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真际寺是雁荡十八古刹之一。它肇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年),熙宁元年(1068年)赐额。据《广雁荡山志》记载,南宋年间,温台驿路从雁荡山中出入,能仁、灵岩等寺僧众趋集,贵游辐辏,香火极盛。此寺因地处偏僻,以至志乘很少记述。真际寺后山百米高处有两处摩崖。一处为“枕流石”三个大字,刻在山洞中一竖石上,无署款。另一处镌于“枕流石”石刻以西20多米高的岩壁上,其内容为四行禅理诗,前有小序,落款“嘉定丙子中元日。”“嘉定”是南宋宁宗年号,“丙子”即嘉定九年(1216年)。题刻者“平庵契常”,“平庵”拟为真际寺子庵,“契常”应是僧名。</p> <p class="ql-block"> 元朝泰定年间,李孝光[1]在《真际寺》诗中有“绝巘松梯蹴翠盘,前期废寺有空坛”之叹。明代万历年间,何白在《雁山重建真际寺疏》中云:“鹿园为野狐之窟, 香林作宿养之场。莫睹慈容,惟见寒潭来满月;难寻香积,尚闻流水绕斋厨。”</p><p class="ql-block"> 万历三十年(1602年), 僧体如重兴真际寺,并铸造大铜钟一口,清康熙三十五年( 1696年)僧定生修葺。此后屡经修建。</p><p class="ql-block">1934年,孙中山先生的哲嗣孙科陪侍生母卢氏游览雁荡山。时值中秋佳节,太夫人见真际寺环境清幽秀丽,若以桂花点缀其间,岂不更佳。孙科回南京后,即命人从上海购来桂花二百栋,运至雁荡种植于真际寺前,称桂花林。孙科撰《桂花林碑》嵌在寺前北坑溪潭之巨石上。现在寺前尚有桂花二十多株。枝叶茂盛,每逢九秋,桂花盛开,为名山添色、添香。</p> <p class="ql-block">桂花林</p> <p class="ql-block">复兴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本觉凌云到宝冠,能仁古塔上飞泉。普明罗汉石门里,瑞鹿华严天柱边。古涧灵峰真际(真济)并,灵岩霞嶂净名连。石梁不与双峰逸,十八精蓝绕岩巅。”真际寺,一段曾在唐末诗僧贯休的《雁荡山十八古刹》诗行里尘封了近千年的文化遗存,在2018年2月4日,被赋予了崭新的生命力。上午9点整,承当代高僧济群法师发起,广集社会优秀资源的雁荡山真际寺静心文化中心奠基典礼,在古真际寺原址上盛大举行,揭开了佛教传统文化传承与实践创新在雁荡大地上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地处雁荡灵峰的真际寺,建于唐,兴于宋,历经千载,禅韵悠长,留下了数不尽的高僧足迹和文化记忆。及至近代,更有孙中山先生哲嗣孙科生母卢太夫人游历此地,驻锡真际寺,手植木犀,香飘数里,为真际寺留下了香远益清的胜景与美誉。而今,步入新时代的华夏大地,当代国人的“文化自信”正在涌动,雁荡的文化血脉同样也等待着被重新发掘的一天。就如黄靖主任在致辞中所说,“千年人文雁荡山,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向有‘海上名山,寰中绝域’之美誉!”如此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丰厚的人文积淀,如何才能在新时代的文化浪潮中展露“芳容”?即将破土建设的真际寺静心文化中心被寄予了这文化传承的厚望。以山为体,以水成系;以佛为根,以文为脉。当代高僧济群法师为弘扬优秀的佛教传统文化、净化社会民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起兴建雁荡山真际寺静心文化中心项目。真际寺古道场也迎来了古迹复兴、文脉延续的美好契机。赵明皓部长衷心希望,“把真际寺静心文化中心打造成高起点、高品位、高质量的静修之地,静心、修心的理想家园!”梵宇林立,便有高僧驻锡。古老的佛法智慧融入了雁荡的山水。智明大和尚盛赞济群法师发大菩提心,发起静心文化中心在真际寺原址建设之举,相信静心文化中心建成之后,必能为发挥净化人心、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佛教中国化做出重要</p> <p class="ql-block">于山水间见禅,在生活中悟禅。“无我,无相,无限;出世,寂静,超然”,在济群法师提出的佛教建筑12字设计箴言的指导下,真际寺静心文化中心在雁荡山水间呈现出独特的建筑形态。</p> <p class="ql-block"> 不同于传统的佛教建筑形式,静心文化中心从功能定位、建筑形式上都令人耳目一新。立足于佛教自身的精神,同时也立足于时代的需要,用教育与静心的功能设置服务在喧嚣红尘中迷失自己的现代人,让他们在自然山水间找回自己,找回初心。建筑风格禅意自然,运用现代手法,接续古寺禅风,演绎禅意美学,将真际寺静心文化中心的文化意韵融会于雁荡的山光水色之间。</p> <p class="ql-block"> 随着济群法师与领导、诸山长老、各界嘉宾挥锹,将一抔抔饱含深意的希望之土覆盖在奠基石上。可以想见,不远的将来,这一片灵山秀水间,静修中心、禅茶院、明镜湖、农禅体验区等多个功能区块将拔地而起,焕然一方全新的文化胜境。</p> <p class="ql-block">济群法师</p> <p class="ql-block">山一程,水一程,让我们将漂泊的心,在这个心灵净土畔停泊、靠岸。</p> <p class="ql-block">奠基仪式</p> <p class="ql-block"> 由景区入口至真际寺 沿途风景秀丽 于是手机拍下几处美景 </p> <p class="ql-block"> 真际寺和世间其它寺庙不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出自师父的设计,融合禅艺美学和东方园林造景,师法自然,移步换景,处处有禅境,修身养性的清净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美佛像——“东方的微笑”</p><p class="ql-block"> 进入真际寺后,会发现这里和传统的寺庙有些不同。</p><p class="ql-block"> 真际寺呈院落式布局,进入山门后,左右两边有禅堂和斋堂。沿山门中轴线向上,“大雄宝殿”四个字就映入眼帘。整座寺庙的空间设计返璞归真,没有刻意的技巧和语言,只在大殿和禅堂供奉了两尊佛像。</p><p class="ql-block"> 沿着石阶缓缓向上,大雄宝殿里的佛像就一点点呈现眼前。这尊佛像不同于一般大雄宝殿的佛像,造像三米高,仿制麦积山石窟第44号特窟主佛像的造型,沿袭了西魏的造像风格,被称为“东方的微笑”。</p><p class="ql-block"> 这尊佛像表现出的安详和喜悦,正是经典中经常描写的“举身微笑”,它生动体现出佛菩萨无限安静、无限空旷、无限喜悦的神情。看到佛像,就像远方游子归家,看到慈母站在屋前等候,喧嚣的内心瞬间安宁。</p><p class="ql-block"> 大殿需要脱鞋进入,一是脱去身上的疲惫,二是脱去内心的傲慢。当以一颗恭敬而清净的心去礼佛,会更容易看到那个真实的自我。佛像的前方排列了108个禅垫,可以安静地打坐、冥想。这一刻时间是静默的,心是安宁的,整个空间里流动着一种寂静、超然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禅堂的设计也是一样,可以礼佛,也可以诵读经文。静肃平和,断一切烦恼,听见自己的心声,照见万物实相。</p><p class="ql-block"> 化繁为简——无相建筑美学</p><p class="ql-block"> 整座寺院的设计采用了唐宋时期的风格,在保留寺院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了更符合现代人需要的禅意设计。</p><p class="ql-block"> 整个寺庙是木质构建建筑,摒弃了所有的木工雕塑和画工,采用卯榫工艺,用最简洁明了的木头线条贯穿起整座寺庙的通行。夯土墙和实木的结合,坚实中增加了调柔的力量。木头在大自然中自由地呼吸,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带给人一种安全,厚重的历史感。这让每一个来的人都忍不住想要触摸、想要依靠。</p><p class="ql-block"> 喜欢行走在真际寺的感觉,寺内的一花一木都空灵生动。寺院旁有一个小小的石佛崖,在崖下的小溪静静地坐一坐,鱼群便结伴来到你的身边,这个世界能感知万物相伴的灵魂不会孤独。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在不定形式地给予每一位来访的人莫大的惊喜,这就是真际寺设计想要传递的“禅意空间”理念。</p><p class="ql-block"> “真际”取自佛教术语,指不生不灭的宇宙本体,犹言真如、真谛。洗尽铅华始为真,这样的设计和自然相连,和寺名相应,是为真际。 </p><p class="ql-block"> 为了倡导让佛教文化落地,真际寺的功能定位为“教育和禅修”结合,不仅符合新时代佛教的要求、社会对佛教的期待,也是展示温州佛教文化的一个窗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