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津渡遗址

开心

<p class="ql-block">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西南18公里蒲州故城西门外,东临古典戏曲古著《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西近中华历史文化名楼鹳雀楼,总面积2268平方米,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朝时便建造过浮桥,现存遗址始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p> <p class="ql-block">蒲津渡遗址的考古发现对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桥梁建筑、冶炼铸造、工艺造型、黄河变迁、水文地质等学科领域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蒲津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儿修造过浮桥。</p> <p class="ql-block">蒲津渡遗址展览厅</p> <p class="ql-block">己故前总书记江泽民手书展厅名称。</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展出的古蒲州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一句民间谚语,来源是:从前黄河河道不固定,经常会改道(历史上无数次发生)。某个地方原来在河的东面,若干年后,因黄河水流改道,这个地方会变为在河的西面。这句话比喻人事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有时候会向反面转变,难以预料。原来这句谚语出自蒲州。</p> <p class="ql-block">岀了展厅登上高台,便能看到心仪已久的唐开元大铁牛了。</p> <p class="ql-block">唐开元十二年,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因黄河变迁河道抬高,逐渐为泥沙埋没。</p> <p class="ql-block">1991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省、地、市文物部门组成了联合考古发掘队,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科学地清理发掘,完整出土了唐开元12年铸造的铁牛四尊、铁人四尊、铁山两座、铁墩四个、七星铁柱一组。</p> <p class="ql-block">每尊铁牛长3米左右,宽1.3米,高1.9米,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腹部下有底盘和六根直径为0.4米、长为3.6米的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每根铁柱分别有反向出伸铁足各一,其功能如同地锚。铁牛头朝西,尾朝东,伏卧,两眼圆睁,形象非常逼真。铁柱,在它们旁边,都有一个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四尊铁牛,是至今我国发现的历史最早、体积最大、分量最重、数量最多、工艺最精的渡口铁牛,是中华古代文明成就的又一重大发现。</p> <p class="ql-block">四尊铁牛,黄河两岸各两尊,将铁索系于铁牛然后连接对岸的铁牛,如此就成了横跨黄河的铁索桥,渡河时舟船再系在铁索上,防止被水冲走。所以这四尊铁牛其实是固定铁索的索桩。</p> <p class="ql-block">大铁牛双目圆睁,形象逼真,真是牛气冲天!</p> <p class="ql-block">铁人膀大腰圆,丰硕健美,即使参加现在的世界健美大赛也一定能轻松胜岀。</p> <p class="ql-block">七星铁柱。这些唐代铁柱共发现7根,呈北斗七星状分布,均为实心铁柱。不知道这些柱子的真实高度,现场看至少有3米多高。</p> <p class="ql-block">春节期间人潮汹涌,为保护这些珍贵文物,千牛卫也赶来助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