展时期;近七十年,为蒙古族长调音乐艺术的飞跃成熟时期。蒙古族长调音乐艺术的三个重要时期,都有其相关的历史文字与乐谱等为依据。第一个发展时期:以我们国家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民族歌曲与萨满教祭祀歌曲等为主要部分;第二个发展时期:以蒙古族长调音乐艺术的诗词、乐谱以及文字图片等研究成果为依据;第三个发展时期:以新中国成立后所正式出版发行的乐谱、书籍、音像材料以及各种相关的各类音乐会议与艺术研讨会等为其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二、鄂尔多斯长调民歌 </p><p class="ql-block"> 十二、十三世纪,鄂尔多斯地区人口稀少,蒙古族牧民在草原上放牧,由吟唱逐步形成了长调民歌,蒙古语称“乌日图道”。它字少腔长,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给人以潇洒飘逸之感。 鄂尔多斯长调起源于蒙古族古代的游牧生活,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这种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信仰。长调是蒙古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古族人民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长调在鄂尔多斯地区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当地每年都会举办各种鄂尔多斯长调民歌是蒙古长调民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尤以保存在库布其沙漠一带的“古如歌”最具代表性。“古如”蒙古语意为“国度”或“朝政”,源于800多年前的蒙元宫廷。分布于鄂尔多斯杭锦旗沿河一带韵味独特、古朴典雅的“古如歌”就是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的宫廷赞歌。它集中体现了蒙元时期蒙古宫廷礼仪音乐的独特习俗和风貌,内容正统,以说教为主,成为古老的长调民歌。“古如歌”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杭锦旗独贵特拉镇被命名为“古如歌之乡”。“古如歌”的价值不仅体现在音乐学、文艺学和语言学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方面,是蒙古族古典音乐的经典和“活化石”,传统蒙元文明的结晶。鄂尔多斯“古如歌”:这是草原上的古典音乐体裁,有赞美家乡、感恩父母、说教明理等类别。在盛大仪式上,通常会首唱“三支正歌”,其节奏自由缓慢,字少腔多、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气息悠长。现在会唱“古如歌”的人很少。 鄂尔多斯长调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鄂尔多斯长调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草原音乐的瑰宝”。鄂尔多斯长调的音乐特点十分鲜明,其旋律悠扬、奔放,节奏自由、多变。长调的演唱方式多样,包括独唱、合唱、对唱等多种形式。在演唱中,歌手们运用丰富的音色和技巧,将长调的韵律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p><p class="ql-block"> 内蒙古蒙古族长调歌曲大体上分为三种不同的地域性风格和流派:一是东部呼伦贝尔一带的豪放派热情奔放,具有豪放雄健的特色。二是中部锡林郭勒一带的婉约派,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三是西部鄂尔多斯和阿拉善一带的古朴派,带有古朴苍劲单纯的色彩。鄂尔多斯长调音乐以其悠扬高亢的旋律和独特的演唱技巧而著称,通常表现蒙古族人民对草原、天空、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在黄河流域的背景下,长调音乐也融合了当地的水乡风情和民俗特色,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元。 除了在当地广泛流传外,鄂尔多斯长调还走出草原,走向了世界。许多长调歌手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认可和赞誉,为蒙古族音乐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鄂尔多斯长调音乐和短调音乐在黄河流域的背景下,既保留了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特色,又融入了当地的水乡文化和民间音乐元素,为内蒙古地区的音乐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鄂尔多斯长调的代表作有《乌甘汗台》《三十二个蒙古象棋》《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圣主骏马》《班禅庙》《绵羊白的房子》《杭锦古如歌》《朝政大厦》《图日勒格》《嘉庆仁宗皇帝》《高高的吉米梁》等。</p><p class="ql-block">三、鄂尔多斯短调民歌 </p><p class="ql-block"> 短调起源于蒙古族古代的游牧生活,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这种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信仰。短调的演唱方式多样,包括独唱、合唱、对唱等多种形式。在演唱中,歌手们运用丰富的音色和技巧,将短调的韵律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发达的原因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地形环境的特征分不开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交融,这一地区在清代以来逐湖形成以定居故牧和半农率校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游牧式的牧量生产为式相比,定居式的农业生产品得更为规律,得有陶定的生活、生产场所,拥有规律的作息时间,生活安居乐业,不再随气候水草面迁徙。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涌现出大量旋律活泼、内容主喜的旺调民歌。因此,包调民歌更适应这样单农半较的生活方式,所以它和民众端实生语的歌系就最得更为紧密,内容也极为丰富。 鄂尔多斯短调音乐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长调相比,短调具有更强的节奏感和韵律变化,被广泛运用于舞蹈、说唱、戏剧等艺术表现形式中。 </p><p class="ql-block"> 鄂尔多斯短调音乐的特点是短小精悍、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短调的曲式结构相对简单,但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和音乐感染力。在演奏中,乐器通常包括马头琴、四胡、三弦等,这些乐器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为短调音乐增色不少。在鄂尔多斯地区,短调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积极推动短调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比赛和演出,吸引了众多歌手和观众的参与。这些活动不仅推动了短调的传承和发展,也增强了人们对蒙古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除了在当地广泛流传外,鄂尔多斯短调也走向了世界。许多短调歌手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认可和赞誉,为蒙古族音乐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鄂尔多斯短调音乐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的音乐形式。它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通过了解鄂尔多斯短调音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草原人民的情感和智慧。 鄂尔多斯短调的代表作品有《金色的百灵鸟》《嫦娥》《瞭望》《乌达高勒》《蓿骇滩》《哈地温都尔》《巴音杭盖》《我有钱的弟弟呀》《送亲歌》《春天里聚来的百鸟》《森吉德玛》《黑缎子坎肩》《三匹枣骤马》《金杯》《西泉流水》《圆顶帽》《独贵楞》《席尼喇嘛之歌》《乌审呼日和》《图格拉岱朝拉更》《引狼入室的李鸿章》《反日歌》《六十个美好》《珍贵的三件宝》《半圆的月亮》《苇壕》《天马驹》《白水泉》《金杯》《摇篮曲》《黄羊的歌》《图金山力》《洁白的云彩》等。</p><p class="ql-block">四、小结</p><p class="ql-block"> 鄂尔多斯长调音乐和短调音乐是内蒙古地区特有的音乐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音乐形式在黄河流域的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相比之下,鄂尔多斯短调音乐则以其结构短小精悍、节奏明快、情绪欢快活泼的特点而受到喜爱。这种音乐形式通常表现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以及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黄河流域的背景下,短调音乐也吸收了当地的水乡文化和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牛智勇,内蒙古凉城县人,和林格尔县职业高级中学音乐教师,呼和浩特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和林格尔县音乐家协会主席,和林格尔县作家协会理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