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两道题的来去</div><br>寒假即将结束,假期写了些模拟题,有点心得,想写几句话,不能写未面世的题,用两道曾经印象深刻的题聊聊。<br><br>2020年初在准备该年的押题题目,要准备一道测量加速度的试题,在听专家教导期间,翻了篇免费文章,眼前一亮,仔细读读有了命题思路。 照搬李老师文章的用原理、装置,把实验过程改为实验试题的实验步骤,加游标卡尺读数“送分”,把实验数据挖空设问,考查考生对实验原理、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受力分析、推理计算的能力。<br><br>根据实验误差进行设问,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深度理解和发散思维能力。 高考结束编辑告诉我押中了当年的高考题,当时也没有在乎,没有问押中了哪题。<br><br>也许是对这里装置印象深刻,看到了一道利用阿德伍德机的高考实验题,对该题做了点分析,写了篇短文。翻文章时,想起曾经写的上题。 <p class="ql-block">仔细分析一下,发现两题原理相同、装置相同,设问类似,特别是最后一问的设置思路和起到的作用非常接近,这题应该算是押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几天看到下文,写了一道带电粒子在组合成场运动的题目,这题不可能押中。个人认为押题意义不大,押中对学生的帮助也不大,但是这种根据成熟的研究成果命题的策略是可行的,实验原理可靠、实验数据真实,情境经得起推敲。</p> 好像是20年底看到浙江赵力红老师演示多种“马德堡”,吸一口气两玻璃一体了,抽一管两玩具半球拉不开了,当即在网上买了和赵老师其中一个相同的“马德堡”,根据实验器材和真实数据,稍加改造,使得数据计算难度不太大,成了一道高考模拟题,用到了省级模拟上。 改变抽气方式、改变设问等做了多到此背景的模拟题,用到了多处。几年过去了,在学科网上依然能看到,有些省市模拟、练习用这几题。 实验中现象、把生活中的现象抽象成物理问题,加上数据,可从不同角度设问,变成所谓的原创题。<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4.2.20</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