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悠长

由由

<p class="ql-block">腊月后,内弟姊妹邀我组团去青岛大哥家团聚,感受北方过年的氛围,婉拒推辞,担心爱妻离开后,一家人团聚因缺妻不圆满而伤心影响大家过年心情。弟弟也邀请我回老家过年,过年时节,心情有些沉重,到哪里都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我思虑再三,老家是我岀生的地方,无论怎样的环境,我都能适应,决定回庐江老家过年。</p><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七独自驾车回老家一一庐江农村过年。这是我十八年后又一次回故乡过年,且独自一人,2006 年孩子刚上大学,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过年,当时母亲健在,为我们兄弟两家过年忙得不亦乐乎,灶台锅前,年味十足,氛围浓郁,幸福美满。如今母亲和妻子都已离世,孩子在国外,独自一人,在故乡过年,好似在他乡,有些漂泊的感觉,更有些辛酸滋味。</p><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过年的场景似电影一幕幕再现。到了腊月二十以后,各家各户开始忙碌,年味十足。</p><p class="ql-block">制糖:大人们首先熬山芋糖,将上百斤的山芋煮熟,捣烂,加上麦芽,加水淘尽山芋里的糖份,放在锅里熬煮,经过几个小时的熬煮,糖稀成片能挂住即可。第二天开始制糖,将糯米籽用上了桐油的江砂炒,这样炒既不焦糊不均又能熟得快,炒好后筛去砂粒,待炒米炒够后,再炒一些珍贵的品种,如芝麻、花生,条件好的家庭多炒些。接下来将头天熬好糖稀放进锅里,加热变稀,待火候正好时,倒入炒米或是花生芝麻,炒拌均匀后,盛上放入糖箱内,碾压成型后,切片装罐。</p><p class="ql-block">做豆腐:糖制好后,开始制作豆腐,将黄豆加水浸泡几天后,淘洗干净用石磨磨转浆,加水清洗豆浆中的豆汁,大量豆汁放在锅里熬煮,水份逐渐蒸发,豆浆越来越浓,这时可挑一些豆皮,用作过年来做菜,但豆皮挑多了,豆腐的味道就差,将熬好的豆浆放入容器里,再加入适量的石膏粉,搅拌一会儿,豆腐就生成了。据说做豆腐最怕碰到鱼,如果碰上了,豆浆就生不成豆腐,小时候一次不小心将有鱼鳞的竹篮,倒扣了一下,少量鱼鳞落入豆浆里,当时挨了父亲一顿骂,最后还是做成了豆腐,逃过一顿揍。将生成的豆脑挤压里面的水,有的做成豆腐,有的做成豆干。</p><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三,做送灶粑粑。<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传说在腊月二十三的时候,灶王爷会上天庭禀报各家事宜。人们希望灶王爷可以多美言自家事情,做的一种食物供奉灶王爷,叫做送灶粑粑。</span>晚上用米粉用开水烫面,反复揉搓,制成饼皮,有萝卜肉、大蒜豆腐干肉、咸菜等做饼馅,一个个做成饼,用素油煎出举家共食,迎接小年和即将到来的新年。送灶粑粑贴锅的一面色泽金黄,脆而不焦,酥香味美;不贴锅面,光滑油润,软而不粘;馅心多汁,鲜咸味美,清香可口。</p><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四,小年。在这天晚上,做上几碗平日里难得的美味,体验一下过年气氛。过了小年夜,真正的新年,就要来了。在这天,人们扫尘、祭灶、吃灶糖,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p><p class="ql-block">二十五后大人孩子们购买布料,找裁缝赶制,准备添置过年新衣服;或是打塘起鱼,塘水打干,大鱼捞出后,大人孩子全下塘,捕捉塘底剩下鱼虾,好不热闹;或是包粽子,将春季晾干的棕叶,煮沸后,清洗干净,糯米泡好开始裹,包好后几个系在一起,放在大锅内,大火蒸煮。</p><p class="ql-block">写春联,二十八、九,各家各户都在街市买些红纸,请我们这些回乡的大学生来写春联,根据要求,门户大小长短,确定所写字数和横批,直至村里各家各户写完。现在村里已经没有人写春联了,都在集市上购买成品了。</p><p class="ql-block">年前的这段时间里,大人们有序地忙碌着,累而快乐,准备着过年的用品。条件好的家庭杀猪,邻居们纷纷前来打肉;也有条件差的需要讨要所欠的外债,准备过年之需;小孩全心期待着,渴望着,全身心玩耍。孩子再有错误,大人也不打骂,给过年营造一个好的氛围。</p><p class="ql-block">孩子小的时候,每年都回来过年,家里人多,过年的气氛更浓一点。</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故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村子里家家户户,楼房林立,粉墙朱瓦,格外醒目。以前的土路已修改为蓝色的旅游线路,鲜艳夺目,优美流畅,中间的红绿线将道路分为来去两条,路树黄色枝条点缀这五彩的庐南川藏线,伴路而行的小溪,清澈见底,其间鹅卵石圆润光滑,溪边的山树以优美的舞姿欢迎各方来客,枝叶落尽,待春而发,路边油菜郁郁葱葱,山岚下薄雾弥漫,村舍向阳而立,一派恬然自得,宁静祥和的景象,营造着山村年前待欢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三十这天,在集市购买了所需的食材,添置了一些家具。上午就准备晚上的年夜饭,开始忙碌,弟弟收拾桌椅,弟媳掌厨烧菜,我做些辅助工作,中午的习俗是吃高汤面(鸡或骨头汤),寓意长长久久,吃完午饭后就开始准备下午的程序。</p><p class="ql-block">三十下午,家家户户开始忙碌,主妇们着手年夜饭,男人们打扫卫生,贴春联,收拾屋子,祭祀。</p> <p class="ql-block">堂哥家模范家庭,烧菜夫妻俩互帮互助,小夫妻俩贴春联你贴我扶,恩爱有加,年味更浓。</p> <p class="ql-block">我家也贴春联了,吉星高照全家福,五福临门万事兴。</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听父亲说,家里欠人钱,早贴春联可避免债主上门。</p> <p class="ql-block">年夜饭前,要祭祖,祭祖分为两次,一次是祭野菩萨,野菩萨是在外面过世的长辈,如果没有在外过世就不需要。我的奶奶是在外面去世的,祭野菩萨准备鸡、鱼、肉三碗莱,一碗饭,一杯酒,端至三叉路口交通便利处,烧纸,放鞭炮,呼喊来吃筵,仪式结束后,酒饭倒掉,回来再祭祖。</p> <p class="ql-block">正式祭祖仪式,桌子要横着放,与活着的人用餐不同,上方放两把椅子,是祖先中的长者,菜要准备九个菜,鸡鱼肉不能少,八双筷子,八个碗,八杯酒,茶几上点燃红烛,营造过年喜庆的氛围,烧纸放鞭炮,呼喊各位长辈回家过年,接下来磕头跪拜,仪式结束后,等待半小时后,送祖,同样烧纸放鞭炮,面向门外磕头跪拜,欢送各位祖宗。有的送祖等正月十五或是初七,因为我们初七前就要离家。</p> <p class="ql-block">祭祖后,5:30 我们放完炮竹,开始吃年夜饭。父亲告诉过我,年夜饭要吃得晚,吃得慢,一种悠闲安逸快乐的氛围在年夜饭中充分显现,一年的忙碌,不论是辛苦、是否赚钱,在年夜饭中,彻底放下,忘记烦恼,尽情享受,享受团圆的幸福,享受美味的快乐,慢慢品尝,美酒佳肴细细品味。父亲告戒我们,年夜饭要细品慢嚼,时间越长越好,那时候,联欢会已经开播,还没吃完。年夜饭有所讲究,鱼不能吃,幸福生活年年有余(鱼),锅粑不能吃,因为锅粑是仓底。</p><p class="ql-block">三十晚饭后要将家里所有的垃圾清空,初一是不清扫垃圾,财物不外流。三十晚每个房间必须亮灯过夜,是守年,守岁,寓意来年前途光明。</p><p class="ql-block">6:30 吃罢年夜饭,晚饭后应该是发压岁钱的时候,小孩给长辈磕头,长辈发压岁钱,我们晚辈不在跟前,通过微信发送。此时小山村,鞭炮声此起彼伏,礼花满天绽放,小山村热闹非凡,天空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浓浓的节日氛围萦绕在整个山村,悠悠的年味充溢着每个角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年夜饭之后,孩子和老人们一起看电视,年轻人和中年人基本都是玩牌或麻将娱乐。三十年前,欢度大年夜,基本以看春节联欢晚会为主,浓浓的家庭团圆,一起看晚会的氛围充分体现。</p> <p class="ql-block">三十夜里,鞭炮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彻夜未眠。如今的鞭炮与我们小时候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的鞭炮密集,分贝声高,时间长,过去时响时停,时间短,如同战场上放冷枪,声音低沉。</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初一早晨,天不亮,只要炮竹声响,就穿上新鞋新衣服,拿上200-500 鞭炮竹,一会儿就没有了,新年的大门就这样算是打开了,接下来就是跟着小伙伴听到谁家炮竹响就去谁家,捡拾未爆的炮竹,集余白天一个一个地放。没有玩具,甚至没有压岁钱,就这样,也很期盼,也很快乐。</p><p class="ql-block">初一早上,艳阳高照,气温骤升,新年好兆头,各家各户门前,红红的炮竹纸随风飘散,真正是随处飘红,红运当头。</p> <p class="ql-block">初一我们当地的习俗,不出门拜年,在家门口拜叔叔、长辈。今年我们同一个曾祖父下的十个兄弟全部回来,从上海、南京、合肥各个方向来基本聚齐,这天大家聚在一起,互聊家常,有的几年未见,有的十几年未见,是难得的聚会。兄弟相见,沧海桑田,儿女变化,自身变老,身体渐弱,感叹儿时快乐,叙述孩提时代趣闻轶事。村里不时有人叫我叔爹,我一时难以辨认,离开家乡已经四十多年,五十岁以下的孩子大都不认识。兄弟几家互相宴请,道长问短,真正是团聚的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初一下午,吃完午饭,我们兄弟四人一同去爬当地名山一一釜顶山。</p><p class="ql-block">初一登高象征着在新的一年中不断进步,向着目标攀登,寓意着事业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登高望远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美好愿望的表达,希望新的一年中能够有新的开始和好的发展,积极向上、勇于攀登。</p><p class="ql-block">釜顶山是家乡几十年来近在眼前却从未攀爬过的山。釜顶山位于庐江矾山镇境内,座落在庐江、无为、枞阳三县交界处,海拔486米,系庐江县境内的第二大高峰。釜顶山形如覆釜。釜者,锅也。据传说,观音菩萨南巡时,在此歇息,并与众神起锅聚餐,山顶的大平台上,尚存留着一个近百平方米的形如锅状的凹坑。釜顶山由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釜顶山,独成一体,四周为名山奇峰所簇拥,这里有众多的林景、石景和名胜古迹。该山因海拔较高,自然植被较好, 竹茂林丰,生态环境极佳,常年四季经常看到一团云雾笼罩着山顶,白茫茫一片,与天际相连,经久不散,故该山又称为“雾顶山”。盘旋于山顶的云雾便是闻名遐 迩的“釜顶孤雾”。</p> <p class="ql-block">釜顶山虽是庐江县第二高峰,仍末开发,只是修建了简易登山石级,且石级用石只是就地取材,石级凹凸不平,登山稍不留神就容易摔倒。冬天釜顶山灌木枯萎,杉木林茂密葱笼,翠绿微黛,山腰间垦荒地栽植树木未成林,仍现荒山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釜顶山层峦迭嶂,四季风景如画,竹海林涛,春和杜鹃,茶绿桃红,山花烂漫,佳景宜人,大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绿树红璃瓦,倚居卧云松”,“釜顶独峰飞孤雾,巴滩两溪注双湖”,“镇小山连屋,雾轻水绕楼”的独有风景之佳境。</p> <p class="ql-block">沿着铺就的石级攀爬,如同登天梯般,一步一停留,由于气温升高,脱去所有外套,仍旧汗流夹背,时而缓步攀爬,时而就级而坐,休整再行。四十分钟后,到达顶点。山顶上是灌木丛生,伐出一条路让人前行,灌木的阴面仍是白雪覆盖,阳面20 度以上的融融阳春,真正冰火两重天。</p> <p class="ql-block">站在釜顶山的釜顶之上俯瞰众山,群峰起伏,连绵不断,众多湖泊如同各异明珠镶嵌其中,纤陌纵横,粉墙朱瓦,星罗棋布,点缀其间。</p> <p class="ql-block">我们站在观音与众神起锅聚餐的平台上,思索着众神用餐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沿着原路下山,跌跌撞撞,回到家里,已是晚饭时分。</p><p class="ql-block">在浓浓的年味熏陶下,小伙们从初二开始拜年,先从岳父母、娘舅开始,再到姑姨长辈,最后至表亲,现在的拜年,交通和信息的快捷,一天几家,虽然匆忙,但亲情难忘。老辈们待到孩子们离家后,再相互走动,互致问候。</p><p class="ql-block">我忘却了拜年,却钟情于故乡山水。在这个暖暖的午后,漫步山村屋后,故路野草萋萋,山树斑斓,阳光洒在山路上,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移步至水库坝上,一汪库水,碧绿深邃,波光粼粼,有种醉人的绿,深藏于这原始山野中,远处群山环绕,树木葱笼,竹海翠绿,太阳悬挂在山尖之上,普照着这寂静的山野,山风吹拂着坝堤的翠竹,山竹随风摇曳,婆娑起舞,沙沙作响,组成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卷,堪比九寨山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年至初六,已是集体活动表演时段,舞狮、挑花挑是农村春节必备的娱乐项目。</p><p class="ql-block">舞狮子在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包括驱邪避害、吉祥如意、团圆和谐、勇猛力量、文化传承、荣誉和尊重、社交和文化交流以及民族精神的体现等多个方面。这些寓意反映了人们对舞狮子的重视和崇敬,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弟弟新房落成,舞狮进屋,祈求龙年平安吉祥,万事顺遂。</p> <p class="ql-block">花挑舞表演时,演员肩挑花篮边走边唱,唱词多为民间唱本,也可现场编唱,编入丑角入场,增加彩头,祈求吉祥。花挑舞已是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p><p class="ql-block">舞狮现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舞狮、花灯、花挑相继登场,走街进巷、上门入户拜新年,祈愿民众在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兴旺发达、和谐幸福。精彩的舞狮环节,为当地村民们送去新春吉祥与祝福,增添浓浓的年味和节日氛围,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给美丽乡村增添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了,山村逐渐恢复往日的宁静,游子们短暂的相聚,又将背负行囊,与亲人离别,奔赴梦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的年味,弥足珍贵,让人难忘,一直魂牵梦绕,物质虽匮乏,精神快乐,有期望,有梦想;现在的年味,物质丰富,样式翻新,但难忘童年,年味悠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喧嚣仪式性的年即将过去,我回到我该去的地方,一路上,慢慢品味。身虽孤单,但浓浓的乡情萦绕在每时每刻,每个瞬间。年味是什么?是腊月二十后围坐在制糖桌旁看制糖;是熬豆浆锅里挑豆皮;是塘鱼起尽后下塘抓鱼虾;是妈妈做的送灶粑粑,爸爸裹的糯米粽子;是年夜饭桌上大鱼大肉,到时年饱,饿时已无;是初一清晨跟随炮竹声拾未燃放炮竹;年味是跟随舞狮团队走村串巷;是十四五还剩下的馊豆腐…… 年味氲氤在脑海里,悠悠流淌,日久弥香;年味一直住留在每个游子的心田;家是每个人心中港湾,是期盼回归的地方;年是回家的节点,味是回家的动力;<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年味在每个人的心里,余味流淌全年,鼓舞士气,奋发前进</span>;年文化几千年传承,虽有变化,但味没有变,精髓没有变;年味跨越时空,不分国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年,源源不绝,悠悠漫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