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虹桥畔的隐者——李儒洋(二)

周和平

<p class="ql-block">李儒洋</p><p class="ql-block">李道程(1906-1968),字儒洋,号韶久,笔名贪梦。以字行世。孙村街道东流海村人。一生大部分时期务农并从事基层教育开创工作。精通书法,工于楷体,蜚声泉城,堪称方家,其墨迹多见于济南商家匾额,彼时号称“济南城东一支笔”。</p><p class="ql-block">李道程幼年及青年时期家道殷实,后因其叔父先遭绑匪勒索,后又意外身故,李家赎人治丧,因债沦为贫农。李幼时就读私塾,后进入历城师范讲习所学习,毕业以后创办流海小学;学校在抗战年月曾一度关停,李亦先后辗转于县内多地任教,曾任校长,艰难维持教育。抗战胜利后,经举荐赴南京,受雇任山东省主席驻民国中央政府办事处誊写员(秘书),后因省主席何思源改任北平,机构人员也迁往北平,彼时正是内战爆发之际,李先生守正度时,急流思退,拒绝调任,返回济南,于货物税局短暂供职后,回乡耕种至终。</p><p class="ql-block">求学,习练书法 1906年8月29日,李儒洋出生在东流海村北半部距飞虹桥不足百米的一处深宅大院。</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大门飞檐斗拱,二进院落,相比四周草房民居大有鹤立鸡群之势。进得大门,再走进位于内院西南角的二门,但见四面房屋皆以精雕细琢过的石块为基,大青砖作壁,出檐椽子加小青瓦覆顶。房顶之上饰以飞禽走兽,无不栩栩如生。偌大院落里,两棵高大虬盘的枣树遮天蔽日,石榴树、百日红花果灼灼。大院后面是面积盈亩的后花园兼场院。</p><p class="ql-block">相传,李儒洋的祖母出身名门望族,出嫁时带来丰厚嫁妆,使原本家业平平的李家成为远近闻名的殷实人家。李儒洋年幼时,家有良田50余亩,雇有一个长工,骡马、马车以及犁耙耢耩等大型农具一应俱全。李儒洋的父亲李心泰,是私塾先生,在家宅设帐授徒,人称“先生爷爷”。他学识渊博,教学严谨,深受学子及百姓敬仰。</p><p class="ql-block">私塾使用当时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均为传统文化的精华。</p><p class="ql-block">私塾严格要求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李儒洋自幼随父亲读书,后在耳濡目染与良好的庭训、严格的教育之下,儒家思想深深植根于心灵。学年较长时,被送到同宗族两户合办的一家私塾就读,受邻村一位名师老先生教诲。李儒洋天资聪明,学业进步很快,常常是同窗尚在“啃”先生布置的课文,而他早已能够理解、背诵,第一时间通过先生严苛的考核,而主动要求布置新的功课了。十年寒窗勤奋苦学,诸子百家,圣贤名著,李儒洋都能倒背如流。私塾求学期间,李儒洋苦练书法,通过长期师法多种古帖,融会贯通,深得要领。师长赞扬,同窗推崇,渐渐小有名气。每当谈到李儒洋,几位教过他的塾师皆异口同声说,如不是废除科举,儒洋一定会金榜题名;即使现在读洋学堂,儒洋未来前途也不可限量。</p><p class="ql-block">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命运与李儒洋开了一连串残酷的玩笑!1925年,他在青岛、济宁两地经商的叔父李新平,遭到土匪绑架,勒索巨额赎金,始得脱离虎口。不料,这位堪称商界精英的叔父大难不死却并无后福,不久,骑自行车下坡时摔倒,伤及要害而死。横祸接踵而至,家中为赎人、疗伤、治丧,花费巨大,将名下田产一次性变卖40余亩,家道由此中落。家中再也无力供李儒洋读书了,他只好辍学回家,接过父亲的教鞭,成为私塾先生。从此,开始了近20年的教学生涯。</p><p class="ql-block">李儒洋天生与书法有缘,无论求学还是任教私塾,无论人生、家庭遭遇多大灾祸,都不改其酷爱书法的天性初衷。无论喜怒哀乐,他都坚持习练书法,从不间断。他坚持苦练基本功,师法古贴,每日挥毫不辍,造诣渐深。他擅长楷书,精于欧、魏,尤工小楷。随着名气的增长,其书法作品愈发受到社会欢迎。即使其习稿也皆被乡邻、同学争相求取,有的长篇作品甚至未及完成即被取走。由此导致其本人及后人所存他的墨迹反而甚为稀少。&nbsp;</p><p class="ql-block">办学兴教 李儒洋任教私塾数年后,1930年,历城县立师范讲习所在济南县学街孔庙后院成立。为适应新式教育教学的需要,李儒洋与时俱进,以26岁大龄报名参加该校学习,接受系统的师范教育。 1931年,李儒洋学业期满回村,即积极争取村社支持,出资、划地,创办了流海小学。李儒洋是该校的创办者,也是首任教师、负责人。流海小学校址位于西流海村东中心大街北边,隔飞虹桥与东流海相望,处于东、西流海中心位置,极其方便两自然村村民子弟就读。李儒洋的胞弟及子女都曾就读于该校。</p><p class="ql-block">1912年,民国成立之初,孙中山即强调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31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国民会议,会议通过了《训证时期法》,对义务教育做出法律定制。 在各方面力量的影响下,很多军阀或国民党要员把持的各省政府,也对教育大都秉持支持的态度。如山东省主席韩复渠,本人虽是一介武夫,他为了甩掉自己“土老帽”的帽子,也附庸风雅,大力支持教育。加之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理念,多种因素相互结合,成就了那一段时间中国、山东教育的神话。1935年,山东省政府在历城县第六行政区(董家)设立 全省义务教育第一试验区。</p><p class="ql-block">试验区主任刘镜洲,菏泽曹县人,与时任山东省教育厅长何思源同乡,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他主持试验区工作期间,大刀阔斧废除残存的私塾学堂,兴办新式学校,开展广泛的社会活动,引导社会、乡绅捐资助学,成绩斐然。试验区义务教育学校很快发展到85处。一时间,这里成为全省义务教育示范区,各地官员、民间人士纷至沓来,参观学习。</p><p class="ql-block">刘镜洲任人唯贤,善于发现和培养、重用教育人才,安排到重要岗位。李儒洋便是刘镜洲麾下骨干之一。1938年,李儒洋发妻因病去世,迎来第二段婚姻,对象王之敬是位小学教师。1939年,他把家中已经不多的土地交由父亲打理,自己与新婚妻子应聘到胶济铁路以北的试验区重点学校——季家寨小学任教。两年后又调任合二庄完小任教,后升任合二完全小学校长。</p><p class="ql-block">就在李儒洋踌躇满志,致力于试验区义务教育的时候,他的家庭连遭厄运。继发妻去世再娶之后,胞弟、长子分别于1942年、1944年相继染病逝世。彼时,胞弟正值读书成才,长子方才学徒业满,二人终年均只有19岁,他们的逝世对这个家庭,无疑是无情的精神打击,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其后不久,李儒洋的母亲也染病去逝。</p><p class="ql-block">无论家庭出现多大变故,李儒洋均矢志不移,不改兴教、习字初衷,在学校干得有声有色;书法水平也取得长足进步。前来求字者络绎不绝,彼时,李儒洋的墨迹多见于济南商家匾额,被人称为“济南城东一支笔”。</p><p class="ql-block">在功名利禄面前 1945年抗战胜利前,原董家义务教育试验区主任刘镜洲,早已赴鲁南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秘书主任。刘镜洲十分了解李儒洋的人品才华,一直对他念念不忘。1945年末,刘从重庆回到济南时,听说李儒洋还在乡下教书,故而坚持邀请其任省政府驻南京办事处雇员(秘书、誊写员)。李先生遂于1946年5月乘飞机赴南京任职。1946年10月,时任山东省主席何思源调任北平市市长。因为何思源物色亲信,刘镜洲竭力推荐李儒洋去北平市政府任职。然而,在省政府驻南京办事处工作的短短几个月中,李儒洋已经洞察到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化腐朽没落,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遂以值办不起去北平赴任的鞋帽服装为由,对刘镜洲的好意婉言谢绝。</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历城县地方实力派人物、假借抗日名义发展起来的武装土匪头目岳伯芬被委任为历城县长。同为历城县立师范讲习所毕业的岳伯芬,登门拜访,要高薪聘请李儒洋担任他的秘书,要求为其撰写文字材料,被李儒洋当场谢绝。1948年济南战役期间,岳伯芬拒不接受解放军劝降,率部在县政府(今市立三院)负隅顽抗,城破化妆逃跑时被抓获。解放后,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岳伯芬被枪决。当时投靠岳,幻想升官发财的趋炎附势者们,或锒铛入狱或接受政府管制改造。此为后话。</p><p class="ql-block">1948年春,李儒洋经刘镜洲介绍到济南货物税局任职,直到济南解放,后在家务农。土地改革中,其家庭被划为贫农成分。</p><p class="ql-block">悉心教育子女 李儒洋出生在耕读家庭,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和儒家教育的影响,青少年时期在私塾熟读孔孟典籍,其基本思想信念是传统儒家观念,孔孟思想根深蒂固。又加上青年时期参加县师范讲习所培训,秉持以学为贵、尊师重教的思想。曾创办本村小学,辗转各校执教,一生多数时间教书育人,服务于教育事业,因此十分重视子女培养教育。对3个儿子5个女儿,李儒洋自幼培养他们温文尔雅,尊老敬上,礼貌待人。积极创造条件,供子女尽量多读书。长子振德英年早逝。次子崇德,解放前无钱上学;解放后,教育恢复时期,中学一学期学费仅为三斤小米,李儒洋遂送其到当时的历城中学(时在王舍人庄)上初中。1950年底,朝鲜战争爆发。李儒洋态度鲜明,支持还差半年才初中毕业的崇德报名参军(军干校),保家卫国。还鼓励曰:“要学好干好,做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尽管后来崇德并未实现父亲良相、良医的期望,却积极进取,在部队入党,后转业到政法战线工作。实行兵役制后,李儒洋又送三子纯德到部队服役。纯德入党后复员,成为人民教师。三女德媛幼师毕业后参加工作,后被提拔为幼儿园长。四女德征“文化大革命”后参加刚刚恢复的高考,金榜题名;参加教育工作后,教育教学成绩优异,获副高级职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