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94年,武汉市颁布实施了《武汉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此规定得到了85%的市民支持,从此,武汉开始变得安静了,过年时燃放烟花爆竹,舞龙耍灯走街串巷的习俗,也就成了一个回忆。</p><p class="ql-block"> 我的少年时光是在湖南苗乡度过的,过年时看龙灯、耍龙灯,仍然还是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特别喜爱看龙灯,不仅是因为龙灯好看,主要还是感觉那个年过的隆重和喜庆,好玩,我还特别喜欢听那个节奏感特别强的锣鼓声。</p><p class="ql-block"> 我们村是个具有浓厚苗族文化传统的龙灯村,不仅有艺术人才,还有一个强大的能召之即来的龙灯班子,祖辈传下来的锣鼓调打法也有继承人。只要决定当年耍龙灯,在德高望重的牵头人组织下,凑齐分子钱后,就开始做各种准备了。龙灯班全部都由中青年人志愿组成,伢仔们则由家长负责自愿参加。虽然附近几十个村子也有少数龙灯队,但都差强人意,大家都为我们村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受到鼓舞,村里爱耍龙灯的人,年龄层次也越来越低,我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我有过耍龙灯的体验和实践,也略知其中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苗乡的龙灯有两种,一种是红龙,一种是青龙,红龙也叫吊龙或者滚龙,我们村耍的就是青龙,只能在夜间耍。青龙呢是举着行走的不能滚动,这是由所居住的环境所决定的。滚龙需要有较大的场地,而青龙在山坡小路或者小村小院也可以耍,特别适合当地山区。还有呢青龙色彩艳丽,也很漂亮,一旦内部的烛光点燃,加之有又漂亮的小把戏一路跟随,特别是有动听的锣鼓响烘托加持,观看龙灯的队伍也越来越长,那气势极为壮观。我们巡游到外村时,人们喜欢的不得了,纷纷来替我们举龙灯,有时还一直送我们出村,好感人。</p><p class="ql-block"> 一条青龙有十三节,前面有龙宝,后面跟有小把戏,长长的龙灯队走起来多达几十人,锣鼓组、龙灯组、腊烛员、机动人员、报信组,各负其责。耍龙灯是那个年代我们过春节唯一的集体活动,除了龙骨和龙衣是现成的,可以重复用,其余的部份,如龙头、各种把戏,都要手工制作,特别是制作蜡烛,是个技术活,一定要做到不熄火不流蜡,夜间耍灯全凭蜡烛装点,夜间路上行走,也要依靠蜡烛照亮,没有制作蜡烛的手艺,龙灯也耍不起。</p><p class="ql-block"> 质量上乘的锣鼓是耍龙灯时必不可少的乐器,更是耍龙灯时的支柱,鲜明的节奏感,强烈的震撼力,变幻无穷的击打调,可让人听得入迷。特别是当巡游累了的时候,只要激昂的锣鼓一响,所有的苦和累就全都忘记了,无论龙灯队走的哪里,只要能听到锣鼓响,就焕发了精神,增添了力量。锣鼓队中的那一面大鼓,是用来报信的,由两个人抬着,事先出发,当村里有人听到有大鼓咚咚地响,就知道有龙灯来了。</p><p class="ql-block"> 龙灯来了,按规矩如果决定留灯(请吃饭),就在村大门香案前接待时说出留客的话,各家也当众说出要接待的人数,以表示诚心留客。有接不到客人的,就到别人家要求匀些客人给他,真是盛情满满,印象诚心。如决定不留灯,则在香案前接待时送一个大红包,龙灯在村里照样转一圈,然后在热情的炮竹声中离开。</p><p class="ql-block"> 耍龙灯,有欢天喜地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之意,也有添丁求子之意,有妇女见来龙灯后,就找机会到龙灯下面来回穿梭,祈求好运。</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是收灯的日子,举行了收灯仪式后,所有应该保存的龙灯物件都正式进行收纳,如龙骨架,龙衣,全套锣鼓等等,其余当年制作的工艺小把戏,全部照天烧掉,只有放冲天炮的火药还留存着,因为我们村还是一个传统的能打眼放炮烧石灰的基地。收灯也是收心,正月十五以后就要开始备耕啦,我们这些伢们又开始轮流排班放牛了,家里没有小伢子的,只要家里有牛,就由成年人轮流。</p><p class="ql-block"> 当我在写完这则回忆,仿佛眼前又出现了当年过完年之后,和好朋友俊发一起放牛时的情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