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万物在冬的蛰伏中积蓄了迎春绽放的力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2024年2月20日乔后镇大树村南村隆重举行了闹春耕民俗活动。大树闹春耕从农历正月初三开始,在农历二月十五这天最为浓重,今年由于不耽误外出务工的人外出,故提前今天举办。闹春耕活动有“舞牛”、耍马踩高跷、唱白族调等各种舞蹈活动。</p> <p class="ql-block"> 一、耍马踩高跷:</p><p class="ql-block">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一般在春节或各种庙会期间举行。道具需要提前几天准备,竹篾编织的马骨架,用纸裱糊和毛笔勾画出马的形状,舞者身穿白族传统服饰,头裹布帕,背后插四支三角形背旗,一手托住马身,一手持令旗,脚穿丝绸编织的草鞋,将木制的高约1尺8的高跷紧紧绑在自己的双脚上,展现出披挂上阵的雄姿,显示出将帅勇悍威武的气派。领头的头马与其它马匹头饰不同,领头的马头上装饰龙角,领头的头马舞者持令旗指挥整队人马的步伐和舞蹈。踩高跷的舞者要求具备良好的平衡感和协调力、耐力。</p><p class="ql-block"> 踩高跷的寓意十分丰富,其谐音“高瞧”意味高瞻远瞩,象征着不断向上,不断发现新事物的精神,它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文化活动,更是传承了古老的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 民间曾有一个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在一次出使邻国,因其身材矮小而被邻国人取笑,于是晏婴就在双腿上装上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弄得邻国人啼笑皆非,晏婴又借题发挥把邻国君臣挖苦了一顿,弄得他们很狼狈,这件事很快传开,于是踩高跷的活动便流传在民间。大树地区踩高跷的活动由来很久,采访了很多人士都说很早就流传下来,但祖上都是白族,且以前白族没有文字,以前能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不多,很多如要马戏踩高跷,舞牛闹春耕等活动的歌曲,白族调只是口头传承下来皆无文字记录的叙述,很多考证只能期待有识之士的发掘和考证了。</p> <p class="ql-block"> 听头马口中说唱十二生肖白族调,(译:)鼠,土有土路鼠有鼠路,地里老鼠打洞很难防,夜晚出来偷吃粮食,建造鼠笼捕捉鼠;牛,土有土路牛有牛路,牛角三丈长,犁田无本领,打起架来它第一;虎,土有土路虎有虎路,一天你爬了几座山,十二生肖虎气算你大;兔,土有土路兔有兔路,兔子手长来脚短,上坡跳来下坡踹;龙,土有土路龙有龙路,龙住深水里,今天公鸡三牲祭拜你,让你吃得眼睛鼓;蛇,土有土路蛇有蛇路,二三月里蛇不见,七八月见你就消灭;马,土有土路马有马路,马儿肥马儿壮,备上金鞍去赶集;羊,土有土路羊有羊路,一年剪毛剪三次,羊毛用来做粘子;猴,土有土路猴有猴路,猴子脸难看,脸儿藏起是害羞;鸡,土有土路鸡有鸡路,一天你想下三个蛋,公鸡看不清,母鸡话最多;狗,土有土路狗有狗路,饭吃了你乱窜,晚饭吃了上桌子,宛如新娘一样美;猪,土有土路猪有猪路,饭吃了你翘门,我用棍子敲打你鼻子。…</p> <p class="ql-block"> 踩高跷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高跷被视为一种行走艺术,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和对生命秩序的追求。踩高跷需要稳定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心,这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所倡导的“中庸之道”所体现的品质。</p> <p class="ql-block"> 二、舞牛:</p><p class="ql-block"> 一般由15——16人组成小队,在本村举行吹唢呐、打鼓、舞牛或表演锄头舞,舞牛的道具牛头、牛身,用竹篾做成牛头骨架,上面纸胡做成牛头式样;牛有黄牛和水牛,黄牛的身子一般用红色(黄色)的毛毯或棉绒,双腿缠绕红色布带;水牛的身子一般用黑色(青色)的毛毯或棉绒,双腿缠绕青色布带。牛身上挂一朵大红花,有两人提着灯笼引路,一人持牛头,一人持牛身合舞,紧随后面的是驭牛的老者和持犁靶子的老者,驭牛者手持牛鞭,挽起一条裤腿,持牛犁铧者身穿衰衣,背一把柴刀,口含一烟锅,头戴毡帽,耕种者身穿羊皮褂,毡子衣,白族服饰,边走边演示着各种耕耘动作,如驱牛、耕地、挖泥耙子、施肥、捉害虫等,舞姿简朴粗狂、很有民间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撒种调译:“撒种撒朝东,本主老爷护佑大发大旺,山涧流出一条溪流灌溉了庄稼,大家都高兴;撒种撒朝南,感谢共产党,报答党的恩,吃穿都不愁;撒种撒朝西,党的政策非常好,东南西北公路都挖通,大家都方便;撒种撒朝北,房子建得很气派,大家日子过舒适,大家都要讲卫生,合家幸福讲团结,圆圆方方撒一转,五湖四海都热闹,老人添寿添百岁,中年之人添子孙,未婚之人早结婚,取了媳妇过好日子,”</p> <p class="ql-block">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而民俗文化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可以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增强地区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