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冯官屯“长毛造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太平军最后的古战场 </p><p class="ql-block"> 文/鲁茌</p><p class="ql-block"> 在冯官屯后寨村村西,冯王公路的路西边,有一块石碑。这就是冯官屯镇政府一九九六年为纪念太平军这一事件修复的“太平桥"石碑。</p> <p class="ql-block"> 在这块石碑的东北方,顺着"四新河"河影一里多的地方,就是当年“四新河"上小石桥的位置,在这个位置向里方圆几里的地方,就是当年太平军同清军浴血奋战的古战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洪秀全(过去,在这一带,称太平军为“长毛军”), 同清政府战事节节失利,天官付丞林凤祥北上陷落天津,杨秀清红灯照东征魂断上海,地官正丞李开芳由天津南撤,被清王僧格林沁围困在冯官屯。</p><p class="ql-block"> 1853年5月,林凤祥北伐天津失败后,李开芳率残部南撤。1855年春季,辗转进入山东境内,正月二十九日夜,由高唐突围,经清平、博平地界,进入南镇(当时南镇为古灵县)。此时,将士已剩500余人,李开芳率五百将士向东南方向撤退,打算经 济宁入江苏丰县,渡黄河南归(那时的黄河还未改道,在江苏砀山附近向东由连云港入海)。</p><p class="ql-block"> 这时,清军派在李开芳身边外号叫“小镰刀"的奸细,为了减缓太平军南撤速度,便对李开芳“献计":距此东南二十余里的冯官屯可以驻守。李开芳哪里知道,这正是清军的奸计:他们要在这里消灭太平军。</p><p class="ql-block"> 遂率部由“小镰刀”带路,在南镇渡徒骇河来到冯官屯。冯官屯是由几个寨围子组成,依次是前寨、前董、后寨、后唐(现在是四个村庄)。过了新河(后称”四新河”}就是冯官屯后寨村了。</p><p class="ql-block"> 李开芳率部越过横在新河上的小石桥,遂命令部队就地休息。</p><p class="ql-block"> 李开芳巡视完部队,一转身,猛地发现刚才走过的小石桥的桥头立一石碑,上刻“太平桥"三个大字。瞬间,一阵天旋地转,李开芳口吐鲜血,栽倒在地,人事不醒。左右赶紧呼唤“将军醒来,将军醒来”,一会儿,李开芳才慢慢苏醒,随即仰天长叹“老天亡吾,老天亡吾”。</p><p class="ql-block"> 原来,太平军迷信天命,北伐时占卜一卦,卦相说“忌过三平、过三平、太平军亡”,至此,李开芳已过“清平”“博平”,眼前,又见到了“太平桥",(那时的“太平桥”,是当时冯官屯邹氏家族为村民出入方便,修“太平桥”所立)。</p><p class="ql-block"> 此时,外号叫"小镰刀"的早已没了踪影,仿知上当。李开芳遂即环视四周,发现冯官屯这个地方,对太平军抗击清军十分有利,整个屯子方圆数里,较其他村子高出许多,四周还筑有寨墙。李开芳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同清军决一死战。</p><p class="ql-block"> 李开芳借助老百姓的帮助,和老百姓一道,将寨墙加筑到两丈多高,一丈多宽,寨墙顶上可以走开一辆"花轱轮"大车。李开芳将上边安排弓箭、火充、砖瓦、石块,城外寨壕有两丈宽,一米多深,足以抵御来犯之敌。村子东西各有两个大寨门,门栓用碗口粗细大木杠,结结实实,横在寨门上,真乃一夫把关,万夫莫开。</p><p class="ql-block"> 刚刚准备完毕,僧格林沁的人马便压了过来,经过几次攻城,清军未能前进一步,丢下十几具尸体,撤回了新河西岸,再也不敢冒然攻城了。</p><p class="ql-block"> 见攻城不下,僧格林沁便想了个“引水困城”的办法,就是拓宽“新河”引运河水灌入寨墙外的寨壕内,断绝其粮草,不得一粒粮食进入寨内,困死太平军。</p><p class="ql-block"> 僧格林沁随即下令茌平、东阿、博平、聊城四县拓挖“新河",将运河水引到冯官屯,用运河水将太平军困死,(老历史教科书上就有《水淹冯官屯》一课)。由于该河由四县联合拓挖,后来“新河"就改名叫"四新河”了,一直沿用至今,(目前,“四新河"难觅踪迹,部分河段易为耕地)。</p><p class="ql-block"> 时年3月13日,(夏历三月初四)河道挖通后,清军便引来运河水灌入冯官屯后寨城墙外的寨壕内,顿时壕满沟平,四周一片汪洋。据当地老百姓讲,当时周围村庄因地势低注,有的窗台上都住上了蛤蟆,而冯官屯寨内却安然无恙,由于后寨的地势高,大水对太平军毫无作用,就这样相持了半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1855年5月底,由于清军断绝粮草,不准一粒粮草进去寨内。寨内太平军和老百姓坐吃山空,李开芳不忍连累老百姓,便率领太平军突围,几次突围都被清军挡了回来。</p><p class="ql-block"> 夏历四月十三日这天,清军看到时机成熟,便命令士兵向寨内喊话,"太平军弟兄们,放下武器出来,清军不杀你们,吃饱饭,发给盘缠,可以回家”。</p><p class="ql-block"> 李开芳不忍心弟兄们跟着自己受苦,送出条子,"只要不加害我的士兵,我愿意受死”。</p><p class="ql-block"> 清军答应请求,放士兵出城,哪知清军早在距冯官屯以西三里地的小韩庄,挖了一个大坑,当地老百姓叫它“万人坑”,用木筏子将太平军一筏一筏运到“万人坑",全部砍了头,(老年间,当地老百姓挖沟取土,还不时挖出太平军的白骨)。</p><p class="ql-block"> 最后,李开芳和他的六位将领,黄恣端、谢金生、李天佑、谭有桂、韦名傅、曹得相全部被俘,清军将其一并押往北京。1855年6月11日,在北京菜市口英勇就义。</p><p class="ql-block"> 据民间流传,行刑前,李开芳留言:死后将尸骨葬于广西老家,清政府答应其请求。典刑后,将其棺椁南运,当行至齐河境内距冯官屯以东约50余里的潘店附近,棺绳突然断裂,遂就地掩埋。据传,行刑前,李开芳占卜一卦,卦相说:“如途有难,即时土安”。(因年代久远,无从考证)。</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太平天国最后一部在冯官屯灭亡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清政府为了铭记剿灭太平军的功绩,在原太平桥小石桥的东头,重立一通体八尺高的龙顶石碑,正中镌刻“太平桥"三个大字,背面铭刻清王僧格林沁剿灭太平军的功绩,下面有巡按、府衙、县衙 落款。可惜石碑不知在何时被毁。后来,残存部分丢弃在后寨村原第三生产队牲口棚院内的一个角落(小时候曾目睹此残碑,现此碑无处可觅)。</p><p class="ql-block"> 1996年9月,冯官屯镇政府重修“太平桥”碑,现存于冯官屯后寨村西,原太平桥老址南段约里处,冯王公路边。</p><p class="ql-block"> 旧时,冯官屯一带民间有民谣,也叫儿歌,又叫小唱,唱道:“咯哒咯哒秧秧,长毛来到高唐,塌了庙,砸了神,长毛来到冯官屯,僧王爷,下狠心,发水淹了太平军!“只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孩子们还都单腿咯哒着边唱边逗乐...</p><p class="ql-block"> (根据民间故事整理:</p><p class="ql-block"> 邹庆祯2008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