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84年春节(二)

枫桥夜泊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转学</p> <p class="ql-block">1984年,快开学的前几天,在一个阴冷的天气里,父亲就把我和弟弟带到了县城,到了一个姓方的校长家里。父亲的意思是,请求校长把我们转学到县城读书。</p><p class="ql-block">农村的孩子向来怕老师,这是第一次和校长近距离接触,那天中午还在方校长家里吃了中饭。</p><p class="ql-block">方校长家住在学校一排平房的一头,一个直筒间。校长儒雅,夫人微胖,两个儿子都在家。夫人好像是上海人,能讲不够标准的本地话。</p><p class="ql-block">之前,我只到过县城一两次,对县城的一切感到很新鲜、好奇,对县城的各色人物感到怯懦、自卑。</p><p class="ql-block">到方校长家里诚惶诚恐,其实那顿中饭也是没有敢吃饱的。</p><p class="ql-block">方校长反复叮嘱我们,到这里读书不要跟不读书的孩子玩!我对这句话印象太深了,以致后面一直影响了我。</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件事是,我惊奇地发现,方校长写得一手好书法。我记得写的是《望庐山瀑布》行书,字不大,一尺来见方,没有装裱,贴在靠小饭桌的墙上。我从没有看过如此漂亮的书法。听方校长说,他在县里书画比赛得过奖。在一两年后,我在县文化馆的展览里又见过他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1984年的寒假后我转入县城一个初中学校读书。</p><p class="ql-block">不久才知道,这不是县一中的初中,而只是城关镇的初中学校。那些县城的孩子小学毕业考不上县一中的初中部,就进入城关镇的初中。县一中录取的倒数第一名的分数,也比这个学校第一名的分数还高点。校长自己的两个孩子正读初中,也没有在这个学校上学。之后上学放学的路上经常碰到这兄弟俩,但没有打过过呼。</p><p class="ql-block">我借住地方在县一中马路对面,但不是在县一中读书,当时心里是有小小失落的。</p><p class="ql-block">这个学校,只有初中部,每个年级6个班,全校18个班。这比起之前一个年级2个班,全校才6个班的乡中学来说,这是个巨大的学校。6个教室6个班,一排平房一字排开,感觉是好大的一栋房子。</p><p class="ql-block">特别荣幸的是,我被分到了重点班,一个年级有2个重点班。不是重点班的孩子,升学无望,多数不读书,调皮捣蛋的、抽烟的、打架的、谈恋爱的等等都有,老师也基本不管,也管不了。我终于领悟到校长那句话的重要性了。</p> <p class="ql-block">但即便进入重点班又怎么样呢?极少数考得好的进一中、上中专,差一点就进二中,再差的只能回家了。进了一中,能考上大专大学的升学率也不高;而考进二中,能考入大专大学的简直是凤毛鳞角。</p><p class="ql-block">这么卷,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成绩好一点差一点其实是没有意义的。看不到希望,有的就不会努力。</p><p class="ql-block">好在重点班的学风好,老师也负责,都在努力学习,尽管多数孩子考不上好的学校。</p><p class="ql-block">转了学,到了一个新环境。有对前途命运的担忧,有同学们的暗暗比拼,有家里供养读书的不易,我突然好像醒悟过来了。虽然还没有找到学习的方法,但发了疯一样每天死记硬背,疯狂地做练习题,竟然在这个班级能够进入前几名了。渐渐地,我摸到了一点门,上了一点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