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穿越无人区,不是想走就可以走的,大多数人望着地图犹豫一阵,还是将那些场景留在了想象中。所以,当下一些文章和一些嘴里跑火车的人提到克里雅古道时,往往充满大词缺乏细节,一看就是没有到过实地的信口开河。</p><p class="ql-block">而我呢,完全可以很负责地说,我于2023年5月,实实在在成功地穿越过无人区,而且是所有越野线路中最野性壮观,最惊险刺激的克里雅古道无人区。</p><p class="ql-block">只有这样奢华的荒凉原始和险象丛生,才配得上我这一路的颠沛流离。</p> <p class="ql-block">接着文章上一集继续开讲,话说在216国道西藏改则县与新疆于田县交界处,我们从柏油马路的216国道西拐,驶向戈壁荒滩的碎石路面,正式开始克里雅古道危机四伏惊险 异常的穿越之旅。</p><p class="ql-block">此时,心中一种月魄在天终不死,渊流入海料无还的壮怀激烈之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驶出216国道后,在茫茫戈壁中一路颠簸,走了不到10公里,天色已近黄昏,气温急剧下降,我们开始寻找合适的露营地。</p><p class="ql-block">在邦达措旁一个小山丘,找了个避风的地方扎营。因为明、后天整个行程都在最艰险的无人区,心情既兴奋又紧张,我们拿出了所有最好的食材,有腊肉、香肠、干鱼、鸡蛋、肉和牛肉等犒劳自己。</p><p class="ql-block">饭后,天已完全黑下来,在先遣纪念碑前新加入的那台车,不知何故提出中途放弃,然后匆匆返程,于是,一切回到原点,车队依旧是5台车10个人。</p><p class="ql-block">我们紧锣密鼓地打起了帐篷,安放好充气睡垫。说实在话,在打理行装和铺排食宿方面,我是个极其笨拙的家伙,这么说好像有些不确切,其实,无论哪方面我都是笨拙的。</p><p class="ql-block">为防冻,我特地准备了一个可扺御零下20度,和一个零下30度严寒的睡袋。一路风景过于奇特过于艳丽,我双眼一直死死盯住车窗外的一切,不愿放过任何景色,因为我知道,这辈子只可能来一次,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所以,一旦停顿下来,一旦把身心放松,便突然感到特别疲惫,躺下不久就沉沉睡去。</p><p class="ql-block">然而,很快我又在膀胱的胀痛中醒过来,我知道,这是该死的的糖尿病在作祟,每隔一到两个小时就得方便一次,严重影响睡眠质量。</p><p class="ql-block">常人的血糖是3.6到6个单位之间,我的一般为18左右,最高时甚至达28个单位,需吊个胰岛素汞才能强制降下去。</p><p class="ql-block">在这个海拔5000米以上,气温零下二十几度的高原,一个晚上得从睡袋中爬出爬进3、4次,怎么说都是件不开心的事。</p><p class="ql-block">早上起来,地上结了一层厚厚的霜,钻出帐蓬,一时冷得直打哆嗦,吃过早餐,我们就匆忙赶路。</p> <p class="ql-block">在宽阔的河谷上走了不到20公里,就到了克里雅山口。</p><p class="ql-block">这里海拔5445米,是新疆与西藏的天然交界地和行政分界线,也称为界山达板,作为连通新藏的要道,这里曾谱写过许多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公元7世纪,吐蕃与唐朝争夺西域,克里雅古道是吐蕃进军塔里木盆地的通道。</p><p class="ql-block">康熙年间,蒙古准噶尔部出六千奇兵,通过这里突袭拉萨,直取西藏。</p><p class="ql-block">克里雅山口没有明显的上下坡,不仔细看,根本感觉不出这是一个山口,更像是一个平坦的宽阔河谷。</p><p class="ql-block">在这里看不到高山,却觉得天上的云朵离我这么近,那是因为我已站在了海拔5000多米的山巅。</p><p class="ql-block">山口西侧有海拔7167米的昆仑山神女峰,这里是和田地区玉龙喀什河的源头,从此处翻越海拔4950米的乌拉英可尔达板,就进入到克里雅河谷。</p><p class="ql-block">路旁还保留着唐代的罕坦木帕夏古堡遗址,这是藏北高原通往塔里木盆地的第一关卡,也是唐军屯兵之地。千多年了,这座由火山岩石垒砌的古堡,没有消亡殆尽,依然倔强、孤独、又敦厚、颓废地站立着,俯瞰这山河故地莽莽荒原,见证着这条古驿道千年来的沧桑变迁。</p><p class="ql-block">车队驶出克里雅山口后,一路都是河道的冲击扇形路面,最宽处达两、三公里,狭窄处不足20米,这里是西藏与新疆的交汇地,只有在这里,只有这样的天宽地阔,河床才能如此自由的舒展伸缩,才可以如此的放纵任性。</p><p class="ql-block">河谷两边是碣黑色的山峦叠嶂,路面布满大小不一的蛾卵石,时而会有被水流冲击形成的深坑。</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开头的30多公里,路况还算好。后来路面的积雪越来越厚,然后是长达5公里左右的乱石滩,混杂着水网密布的河道,那一片浩瀚无垠的高原草地,却看不到牛羊和牧人的踪迹。</p> <p class="ql-block">经过平缓的下坡路段,来到古里雅冰川,满目白花花的一片。这时,墨镜对于穿越者来说显得十分重要,若没有墨镜的保护,不需几分钟,眼睛就会被强烈的雪光灼伤。</p><p class="ql-block">冰川位于昆仑山脉西侧,天气异常寒冷,不对,应该是整个克里雅无人区都很寒冷,这里一年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p><p class="ql-block">所到之处,路面没有车辙痕迹,说明近段时间古道无人涉足,我们是唯一的穿越车队。</p><p class="ql-block">起初遇上冰雪覆盖的河流时,我所乘坐的车在前面开路,为防止陷入河中,车尾拴上一根拖绳与后车链接,以便随时牵引施救。</p><p class="ql-block">平安走了几公里,并未出现意外,应该是河面冻层很厚,于是,胆子逐渐大了起来,便取下绳子,小心翼翼缓缓前行,有惊无险地走完30多公里的冰川地段,来到火山沟。</p> <p class="ql-block">火山沟是一条长10多公里,宽一公里左右的河床,这条沟遍地黑色火山岩石,可以判断这里曾经是火山喷发之地,克里雅河道本身就是一个大裂谷,火山熔岩便是从这个裂缝中喷出来。石块大的有几十吨重,小的如沙粒。</p><p class="ql-block">边缘锋利的碎石,在高寒地带会化身一把刀子,这里是大概率必定爆胎之地,我们一边前行,一边尽量躲开这些石头,打着方向盘忽左忽右选路。</p><p class="ql-block">上帝保佑,在这样的路况,五台车竟没有一个轮胎被扎破,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但上帝也不可能让我们的旅途太圆满,刚过了火山沟,就有一台车陷进水坑里,我们先是釆用拖绳拉,毫无效果,再用绞盘,还是不行,只得又加一个,两个绞盘同时用力,才把车拉出来。</p><p class="ql-block">这一路到处是冻土层,所谓冻土,是指结构疏松的沙土,零度以下冻成钢铁般坚硬,而超过零度,就成了毫无粘性的散沙,事后一想,幸亏没有陷在冻土里,要不,这一陷进去将万劫不复。</p><p class="ql-block">快要驶离火山沟时,我们发现路边立有一块木牌,上面的行政单位居然隶属新疆于田县阿羌乡的普鲁村,这里离村委会至少有200公里远,估计村里一年到头也没几个人来过这里,更别说来管事了,再者,千山万水的,一个小小的村庄,又能管得了多大的事呢。</p> <p class="ql-block">前面不远处是著名的打卡景点红土达坂,也称阿特塔木达板,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红色的山坡、红色的岩石,红色的路面,降雪后再披上一层“白毯”,把达板装扮得格外艳丽。</p><p class="ql-block">红土达板海拔5500米,是全线海拔的最高点,也是整个古道最危险的地带,1.6公里急降492米的漫长陡坡(数据由我们在奥维地图上现场测绘),伴随着一道急弯后的碎石沙土路,偏巧,又逢下起鹅毛大雪,雪片在车轮的碾压下倾刻融化,路面特别稀滑。</p><p class="ql-block">因坡度太陡太长,加之遍布碎石,轮胎根本没有附着力,车子一往上冲就打滑,踩着刹,车都在往下面移动,好险!</p><p class="ql-block">车队经过多次冲刺,最后只有牧马人驶到了坡顶,然后,用绞盘逐一将其他四台车拖了上去。</p> <p class="ql-block">这时,雪仍在一个劲的下,前方20多公里,还有海拔5200米的脱特拉朵特达板要翻越,如果不马上过去,一旦晚上结了冰,可能几天内都没法通过,将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一咬牙,我们顾不上休息,便马不停蹄地赶路。</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昆仑山的核心地域,路况十分惊险复杂,坡陡、弯急、天黑地滑,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在快到阿克苏卡子时,又遇上通行瓶颈,车子全部瘫在山垭口的陡坡处。</p><p class="ql-block">在这里,不得不狠狠表扬一下那台牧马人,又是他一台一台轮番把其他车子拖上去。苦苦折腾了4个多小时,直到凌晨两点才到达山顶。</p><p class="ql-block">这时,我又冷又疲惫,根本没有精力打帐蓬,决定和衣裹着睡袋,在驾驶室里应付一晚。</p><p class="ql-block">因糖尿病引发的尿频尿急,半夜照例要下车来到荒野处小解,阿克苏卡子的风真是猛烈,在雪地上不站稳桩子,很容易被风刮倒。据说,这里每年只刮一次风,但这一次的时间是365天。</p><p class="ql-block">过了阿克苏卡子,基本上走完整个古道一半的路程,原以为离成功穿越不远了,不料,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雪终于停了,然而,冰雪路面车辆很容易打滑,山体滑坡严重,走着走着,最不愿意遇到的事情终于还是出现了。</p><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一条烂泥地段缓慢行驶,只见前方不远处有一半的路面已塌陷,道路的断面足有三、四米长,左边是峭壁,右边是陡坡,路基到河谷深约40多米。</p><p class="ql-block">幸好出发前已做过功课,随车携带了镐头钯子撬棍铁铲等工具,车队停顿下来后,便全员动手,你一镐头我一铲子,不一会儿,便把左边塌下来的沙石堆,清空了一米多,但道路内侧是高达10余米的峭壁,凭手中的简陋工具,巳没法再挖出更宽的路来,也就意味着此路不通。</p><p class="ql-block">绝望中,我沮丧的越过塌陷路段向前走去,想看看是否还有别的路可走。在十余米远的拐角处,我眼前突然一亮,路边竟摆放着两个5米多长的铝合金梯子,山塞疑无路,弯回别有天,真是有如神助,绝境逢生。</p><p class="ql-block">这梯子一定是以前路过的车队,在修完路之后,为后来的穿越者留下来的,这世上还是好人多,顿时,我对这些行善事者肃然起敬,如果没有这两个梯子,我们就只能前功尽弃打道回府,别无选择。</p><p class="ql-block">能成功穿越此古道的人极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突变的因素,阻碍了他们前行的脚步。</p><p class="ql-block">心想,如果没有这些好心人留下的梯子,我好几年的准备工作就泡汤了,到了我这把年纪,这辈子是再也无法实现穿越之梦了。</p> <p class="ql-block">后面的事就简单了,我们把梯子搭在塌陷处,两端刚好能固定在路面,峭壁和梯子之间,勉强有车轮通过的宽度,车队司机都是个顶个的高手,顺利通过已是毫无悬念的事了。</p><p class="ql-block">顺利走过塌陷处后,我们把所有的修路工具留了下来,留给了后来的穿越者,留给了神秘的克里雅古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