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父亲、母亲

心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永久的怀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怀念我的父亲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是母亲诞辰105周年。母亲离开我已有31年,父亲离开我也32年了。如今我也是80岁的人了。可还是经常想起自已的父亲、母亲。他们的音容笑貌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亲爱的父亲、母亲你们现在还好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沈阳维城国高读书时的父亲(二排右我的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年青时的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年青时的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年青时的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和他的兄弟们(后排中为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晚年的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晚年的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晚年的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晚年的父亲、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我很小的时候,看到别人家办丧事心里就特别的害怕,假如有一天自己的爸爸妈妈离开了我怎么办呢?但这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我47岁时父亲离开了我,紧接着在我48岁时母亲离开了我。自从父母走后我再也下愿走进那个家门。尽管我的弟弟一家住在那里。因为再也看下到父母那慈祥的面孔,听不到对我来说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留给我的是悲伤和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的父亲生于1922年,出生在一个未落的皇族家庭,塔克世的第十九世,父亲兄弟五人,父亲是长子,那时家里己经很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爱新觉罗家族持别重视教育。爱新觉罗家族肇兴东土,以弓马征战取天下。如何巩固统冶地位,自然要培养人才,所以对宗室的教育倾注了很大的精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根据皇族成员的身份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问,清朝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形式。一是皇子皇孙的宫廷敎育;二是王公子孙的家塾教育;三是有爵无爵的宗室觉罗子弟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家属于宗室近支,一般都在府邸接受家塾教育。家塾先生多为名儒学者,或会试不第的举人,应该说都有真才实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家九世祖、十世祖及他的兄弟都是王公贵族,当然都是请家塾,自幼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灌输。每天正襟而坐,过着“子曰”、“学而”的读书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顺冶九年(1652)设立了宗室、觉罗贵族学校,以培养爱新觉罗子弟,使之成为治国平天下的棟梁之才。每旗设一所宗学。但那时教育方向不夠明确。一方面基于客观形势的需耍,宗室子弟不能不奋起直追,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另一方面又担心肆力诗书,通达情理,导致滿汉合流,使宗室乃至滿族丧其精湛骑射和关外的淳朴风气。所以顺治和康熙都下过令,不讲或少讲汉书的同时裁撤汉族教师,而增加清语教师和骑射的课程。几乎等于撤消宗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雍正二年(1724)胤禛命恢复宗学,並创立了比较正规的制度。八旗按左右翼(左翼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京城的东半边,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京城西半边)。每翼各立一滿学,一门汉学。左翼宗学在东四牌楼灯市口史家胡同西口,右翼在西单牌楼北口石虎胡同。后来左翼宗学迁至金魚胡同,右翼宗学迁至帘子胡同。王公、贝勒、贝子、公爵、将军以及闲散宗室18岁以下子弟准入宗学。或读清书或读汉书随其志愿,分别教授。除读滿汉书外,选修一箭道,使学生在读书之余学习骑射。对读书子弟月给银3兩,米3斗,顺连纸1刀,笔3支,墨1笏;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底各给煤180斤;自五月初一至七月底每日发放冰一块。我们十一、十二世主的子孙,在这么好的条件下都得到了很好的敎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入关以后,又有些居住在北京的宗室、觉罗因各种原因又陆读迁回盛京(沈阳)。盛京逐成为仅次于北京的宗室觉罗聚居地。对这部分人口同样有一个培养教育问题。乾隆二年(1737)清廷正式成立了盛京宗室、觉罗各一所学校。建在盛京天佑门(小南门)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家自十三世主英华从北京迁回盛京以后,十四、十五、十六世主、十七世均在沈阳盛京宗学读书。十六世主读完宗学就任盛京五部的一部金银主事。到我祖父读书时已是清未,光绪帝同意支持康梁变法时,盛京宗学己改成沈阳维城国民高等学校。祖父在那念了六年。因那时家里生活己经很困难,念了六年书就学徒去了。清朝逊国后学校仃办。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侵占了东北,溥仪当了伪滿洲皇帝,学校又复办。校址位于沈阳沈河区小南大街路西(现今沈阳市滿族中学校址)祖父的同学在那当校长,尽管那时家里生活已相当困难,祖父还是把父亲送到那里去读书。而且一直读到“国高”毕业。记得父亲讲过,刚上学时我们家卖不起校服,父亲穿的是“大掛”(长衫)做操时站在排尾。父亲学习很用功成绩很优秀。学校有规定,期未考试头五名可免交学费。父亲学习好,从没用家里交学费。按照父亲的学习成绩均可直接到日本考大学。但当时家里困难,父亲又是兄长。没去日本念大学那时觉得是一种遗憾,后来看起来未必是坏事。父亲毕业后一直从事文职工作。1956年组识上派父亲到辽宁省干校学习。毕业后前途不可估量,可由于母亲有病加之父亲身体的原因没有完成学业。父亲先后在抚顺二轻局、纺织公司工作。曾任抚顺车辆厂厂长,纺识公司销售科科长。1982年退休。1992年仙逝。享年70岁。</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母亲贾秀珍生于1919年 ,在 2019年母亲100岁旦辰时我写了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五年又过去了,母亲离开我己31年了,但母亲那可亲可敬的瞼庞经常浮現在我的眼前。母亲有着一张非常精致的臉,弯弯的眉毛下一双大大的眼晴;长长的睫毛;高高鼻梁;还有着一头浓密乌黑的头发;那匀称的身材,称之为美女而不过。只是从我记亊起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太好,有一次我梦見母亲病的很重,吓得我从梦中惊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有一个小她10岁的弟弟,为了补貼家用,母亲在14岁时就在抚顺 474厂(后改名为华丰化工厂)上班。与大人干一样的活。23岁时嫁给了刚从沈阳维城国民髙等学校毕业不久的父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的母亲和天下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是平凡的,但在我眼里又是伟大的。 母亲非常的勤劳,婚后的母亲也一直在工作。家里永远收拾的干干淨淨,父亲的衬衣永远是白白的;衣服和领帶永远是平平整整的;皮鞋总是亮亮的。对于我和小弟更是收拾的干干净淨漂漂亮亮的。母亲还会做一手好菜,邻居家有个大事小情也经常请母亲去帮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有兄弟五人,父亲是長子,为減轻双方老人的负担,我的三叔和舅舅曾与我们生活了一段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解放后我的母亲在抚顺制镜厂工作。画炕琴柜上的玻璃,开的是计件工资。因母亲的身体不太好,单位照顾她把玻璃拿回家里来画。为了多挣点钱母亲没白天没黑夜的画,父亲下班后也帮着画。在我10岁的时候母亲终因积劳成疾,得了腰椎骨结核,不得己住进了医院。当时父亲在丹东省干校学习,我和年仅6岁的小弟无人照顾。祖父把我和小弟接到祖父家。父亲因着急上火也得了病不得已中断了省干校的学习,与母亲同住在一个医院里。父母都住在医院里,我和弟弟虽然住在祖父家,但也有一种寄人临下的感觉。我记得那时医院的管理特别的好,不用家里人护理,伙食也特别的好。每逢周三祖父帶我和小弟先去看父亲然后再和父亲一起去看母亲。母亲大约住了半年院,病情未見好转,那时的医疗技术无法冶好母亲的病,只好出院静养。父亲母亲也回到祖父家。回家后母亲的病情越来越重,曾经几天不吃东西,那时的母亲只有37岁。家里人已为母亲做好料理后亊的准备。我真的很害怕,一旦失去了母亲我们怎么办呢?父亲不甘心,不放弃。西医不行父亲就找中医。他请来一位姓曲的老中医,老医生看过后给母亲开了中药,並给母亲开刀做了手术(当时西医都不敢给母亲做手术),放出了许多的浓和血,伤口很快愈合了,大家都很高兴。可是几天后母亲后腰又鼓起了包,曲大夫第二又给母亲做了手术,这次在刀口处曲大夫放了一个蜡捻,每天父亲下班后都要给母亲把蜡捻拨出来放浓和血,这样下去蜡捻越来越短,放的浓和血越来越少,直到封口。曲老中医真是一个神医,中国的医学真是博大精深,母亲又喝了能有兩麻袋中药终于死里逃生,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人都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是父亲面对病重的母亲始终不放弃,不抛弃,最后挽救了母亲的生命。用事实见证了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的病情逐渐好转,瘫痪在床的母亲手也没闲着,给人看过几个月的小孩;给474厂的安全帽上里子、按鈎母(鈎木为日语,一个6毫米直径2毫米厚的圆胶皮垫,垫上边有兩个1毫米细小孔,按钩木就是把兩根铜线分别插进兩个小孔里)。这样的活放学后我也帮母亲干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小的时候念过兩年书,但汉字还不能认全。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努力学习,看完了成套的“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小人书。母亲最爱看的就是“红楼梦”。不认识的字她就问,並用自已方法作上标记。一年以后母亲阅读一般的书籍和看报纸都不成问题了。 </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经过曲大夫的治疗,在奶奶和二婶的精心照料及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母亲的病情逐渐好转。我永远忘不了在母亲生病期间,亲朋好友的关怀和照顾;我忘不了家里无人的时候太爷爷偷偷地把母亲的便盆倒掉;忘不了奶奶和二婶不但照顾全家人的生活和母亲还要照顾我和小弟;我忘不了老姑爷打了一支麻雀用油炸完特意给母亲送来;忘不了在没钱给母亲看病的时候母亲的干娣妹我的五姨送来了救命的10元钱;忘不了我的第一件毛衣是大姑奶奶家的亮姑姑给织的;忘不了太奶奶每天给我们讲故亊,忘不了比我长2岁的小叔赵恒贵和比我小1岁老姑奶奶家的小姑金春艳陪我一起玩耍,使我没有感到孤独和寂寞。我最佩服我的小叔了,他无师自通,画的画和小人书上的一样。长大后他如愿以偿,从亊了美术工作,並小有名气。我忘不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经过曲大夫的治疗卧床一年半的母亲奇迹般的站起来了,每天母亲都扶着炕沿炼习走路,每迈出一步都费很大的力气,但母亲仍然坚持鍛练,母亲的坚强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7年的春节是我们全家人最髙兴的一天,三十晚上的年夜飯母亲亲手为全家做了一道她的拿手菜:红烧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点点滴滴的教诲使我终身难忘。有一件亊印象最深刻。记得在我5、6岁的时候有一次母亲给我5分钱(那时好像叫5百块钱)到附近的豆腐房去买干豆腐,看到刚做完热呼呼的干豆腐我忍不住扯下一块吃掉了,到家后我怯生生的把干豆付递给母亲,母亲看了看说:今天的干豆腐怎么少了呢?我说:不知道。母亲说:我们去问问吧!其实母亲猜到是我给吃了,但没有揭穿我,给我一个承认错误的机会。我如实告诉了母亲,母亲原谅了我。此后再也不敢说谎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长大以后父亲母亲教我做人的道理。为人首先要诚实勤勉,为人之道是寬容。人可負我,我不負人。每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与人相处要多看別人的优点,少看别人的缺点。尤其是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先检查自身的问题,多想对方的好处,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这就是母亲的处亊的哲理,因此她赢得大家的尊重和信任。邻里之间发生矛盾、夫妻之间吵了架都要找母亲说一说,唠一唠。母亲虽然文化不高却能讲出一大堆让人信服的道理来,因此他们都听母亲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个老邻居陆叔在外工作多年,山东老家有一个裹着小脚的妻子,几年了他也不回家,无奈妻子从老家来抚顺找他,开始他都不見,在父亲和母亲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两人重归于好。后来生了兩个女儿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和儿子都考上大学,再后来孩子们都有了稳定的工作。他们的生活都很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是家中的长子,下边有四个兄弟,上边还有我的爷爷奶奶、太爷太奶,父亲自然要帮助爷爷負担起家庭的重担。每逢开资父亲都要拿出一部分补貼家用。爷爷来家的时候母亲那怕借钱也要给爷爷做上一顿可口的飯菜,让爷爷觉得我们的日子过的很好,高髙兴兴地把钱拿走。爷爷奶奶爱看戏,我家离京剧院很近,每逢演新戏都把爷爷奶奶接来观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念初中的时候还有件事使我永远不能忘怀。那是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大姑奶家在齐齐哈尔工作的王永旭叔叔来信说和他一起工作我的三叔赵恒清有病住院一年多了,需要回家来养病。父亲听说后马上去齐齐哈尔接三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叔得的是心脏病,沈阳解放前夕,他在沈阳掉到炸弹坑里,爬不上来吓的,从那时开始心脏就不好,那个年代又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后来到齐齐哈尔工作。这次病重已住院一年多了,但是他没有和家里讲。医院建议回家静养,永旭叔才给我们家捎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到齐齐哈尔,见到三叔,问三叔回家后是去诺诺(妈妈)家还是去我们家,三叔说去我们家。可見三叔和父亲母亲的感情是多么深。于是父亲就把三叔接到我们家里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我记事后第一次見到三叔。三叔高高的个子,有一张很精致的脸,真的很帅气!可渭是玉树临风 。三叔来了除了帶来几件随身的衣服就是滿滿的兩大木箱的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毛泽东选集,书的封面是毛主席侧面的头像,里边的文字是竖版的。还有马克思、恩格思选集、书中有很多地方都标了注解,看来三叔学习马列主义没少下功夫。还有几本俄语书,其它的我就没有印象了。五叔赵恒文先生也是爱书的人,来看三叔的时候把书都帶走了。三叔在沈阳维城国民高等学校念过三年书。到齐齐哈尔工作后又上了夜校,学习了俄语。我很崇敬三叔,他除了完成本职工作,经过他的努力,后来在业校当了俄语老师。他这种刻苦学习极积向上的精神是我非常敬慕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叔是一个很孝顺的人,自已有病也没告诉家里人,自己除了留点生活费月月往家里寄钱。就是有病住院期间也是如此,三叔除了隨身几件衣服就剩下书了。三叔对我很好,总说,丽辛,等三叔病好了,给你买好看的衣服。現在想起来我心里还是特别的难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叔来了,母亲都是给三叔开小灶。我主动给三叔当釆购员。我记得1958年猪肉是7角4分1斤,鸡蛋6角钱1斤,黄花鱼3角5分1斤,大点的也不到4角钱一斤。这几样我是经常给三叔买的。母亲给我拿3角钱的话就能买回5个鸡蛋。2角钱能买回一条半斤多重的黄花魚。后来三叔的病越来越严重,精神上也出现了问题。祖父就把三叔接走了。到祖父家不久三叔英年早逝,年仅28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晚年的母亲得了胃癌,虽然开了刀但已不能做手术。谁也没有告诉她,但母亲心里很清楚,她表现的非常平静,让人以为她什么都不知道。母亲以为别人也不会告诉我,怕我受不了这么沉重的打击,还经常做我的思想工作,要我有离她而去的思想准备。在母亲病重期间我的夫君在治疗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生活上给了很大的照顾,我的弟妹小霞一直守候在母亲身边护理,我在心里永远感激他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母亲离我而去,虽然父亲、母亲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遗产,但但他们豁达坚强的性格、善良大方的品德时刻影响着我。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会使我和小弟受益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母亲永远活在我心中,女儿永远怀念您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