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服饰变迁

Jia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而服装作为一种礼仪标,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b></p> <p class="ql-block"><b>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是第一个阶段,服饰的主要特点是中西结合,有的材料直接概括为了八个字: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男装的典型代表就是中山装,女装的典型代表就是旗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代服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18px;">满清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中原地区。可以说这种变革是历史上“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3次明显的突变。</b></p> <p class="ql-block"><b>  长袍与马褂均为盘领、窄袖。长袍为大襟。马褂是对襟,大都有马蹄袖。马褂以直贡呢、黑花绸缎为多,与蓝色、朱青色、灰色长袍配套,显得庄重大方。也有马褂、长袍相连的“两接头”形式,这种形式的长袍只有下半截,用扣子扣在马褂的下摆内,酷似战国时流行的“深衣”。夏季流行斜襟道袖式直缀,是一种宽袍大袖式的长袍,穿起来令人有飘逸、洒脱、清爽、舒适的感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山装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18px;">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也日趋扩大,衣冠服饰随之而发生变化。西装传入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和西装的结合就产生了近代的中山装,它以西服为基础,把西装的大翻领改为立领,设计了四个口袋在正面,五个纽扣象征蒙满藏汉回五族共和,两个袖口的三道纽扣分别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以及民族、民权、民生,中山装不同于当时西装后面有开叉,不开叉又是在象征国家的统一和团结。当然,即使到现在也有一些国家领导人或影视明星身穿中山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旗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18px;">旗袍是中国的传统女性服装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民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成为民国知识女性标准服饰之一。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认为封资象征被大量毁坏。改革开放以后,重新恢复为中国民族服装代表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b></p> <p class="ql-block"><b>  第2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在这个阶段,服饰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特别是与前苏联有关的服饰风格,如列宁装和布拉吉(连衣裙)在50年代和60年代非常流行。此外,男性服饰倾向于军装风格,而女性在服饰上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比如绿军装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时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列宁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18px;">列宁装, 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 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b></p> <p class="ql-block"><b>  布拉吉是俄语(платье)的音译,在俄语中布拉吉就是连衣裙的意思,但是由于俄罗斯的连衣裙有其特有的特色,所以中国就直接将这种俄罗斯风格的连衣裙叫做布拉吉。布拉吉款式非常简单:泡泡短袖、简单的圆领、褶皱的裙身,且多为碎花或格子。在一片刻板的工装汪洋中,布拉吉透露着青春少女的活泼气息,给女性着装增添了不少美感,所以深受当时中青年女性的喜爱。</b></p> <p class="ql-block"><b>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人爱穿军装个个爱戴军帽,是当时最为时髦的衣服。那个时候,全国的人都为拥有一身绿军装而自豪。在改革开放的头两年仍然十分流行,基本上是人手一件。那时候最流行的穿法是要在军装口袋上别个五角星。</b></p><p class="ql-block"><b> 绿军装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在原有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风尚中,又增添了浓烈的革命化、军事化色彩。除红卫兵外,工人、农民、教师、干部、知识分子中相当一部分人也穿起了军便服,开始了“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军便服时代。</b></p> <p class="ql-block"><b>  第三个阶段就是1978年以后,这一时期,服饰受到港台欧美的影响,从服饰的材料、花式、以及款式都与之前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由穿的暖像穿的美转变。追求个性化的表现,甚至追求品牌的效应。衣着的变化不仅说明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还说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们国力在增强。</b></p> 中国近代以来服饰变化原因 <p class="ql-block"><b>  在古代, 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 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b></p> 谈谈对近代服装变化的认识 <p class="ql-block"><b>1.时尚型</b></p><p class="ql-block"><b> 我国近代服装新思潮的时尚性表现在对传统服饰文化的创新和融合上。当时的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许多设计师开始尝试将中式和西式元素进行结合,诞生出了一种全新的时尚风格。这种风格的服饰既具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不失现代时尚的元素,为中国的服装界带来了新的生命力。</b></p><p class="ql-block"><b>2.文化性</b></p><p class="ql-block"><b> 我国近代服装新思潮的文化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当时的服装设计师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真正推动中国服装业的进步。因此他们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寻找灵感,使得当时的服装具有了极高的文化价值。</b></p><p class="ql-block"><b>3.历史性</b></p><p class="ql-block"><b> 我国近代服装新思潮的历史性表现在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反映和社会变革的见证上。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和观念相互碰撞,这种新思潮的服装不仅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的思想和审美,也见证了我国近代历史的变迁。</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