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西街的回忆(下)

边疆泉水

<p class="ql-block">(接上页)据说曹叔家和我二爷家的房子是挨在一起的。“满洲国”时期是“抗联”的秘密交通站。说起曹叔,这可是我人生中的贵人,令我一生难以忘怀。曹叔学名曹宝海,他中学毕业后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参军入伍,在空军高炮一师当兵并出国参加抗美援越战争。记得他在部队时,着军装照片是上黄下蓝,领章帽徽是“五.五”式标志。出国抗美援越时着军装是没有军衔标志的越南军服,戴着军帽,明显是越南军帽。现在回想起,当年我国抗美援越出国作战是秘密状态进行的。</p><p class="ql-block"><b>下图为原西街办事处(原苏家小铺旧址)</b></p> <p class="ql-block">  曹叔从部队回到地方后,得益于在部队的成长锻炼,工作顺心顺意,成效斐然出众,先后在县邮电局、人事局、纪检委,公安局、政法委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这期间他帮助了很多人,都对他留下了好评。</p><p class="ql-block"> 他家的马路对过住了一户姓周的人家,其中有两个儿子在西街那一带可是小有名气。周家“二铁子”会画画众所周知,林口镇不少街上的宣传画都是他画的。他的名字叫周尊城,童年酷爱绘画,曾深造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北京画院研修班和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任中国冰雪画研究会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由于有才华被调往牡丹江市工作,后又调省进京了。他有个弟弟叫尊圣的,好像和我同龄。在“二铁子”的言传身带下,也走上了画画美术创作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后经上百度查看才知道周尊圣真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经过他几年在书画届的打磨后,自创了“天山派”画技,比他的哥哥周尊城还有“名气”。周尊城师从于志学“冰雪画”在全国特别是东北小有名气,而周尊圣开创了“天山派”画技,更是在全国书画届独树一帜。他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画家、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培训中心教授,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特聘艺术家。周氏两兄弟为家乡林口县争得了荣誉,为林口镇西街赢得了荣光。直到现在,当年林口西街的这些老邻老居们见面,还为林口镇西街老周家出了俩兄弟而自豪呢!</p><p class="ql-block"> 老周家的东侧还有一户人家是姓宋的老红军,在县粮食系统工作。他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是我中学同学。上学时,这个同学经常和同学们吹嘘他爹是红军,我们还不信 。后来才知道是真的,他爹拾几岁就跟着红四方面军走了。同他家一趟房还一户的姓由的人家,他家有个儿子叫由巨成,比我大一岁。1975年夏天,我们下乡是一个知青点的。他的爷爷在一小学东侧开了一家小卖部,上学时我去买过东西。由的一个叔叔“文革”前在公安部当过处长。他家东侧有一个洋铁铺,邻居们都喊其“江歪脖子洋铁铺”。过去老百姓家里都烧炉子取暖,炉子往外通一个烟囱,烟囱的拐弯处叫“歪脖”须要连接烟囱俩处。因为“洋铁”铺店主姓江,烟囱的链接部位“歪脖”制作的有名,邻居们都称他为“江歪脖子洋铁铺”。</p><p class="ql-block"> 说起林口西街有出息的人,还有几个不能不提。一个是武凤祥,他家在靠大河那条街上住。我和他说起来还是同学呢(1996年牡丹江市委中青班预提职党校学习一个班),三个月毕业后,他回县里当了副县长。后来他的儿子武广琪从部队复员后,典型的子承父业,经过努力打拼,也在建设局长的位置上被选为副县长。在林口西街那一带做到了美名传扬。另一个是当过牡丹江市教育局长的王晓坤,也是林口镇西街成长发展比较好的一位。他在林口县高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曾在牡丹江市委组织部当过科长,在这样的平台上,后被派到牡丹江市教育局当了领导。他的爱人做过牡丹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也是个厅级干部。还有一位是王正新,他是“文革”前的大学生,“文革”前落魄时和我家住在一趟街。改革开放后借着落实政策的东风,到牡丹江市建筑安装总公司工作,“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这句话用在他身上正合适,后来他任总公司老总,经过公司政策改制,他成了总公司占股最大的股东。后听说他儿子接了他的班,按占股比例成了老总。 </p><p class="ql-block"> 林口西街也是块风水宝地。记忆里在西街市场铁匠炉那一带还办过若干学校。其中,改革开放初期牡丹江师范学校在林口西街还办过一个班(语文),牡丹江卫生系统还办了一个学校,叫牡丹江卫生学校(在牡丹江全市范围内招生)。我家邻居刘立彬他爸爸刘启文在这所学校还做过老师。</p><p class="ql-block"><b>下图位于林口的牡丹江卫校原地址</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提起西街市场铁匠炉,现在的年轻人一般的不知道是干啥的。通俗的说就是铁匠铺的锻造车间,过去的牛马牲畜离不开这个地方。牛马出行需要“挂掌”,牛马出行走远路,特别是在冬季不“挂掌”,牛马脚掌打滑不吃劲是无法行走的。铁匠炉主要的设施要有炼铁炉,煤炭加热把铁烧红,需要趁热打铁,给牛马打造各种型号的铁掌 ,用特制的铁掌钉固定在牛马脚掌上。过去的铁匠炉还需一个重要设施——固定牛马挂掌用的架子,一开始是木头制作的,后来变成了铁架子。在我的记忆中,西街市场的铁匠炉生意真的红火了好几年。因为那时候乡下农村的牛马,都需要到街上挂掌。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西街边上的胜利大队和沟里的振兴大队也纷纷建起了铁匠炉,西街市场那个铁匠炉也就结束了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西街市场围绕铁匠炉一左一右,叫做热闹非凡,生意兴隆。凡是到铁匠炉给牛马挂掌的人,大都是乡下的农村人。给牛马挂掌都是带了一台车。记忆中牛马车的车轮子橡胶胎的很少,大部分都是木头制作轮子。进城的农村人,在给牛马挂掌的间隙,也会去理发社修剪头发,到了晌午还会去大众饭店去打打牙祭。那时的饭店一个白面馒头才五分钱,一个炒菜才几毛钱。那个年代不过年不过节的,一般人家是吃不着馒头这样细粮的。连我们家这样吃商品粮的,一个月才供应几斤白面,领点细粮也都给我爷爷吃了。我们要吃馒头也都去饭店去买(我常去饭店买馒头,价格我记得清楚)。来铁匠炉办事的人,很多会借机去西街市场商店买点日常用品。我记得一个农村来街里办事去商店的乡下的人,身上的钱包被“掏”了,气的在商店门口垂足顿胸,嚎啕大哭。</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的小学同学毛心恕家也搬到这边来了,挨着他家住着一户王姓人家,听说王家老太太建国前为“抗联”做过事,和“抗联”时期的“杜团”有过交集。后来听说王老太太的一个儿子当上了县委政法委的一个领导。他家那一片还有好几个当领导的,在西街那一带有些名气。由于和我家是一条街主要干道的缘故,这条大街的一左一右,还出了好几个厅级干部,县处级干部不计其数,有的一家出了好几位。</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使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个好朋友叫王平,比我大几岁。他和他爷爷在一起居住。他和爷爷当时就住在杜晓光家东侧,西街百货商店的西侧。我记得特别清楚,他家南侧还有个公共厕所,我小时候常去那儿方便。据他说,他的家在辽宁省抚顺市,他爸爸是个大官(抚顺市副市长),不知道是什么因素,他爸爸再婚又娶了个后妈,他就和爷爷在一起居住。1973年他中学没毕业,就去当兵了。后来听邻居们说,他转业到了抚顺市,工作干的很好。由于年头比较久,现失联了。</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口西街还出了一个比较有影响的人物,记得他叫王永臣,上高中时就是林口县红卫兵的头头,和我二爷家的二叔是同学。“文革”时期各级领导班子兴“老中青”三结合,他还当过林口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相当于副县长)。他家就住在我家马路斜对过道的北侧。我家南边住的邻居后来搬来一户人家,是原副省长杜显忠的父亲和其弟弟林口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杜显富。据说杜老爷子还有一个儿子在古城镇铁路工作过。杜副省长在其父亲在世时,还经常的回到林口看望老父亲,给邻居们留下了“比较孝顺”的美好印象。</p><p class="ql-block"><b>下图杜显忠副省长(中)回林口看望父亲时同县公安局的同志座谈</b>。</p> <p class="ql-block">我是退休之人,年岁大点爱回忆,请予以理解。回忆起过去的事情也是一种乐趣,总结梳理到一起,也为家乡林口西街人留个念想。一次偶尔回老家,看到西街市场以西房屋皆无,道路变样,面目皆非,杜甫的一段诗句跃入脑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快,何况家乡呢?</p><p class="ql-block"><b>下图为一小学东侧的老由小铺</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文字起草:边疆泉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照片及线索提供:曹宝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