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经典,浸润心田——五五班寒假经典诵读成果展示(十七)

壮壮

<p class="ql-block">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人生如一场修行,诗词是千年时光构建的家园,收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经典诗词像一本本心灵相册,等待着我们去打开,走进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精神世界。情感凝结成为永恒,用经典照亮前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p> <p class="ql-block"> 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王之涣这首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p><p class="ql-block">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p><p class="ql-block">“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 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p><p class="ql-block">  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 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 诵读展示</p> <p class="ql-block">  沿着经典诗文的流淌脉络,聆听历代先贤留下的永恒声音,那里饱含了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触摸天下苍生创造的优秀文化,那里写满了中华文明的优美与高雅, 雄浑与放达。走进书里去,让知识的浪花澎湃你少年的胸怀。从书里走出来,让智慧的箴言树起你人生的路标。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轻叩古典诗文的大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五彩纷呈的世界。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