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精彩纷呈!古诗词是众多文学体裁中的一颗靓丽的奇葩。</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就从古诗词的创作与赏析谈起。说到古诗词,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诗?</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把有韵的文体作品统称为诗,诗是一种最早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在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时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古体诗和近体诗。</p><p class="ql-block">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体裁的诗歌都属于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偶,押韵较自由。</p><p class="ql-block"> 2.近体诗:从唐代开始,古诗趋于成熟,五字一句的称为五言绝句,七个字一句的,称为七言绝句;还有一种称为“律诗”,每首八句,五字一句的称为五律,七字一句的称为七律。</p><p class="ql-block">诗词创作中的常见病:</p><p class="ql-block"> 我国现有诗词作者百万之众,诗词作品数量远超盛唐,但足以流传后世的精品佳作少之又少。在大量的诗词写作中,最常见的毛病是“假、平、俗、滥”。</p><p class="ql-block"> 一、假。诗词创作应当追求和表现“真、善、美”,而这三者并非并列关系,真,是善与美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真,善就是伪善,美也是假美。假诗如同假话、假货一样,有伤风气、无益身心。有的作品是感情失真,或言不由衷、人云亦云,或无病呻吟、惺惺作态。有的作品是描写失真。最常见的是模仿前人不伦不类。现在一些诗词作品中的“柴门”“更漏”“仗剑行天下”“秉烛读家书”之类描述,使人觉得是在穿越时空,其实都是些仿古赝品,读来缺乏真实感。</p><p class="ql-block"> 二、平。有些作品是立意上的平。既缺少哲理感悟和个性情怀,又缺少生动意象和丰富想象,只知照景写景、就事论事,写出来的除了“流水账”就是“说明书”。有些作品则是表现手法上的平。平铺直叙如同白开水,呆板、直白,淡而无味。平则无趣。诗词作品不但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否则人家凭什么要花时间读你的作品,甚至记住你的诗呢?</p><p class="ql-block"> 三、俗。除了立意旨趣俗,最常见的就是语言俗。通俗口语也完全可以入诗,古代许多杰出诗人都是运用通俗口语写诗的高手。但是浅近不等于浅薄,通俗也绝非粗俗。这些作品看似“打油”,却是底蕴深厚,举重若轻,大俗中见大雅。可见要写好“打油”诗,又谈何容易!</p><p class="ql-block"> 四、滥。主要表现在选材之滥、造语之滥和数量之滥心,就必然会有着对天下苍生关切,悲悯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不说别的,我们看看历朝历代的杰出诗人,虽然当时不会有人告诉他们什么叫着创作方向,但是,三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好诗,基本上都是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篇章。那些脱离人民的作品,是缺乏生命力的。</p><p class="ql-block">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后,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兆山于6月6日在齐鲁晚报副刊上发表了《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引爆了网络,一时名声大噪。这首词以废墟下遇难者的口吻,歌颂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抗震救灾做出的的努力,面对“党疼国爱”和“民族大爱”,发出了“纵做鬼,也幸福”和“亲历死也足”的感慨。在灾区人民面对亲人遇难,心如刀绞之时,作者却借死难者之口大拍马屁,实在不妥。这种诗词,完全没有一丁点风骨。其问题的根子就在于作者的创作导向偏了,他不是以人民为中心,而是以领导为中心、以权力为中心。</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发表后,引起广大读者和网民的强烈批评和质疑,作者王兆山也由此得了个雅号:“王幸福”。批判挖苦的和答之作不计其数。安徽诗人方竚老先生也填了一首词《江城子》,予以激烈批判:</p><p class="ql-block"> “山崩河决地疯狂!势难当,祸难防。十万生灵,瞬息便消亡。五月悲风生禹域,旗半降,日无光。跳梁小丑忽登场。腹糟糠,口雌黄。乐祸幸灾,吹拍丧天良。“幸福”该他先领略,泉下路,梦黄梁”。</p> <p class="ql-block">不是真情莫吟诗</p><p class="ql-block"> 苏轼在《读孟郊诗》中说:“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诗人者,需有赤子之心。诗人只有具备真情才能产生创作冲动,只有通过真实的感情表达才能写出好诗。</p><p class="ql-block"> 说到诗病,这里有个笑话,也是关于诗词创作方面的故事,对大家在诗词创作上还是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的。</p><p class="ql-block"> 话说有个医生,医术精湛,药到病除,远近闻名。这个医生看病有个怪脾气,有钱人来看病,必须要先交三两银子当做门槛费,不然的话,连门都不给进。而穷人看病从来不收钱,有种侠义之气,人称赛华佗。医生家附近有个破落财主,颇通些文墨,喜爱写诗填词,又不懂诗词的起承转合架构,随便写四句话拼在一起,就算是诗了,到处炫耀,还常常自己生造词汇,让人费解,还生出一些笑话来。</p><p class="ql-block"> 一天财主无聊,想着找点难题来刁难一下赛华佗,于是手里捧着三两白银,来到名医堂与医生打趣:赛华佗,都说你医术高明,什么病都可以看吗?医生说,一般的病痛,都不在话下。诗人诡秘的笑着说:那诗词的毛病你能看吗?医生说,诗词生病了也和人生病了是一样的,没有我看不了的,比如现在的诗词,普遍性有两种病,一种是太胖了,一种是太瘦了,经过老夫的细心调理,对症下药,使其吟之朗朗,更为顺畅。不信请看这首诗:</p><p class="ql-block">(唐•杜牧)</p><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p><p class="ql-block">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p><p class="ql-block"> 你看这首诗就病的不轻,这首诗是营养过剩,太过于肥胖,你想哈,雨纷纷就必须是清明时节吗?中秋节就不下雨了吗?端午节就不可以下雨吗?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不在路上,难道还可以在屋顶上吗?借问酒家何处有,你已经在问了,还借问干嘛呢?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句也病得不轻,难道说只有牧童才知道杏花村在哪吗?其他人都不知道?所以我给这首诗减减肥,现在是这样的,你看怎么样?</p><p class="ql-block"> 财主看后连连称赞叫好。财主问医生,你还看过哪些诗病,再举个例子。医生说:诗词如人,也会生病,比如说这首诗,营养不良,太瘦了:宋·洪迈《容斋四笔·得意失意诗》</p><p class="ql-block">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p><p class="ql-block">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p><p class="ql-block"> 久旱逢甘雨,到底旱了多久呢?没说清楚,第二句,他乡遇故知,也病得不轻,十里外是他乡,百里外也是他乡,也没有交代清楚,洞房花烛夜,也有病,只要是个正常的人,都有可能洞房花烛夜,有什么稀奇的呢?金榜题名时,只要你用心苦读,金榜题名也是不难的,所以说,他还没有写出真正喜悦的程度,需要增肥如下:</p><p class="ql-block">十年久旱逢甘雨,万里他乡遇故知。</p><p class="ql-block">和尚洞房花烛夜,傻瓜金榜题名时。</p><p class="ql-block"> 你看这样是不是句句惊喜?财主连连说:“是”。赶忙奉上三两白银,请求先生帮我的诗看看可否?医生说,说来听听。那诗人说道:</p><p class="ql-block">园中挂景春,金竹笛我兴。</p><p class="ql-block">况内头簪假,肉手玉镯真。</p><p class="ql-block"> 请先生给我看看,我这典故用的如何?医生说,看诗体倒也工整,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意思?也没看到典故啊?诗人说:我这第一句,园中挂景春,是说在我家后花园里挂着一副春景图,第二句是说用金竹做的笛子,吹出来的声音是我最喜欢的,第三句,况内二字就有玄机,况,拆开读,就是二兄,是我的二兄,况内,就是我二嫂,二哥的内人,简称况内,我二哥给我二嫂买的那个头簪是假的,是我亲自看到的,第四句,肉手玉镯真的肉字,就是内人的意思,内人就是我的老婆,我的老婆手上带的那个玉镯子是真的。医生看看这首诗是胖了还是瘦了呢?医生说:你这首诗毛病很多,首先是,四句之间没有起承转合的步骤,意思也没有连贯性,东拉一句,西扯一句,另外,胡乱生造词汇,什么况内,什么肉手,既不是成语,也不是典故,让人费解,依我看,你这首诗与胖瘦无关,已经病入膏肓,纯属胡扯!</p> <p class="ql-block">文如看山不喜平</p><p class="ql-block"> 文如看山不喜平这句话,适用于各种文体,比如你们写作文,写小说,戏曲,电影等,也要在适当的地方埋下伏笔,弄点玄虚,给人留下悬念,留下想象空间,这样的文章会牵引这读者不得放下,让读者产生继续看下去的意愿。</p><p class="ql-block"> 诗贵别趣,意忌直出!景以情见,物由志显!做人要老实,作诗则不宜一味地老老实实、一本正经。诗要曲折,你可以含蓄地说、拐弯抹角地说、夸张地说、打比方说,可就是不要直说,直说的诗就缺了诗味。</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首伟人的诗词:他老人家是我国近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振兴了中国现、当代诗词,使之有了蓬勃生机,再造了中国诗词史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主席诗词风格多样,有的典雅,有的通俗,有的含蓄,有的晓畅,有的婉约,有的豪放。用他自己的话讲:“偏于豪放,不废婉约”。</p> <p class="ql-block"> 我们看第一句:“独坐池塘如虎踞”,看得出这个“蛙”是有自己独立的形象与性格的,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空间;“绿杨树下养精神”,艺术水平更高了,这个“蛙”不是借着树遮阴一求庇护,而是借助一个有着审美意味的环境下修身养性的,以此提高自身素养。这就显示出这个“蛙”的不平凡。有了这样的独立性格与形象,第三句、第四句“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伟人自小就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卓尔不群的非凡气势,用我们通俗的说,帝王之气。</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来看一首主席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 沁园春•雪</p><p class="ql-block">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p><p class="ql-block">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六年二月五日,他亲率红军抗日先锋部队到达距黄河仅二十来里的清涧县的袁家沟,准备东渡黄河,出兵山西,赴华北抗击日本侵略军。</p><p class="ql-block"> 二月七日,已飞了一天的鹅毛大雪,仍在飘飘扬扬,漫天飞舞。主席素来爱雪,现在看到辽阔雄浑的北国雪景,纵目黄河上下,放眼长城南北,雪盖冰封,白茫茫浑与涯际,心情十分振奋,诗兴如潮起伏。当晚,在住处,一灯如豆,诗人伏在一张小炕桌上,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名词《沁园春•雪》。</p> <p class="ql-block"> 词的上阕写景,起笔就大气磅礴,以府阚的审美视野,纵览北国河山。长城黄河,有着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加之以“莽莽”、“滔滔”渲染其气势,作为词中的兴象,特别地显得豪迈与崇高。群山、高原,不仅气雄力足,生机勃发,且表现出大无畏的抗争精神,要与高高在上的“天公”一比高下;一“舞”一“弛”,似乎已赢得挑战的胜利。结片三句,诗人妙想奇发,着笔雪天雪景,去描绘云散天青冬阳暖照的晴天雪景。犹如一个美丽的女子,身着素服,净美淡雅,娇艳与素美相衬相映,更加无与伦比。</p><p class="ql-block"> 词的下阕论史,一二句在结构上称为过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句“江山如此多娇”用深情的赞美承上,下一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紧扣上一句意脉,而又大开思路以启下,将上下两阕连缀得天衣无缝。诗人用一情感色彩很浓的“惜”字领兴,纵观历史,几千年来,帝王无数,没有几个值得一提的,秦皇汉武,“略输文采”认不得几个字,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也不潇洒,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算得上一个人物了吧?不过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粗人而已,从古至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看诗人是多么的自信。</p><p class="ql-block"> 无可否认,无论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巨人,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一定的贡献,但是他们都有着“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有让人民群众陷入贫困与愚昧境地的一面。千秋功过,诗人给予了美学意味的评说。历史发展到今天,也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创立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业绩。</p><p class="ql-block"> 《沁园春•雪》的美学成就,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大气磅礴,景象非凡,情与景,诗与论,高度融合,崇高现实主义与崇高浪漫主义得到了完美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 主席诗词创作的豪放气度罕有比肩者,达到了柳亚子所称颂的“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的境界。不少人据此将他老人家的诗词归于豪放,这种判断显然有失精准。宋代词人中,就没有纯粹的豪放派,也没有绝对的婉约派。以豪放见长的苏东坡唱尽“大江东去”的豪迈,也能写“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这样的婉曲缠绵。以婉约著称的李清照“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却曾在大鹏高举之时一声断喝:“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可谓声如洪钟,豪气冲天。</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能将主席的诗词风格用“豪放”一词来概括,《沁园春·雪》堪称绝顶豪放之作,却也有“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般的和煦晴日,犹如艳丽佳人温婉柔媚。在《贺新郎·别友》之中,婉约豪放既对立又统一。“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充满婉约格调,尽述离别思情,写得缠绵凄切。可后几句笔锋一转,气象突变,由阖而大开,顿显壮阔而磅礴:“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zhu。”该词介乎豪放婉约之间,难分伯仲。</p><p class="ql-block"> 1960年6月,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召开()会议,苏共代表团和中( )代表团发生激烈争论。会后,苏联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几百个协定和合同,停止供应重要设备。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对华经济封锁。苏联的严重措施,实际上断绝了我国从国外获取先进技术装备的正常渠道。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正经历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在严重困难面前,主 席始终保持着中 华 民族大无畏的气概顶住了大国沙文主义的压力。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赢得了普遍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 1961年12月,主 席在广州,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做准备。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到文辞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义,于是他再续一首与陆游的词风格不同的咏梅词,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此词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 主 席诗词》。</p><p class="ql-block">作品鉴赏:</p><p class="ql-block">卜算子·咏梅 </p><p class="ql-block">近现代 · 毛 泽 东</p><p class="ql-block">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p><p class="ql-block">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p><p class="ql-block">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p><p class="ql-block">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p><p class="ql-block">整体赏析</p><p class="ql-block"> 此词通过对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形象的塑造,寄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无畏,谦虚磊落,藐视各种困难的情怀,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修正主义和一切反动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坚定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会实现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故作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词前小序说明这首词是逆向思维,反向立论。主 席是充分肯定陆游咏梅词的爱国主义主题的。“反其意”“主要是反忧伤、悲观之意为积极乐观、奋发有为的革命情怀;反寂寞、无出路之意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战斗精神;反孤芳自赏、个人奋斗之意为同春共乐、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高贵品质。”他老人家曾在一封信中说:“近作咏梅词一首,是反修正主义的。”这说出了创作这首词的主观意图。</p> <p class="ql-block"> 上阕四句描绘的是寒梅傲立风雪的挺拔形象。“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用人所共知的自然界节序更替现象,先为梅花描绘了一个既艰难又充满希望的环境,给人以希望和向往,启示人们以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现实,不要像陆游那样,局囿困窘于一时一地而不能自拔。开篇透露出的春讯,为下文咏赞梅花催春和报春设下伏笔,定下乐观、自倍的情感基调。“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两句咏赞梅花催春的英姿,描摹出一幅玉骨冰心的梅花挺立于严寒中坚忍不拔地迎风斗雪的伟大形象。“已是悬崖百丈冰”,足见隆冬之深,严寒之冽。梅花的如此处境,较之陆词中那春天“黄昏”,“风和雨”中的“驿外断桥边”,不知要严酷多少倍,而主 席词中梅花昂首“悬崖”,傲视“百丈冰”之坚强、无畏、风流,使陆词中那叹“无主”“独自愁”的形象显得脆弱、可怜、颓丧。二者的不同风骨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 下阕赞美梅花大公无私、谦逊自处的崇高精神境界。“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两句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梅花虽然冲寒绽放、俏丽无比,但她不是为了与百花争艳,争占人间春色,而只是一个报春的使者,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精神和谦逊自处的风格。这和陆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所体现的与世无争而又怨愤牢骚的“梅花”形成鲜明对比。结尾“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两句显示出梅花的意愿是满足于担任一个报春的前驱者。当春暖花开、万紫干红、百花争艳之时,梅花却隐身掩映在百花丛中,展露出安详而又欣慰的微笑。这笑是藐视困难的笑,是苦尽甘来面对胜利无比欣慰的笑,是功成身退、谦逊宽容、光明磊落的笑,展现的是梅花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高风亮节的内在美。这又是对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那种孤傲清高遗世独立的反其意而用之。</p><p class="ql-block"> 这首咏物词是运用逆向思维写作的典范。词前序中说的“反其意”是读者进入这首咏梅词艺术境界的极佳通道。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是以梅自况,表示要坚持爱国情操,至死不向恶势力屈服。陆游词中的“梅”是一个孤独的爱国者形象,而伟人词中的“梅”是伟大的共 产 主义者,她是一个人,更代表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群体。陆游词中的“梅”生长在“驿外断桥边”,在凄风苦雨中支撑,而伟人词中的“梅”与飞雪为伍,在“悬崖百丈冰”时,傲霜斗雪成长。陆游词中的“梅”寂寞无主地开放,在黄昏中独自发愁,颓唐哀伤,而伟人词中的“梅”在春天即将到来时绽放,自豪,乐观。陆游词中的“梅”“无意苦争春”,与世无争,明哲保身,而伟人词中的“梅”“只把春来报”,要把春光迎到人间,无私奉献。陆游词中的“梅”“一任群芳妒”孤芳自赏,无可奈何,而伟人词中的“梅”在山花烂漫的花丛中欢笑,永远与百花在一起。陆游词中的“梅”最终结局是“零落成泥碾作尘”,被人遗忘,而伟人词中的“梅”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在春天里得到永生。</p><p class="ql-block"> 在风雪送春,大雪纷飞,冰封世界里,却能看到梅花那俏丽的身影,虽然身影俏丽,但是咱却不与百花争春,只是为春天报个讯息。而等到万山百花开遍的时候,“她在丛中笑”,我只是从容的看着这一切。你看伟人就是伟人,虽然写的是梅花,可这朵梅花也是与众不同的梅花,最严酷处最绽放;最严酷处最芬芳;最严酷处最风骨。让我们感到了一种自信、雍容、大度,俯看江山,无限的希望和理想尽在眼前。这首词大气磅礴,虽则只是写一朵梅花,但是陆游的梅花和其他文人笔下的梅花,那只是一朵无主之花,孤芳自赏的梅花,而伟人的这朵梅花,堪称是一朵王者之梅。</p> <p class="ql-block"> 我们欣赏了伟人的诗词,下面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诗词的创作。</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先从绝句谈起,为什么先从绝句谈起呢?因为在中国的古体诗词里面,绝句是最简短的,只有四句,学起来相对容易上手。但是,简短不等于简单,它的结构形式变化极其丰富,人们常说的“起承转合”,只是绝句形式的一种。只有了解、掌握了各种变化,才能在创作实践中得心应手,写出好的作品来。今天,我就用一些大家最为熟悉的诗例,用最简捷的方法,最通俗的语言给大家做一个系列的分析。绝句虽然只有四句,但在结构形式上还是比较复杂的。我简单列了一下,大致可分为以下这几个式:递进式、并列式、两分式、混合式、回环式、问答式。有些是常用的,有些不常用。</p><p class="ql-block"> 下面让我们逐一来进行分析。递进式递进式的概念:一句一接,层层递进,一气贯通,整首一意。我们来看一首非常熟悉的诗,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p><p class="ql-block">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特点就是一句接一句,直递到底。第一句“打起黄莺儿”,按照围棋的术语说是步无理手(没有理)。“黄莺儿”没招你惹你,“打起”它干什么呢?开篇设个疑问,故意不交代清楚,而是直接递到第二句,逼着你往下看;“莫教枝上啼”,次句一出来,“打起”的因由似乎有所交代:原来是不让它在树上叫。</p><p class="ql-block"> 这就有了更大的疑问:黄莺儿的叫声非常清亮、美妙,你不去欣赏反而横加干涉,岂不是大煞风景?第二个疑问要用第三句来解答:“啼时惊妾梦”,原来是黄莺的叫声把女主人公的梦惊原来是黄莺的叫声把女主人公的梦惊醒了。这还是无厘头的,还有疑问。因为梦被惊醒也没什么大不了,仍不足以成为“打起”的理由。第四句“不得到辽西”,直到最后一棒递出来,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女主人公的丈夫远在辽西从军,两地分居,见不上面,好不容易做了个梦,梦中的她正要到辽西去和丈夫相,半道上却被黄莺惊醒了!最后一棒递出来,顿使前面所有的无理手都成了妙手。</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直递。一句接一句,一环扣一环,直到最后才把幕揭开。通过一环一环地设置,一步一步地铺开,一张门一张门地打开,层层剥笋,最后真相大白,使我们看清了女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理解了她心灵深处的无限委屈。这样,之前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等种种行为、抱怨,就都自然成章,无理而妙了。试想:一个连做梦与丈夫相会的权利都被剥夺了的年轻女性,还有什么“无理”行为不被我们理解的吗?</p><p class="ql-block"> 二、两分式两分式的概念:两句一意,组合成篇。它有三种形式:(1)以时间顺序的推移构成两分;(2)以空间位置的变化构成两分;(3)以时间顺序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变换交错构成两分。第一类:以时间顺序的推移构成两分。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是两句一意,按时间顺序推移:前面两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时间是去年,地点是“此门中”;后两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时间是今年,地点则不变,还是“此门中”。景物依然,变的只是人。通过前后强烈的对比,失落的情绪也就不言而喻了。所谓“两句一意”,就是前面两句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后面两句则是另外一个意思,按时间顺序推移,而地点不变。第二类:以空间位置的变换构成两分。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是写“我”,地点在异乡;后两句是写兄弟,地点在家乡。写自己的思亲,却从对方的角度着笔,通过对家乡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推想,加重了异为“我”思亲情绪中“倍”的份量。它的时间是不变的,都是九月九日,变的只是空间位置,这和上面的按时间顺序推移有明显的差异。第三类:以时间顺序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变换交错构成两分。例如李义山《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两句的人物是“我”,地点在巴山,时间则是现在;后两句的人物我”与“君”两个人,地点在家乡的西窗,时间则是未来。这首诗以结句倒扣全篇:今夜在巴山“我”,想念西窗的“君”,设想有一天“我”回到西窗,与你剪烛夜话,细说今夜的“我”对你的思念;时间由现在推移到将来,地点则由巴山推移到西窗。由时间和地点的交错变化构成了两分。</p> <p class="ql-block"> 最后再说一下绝句的结构布局。</p><p class="ql-block"> 绝句章法有一个基本原则叫“起、承、转、合。”</p><p class="ql-block"> 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开个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p><p class="ql-block"> 起的方法较多,有景起、事起、情起、明起、暗起、反起、陪起等。</p><p class="ql-block"> 承,就是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力求连贯气脉,对上句做出说明或补充。</p><p class="ql-block"> 转,就是要制造些波澜,把前面诗句的意境进一步拓宽,为后面的诗句做铺垫。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必须转出新意,使读者眼前一亮,自古论绝句章法者,大部分人的观点都是认为绝句的功夫在第三句。唯有转得好,才能翻出新意,绝句的神韵才能绽放出来。古人云:“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述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为顺流之舟矣。”可见,转句在绝句创作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合,就是不能把话题扯得太远,要做个总结。结即是收,就是结构要完整。要有余味,余味是在文字中蕴涵的,需要读者体会。古人云:“合句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平湖泛舟,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绝句的最大特点就是含蓄,要做到含蓄,结句就显得尤为重要。一首诗,要用结句抓住人的眼球,更是神来之笔。</p><p class="ql-block">例:高邮雨泊</p><p class="ql-block">王士祯</p><p class="ql-block">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p><p class="ql-block">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p><p class="ql-block">分析: </p><p class="ql-block"> 起承两句要平铺直叙,或以景兴起,交代清时间、地点及主要事件。</p><p class="ql-block"> 转句是关键,这句的好坏关系着整首诗的成败,要狠下功夫。</p><p class="ql-block"> 要用含有否定词的句子转折,宕开一笔,另立新意,既不能和一二句抱得太紧,又要兼顾和一二句的内在联系,即若即若离,而重在离。</p><p class="ql-block"> 合句抱紧第三句,紧扣主题,或议论或抒情。</p><p class="ql-block"> 当然,诗无定法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还要活学活用,要多思多练,才能做到游刃有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先连:男,1968年生,六安叶集人,汉族,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六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六安市诗词楹联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叶集作家协会理事、办公室主任。有作品在《神州文学》《老子春秋》《皖西日报》《安徽吟坛》《徽风皖韵》《大别山风采集》《叶集作家作品选》《红色土地花正红》《光慈文学》《分水岭》《yj未名文艺》等书刊、微刊发表,著有个人诗集《静心斋集》(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