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其前身益都县博物馆始建于1959年,原址系由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冯溥的宗祠改建。青州市新博物馆于2023年5月15日开放,总建筑面积50934平方米,采用汉唐风格,突出中国传统建筑的“高台,阙楼,坡屋顶”特色,用现代设计手法进行抽象简练。馆藏各类文物5万余件,国家珍贵文物3000余件,推出了简史陈列、陶瓷器、玉器、青铜器、书画、古货币、碑碣、石刻、革命文物等10个专题陈列厅。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是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久闻该馆的三大镇馆之宝:龙兴寺造像、东汉宜子孙玉璧、赵秉忠状元卷。新春伊始,我们一行在青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阎星年的陪同下,慕名走进了这座新馆....... 阎主席在介绍青州博物馆的历史沿革... 镇馆之宝之一:北齐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作为龙兴寺造像的代表,这一作品在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出现过,足见其珍贵性和重要性。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始于<br data-filtered="filtered">两汉之际,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历经数百年,至南北朝获得长足发展,在全国出现了多个佛教文化中心,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佛教造像艺术,“青州风格”佛教造像便是其中之一。以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造像为代表的青州风格佛教造像,被誉为“改写东方艺术史的杰作”。让我们走近他,体味他那荡涤人心的微笑,感受他独特的艺术魅力。 北魏贴金彩绘背屏式佛菩萨三尊像 白大姐在凝目注视着身穿百褶裙的北魏贴金彩绘佛立像,似乎与千年古人在交流述说 1996年,青州龙兴寺出土了四百多尊佛像,雕工精细,贴金彩绘、年代从北魏至北宋,跨度五百多年,距今则有1500之久。造像种类分为背屏式造像、单体圆雕佛造像、菩萨像、罗汉像、供养人像等。<br>青州造像时间从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到北宋,尤以北魏、北齐时期的造像数量最多,形体最大。佛像最高的达到310cm,最小的仅高50cm,大多跣足立于覆莲座上,秀骨清像,曹衣出水。四百多尊佛像没有一具完整,但每一张面孔露出的微笑,仍旧可以穿越千年,给观赏者带来温柔和光明。 在那非常的历史时期,佛教教义中对生活的思考、对来世的祈盼、与当下的和解,让世人在面对苦难时,获得精神支撑和安慰。 他们身上曾经描金施彩,他们的样貌曾经高贵无比,纵然已经残肢断臂,也难掩其澄澈、宁静的永恒魅力。 央视有一个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其中一段对青州佛造像的解说词: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当人们仰望着他们时,与世无争的微笑,安然若无的表情,低眉垂目仿佛无视世间痛苦,却又像洞穿一切。冥冥之中,只需给你一个神秘的微笑,就会让人心安。 汉梦华章——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br data-filtered="filtered">香山汉墓位于山东省青州市谭坊镇东南约 5 公里的香山西北麓。2006 年 6月,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和青州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开展了香山汉墓的勘探及陪葬坑的发掘工作。经发掘陪葬坑,共清理出 2000 余件陶俑、陶器,2000 余件青铜质、铁质武器,经勘探确定主墓室是一座“甲”字形大型土坑竖穴墓。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的陶俑种类多、数量大、彩绘保存完好,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被评为当年全国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同时为人们了解、研究汉代的仪仗制度、物质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2006年,青州香山汉墓陪葬坑被发掘,出土的陶器、陶俑表面大都保留色彩鲜艳的彩绘,是目前我国西汉时期同类文物中彩绘保存很好的一批。陶马是古人去世后的随葬冥器,它们的制作在中国秦代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而在青州博物馆的这些陶俑、陶马,是西汉时期的,它们在秦代的基础上做工更加精致。<br>马背上能看到红色的马具的样子,这个图案十分罕见,它是固定在马背上的坐垫。据专家介绍,这实际上是马鞍的前身。 现在的青州虽只是个县级市,曾经却位列“九州”,其名始见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海”,是山东东部的大海;“岱”,指的是泰山,古青州就位于这山海之间,居于中国东方,因“东方属木,木色为青”而得名。早在1万年前,这里就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而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前后相继,“东夷文化”在此生根发芽。<br>夏商时期,古青州作为东夷部落活动的重要区域,存在着不少方国,有见诸史册的季崱氏、逄伯陵氏、薄姑氏等,还有被后世揭开神秘面纱的亚醜族。周初封姜尚为齐侯,此地开始归于齐国,历春秋战国之世,均为齐属。秦统一天下后,置三十六郡,青州属临淄郡。 镇馆之宝之二:东汉宜子孙玉璧。这是一件用上等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的陪葬品,璧内区有蒲纹与158颗乳钉,外区饰盘螭纹,出廓上方镂雕双龙纽,中央透雕篆书“宜子孙”象征着家族繁荣昌盛。 镇馆之宝之三:明赵秉忠状元卷:这是一份保存完好的明代殿试卷,由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赵秉忠所写,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赵秉忠,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官至礼部尚书。这份试卷长3.3米,纵47.5厘米,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依然保存完好。试卷由三层宣纸装裱,封面、封底为全绫装裱。首折上方钤有篆书“礼部之印”四字方印,这一部分是被弥封的。封条上盖有“弥封关防”的长印,也就是说考生的名字和简历部分是密封起来的,以免泄露。后一部分是正文,为十五折册页,全文共2460个字,用馆阁体小楷写成,洋洋洒洒,无一误笔。在卷首顶天有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为明万历皇帝亲笔御批。卷尾则印有大学士及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九位阅卷官和一位印卷官的官职和姓名。他的殿试卷1983年被发现,为海内孤品。这份状元卷曾被馆内工作人员非法窃取,但在九天后被追回,目前展出的版本是由故宫博物院用明朝的纸墨仿制而成,以确保其安全。 战国金环首:这件文物乍一看造型很奇特。它是一个兽首,头上有一个锥形的犄角,还有一对狭长的耳朵,尤其是它非常夸张的弯曲的嘴巴。在它的耳朵后边还有卷曲状的纹饰,就像是翅膀。仔细看它的身上,似乎还有细细的绒毛。<br>有人说它的形象和草原文化流行的神兽格里芬很像。专家认为这件金环首应该是剑或刀等青铜器的环首部分,长方形柄部中空成銎,以便于嵌入器身。金环首的出现,是战国时期青州域外贸易往来的见证。 “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宋代大文豪苏辙的诗句给古青州作了全面而中肯的概括。在海岱间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上,人类世代相传,文化绵延不息。感谢青州博物馆,感谢老校友及老大哥老大姐亲情陪伴,让我们共同穿越时光隧道,通过先人播撒的一路珠玑,又一次领略了青州历史的厚重与辉煌。 摄影:顾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