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成功的美篇

马成功

<p class="ql-block">石磨悠悠豆花香</p><p class="ql-block">马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吱吱嘎嘎的石磨声音从腊月十五左右开始,一直延续到腊月二十三小年至。我家的石磨是辛苦的,也是忙碌的,在不断的转动中,它用工整的牙齿,把一桶桶的黄豆咬成碎片状,乡亲把这些碎片状小心翼翼的又装回桶里,生怕掉下一点半点,这是做豆腐的第一步,也是流淌在村庄里年味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腊月做豆腐,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活改善乡亲的普遍愿望。</p><p class="ql-block"> 过去,因为生活水平所限,用黄豆“换”豆腐是过年时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事情。但“换”的豆腐毕竟有限,要时时处处“节省”着用,一不小心用完了,就不好招待正月拜年来的亲戚朋友了。</p><p class="ql-block"> 自家种的黄豆足够多时,除卖钱改善生活外,转变了观念的乡亲开始留一少部分黄豆等待过年时做豆腐吃。从“换”到做,这是很大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一般到了腊月十五左右,母亲就要准备着做一大圆盘豆腐了。首先把装蛇皮袋里的黄豆倒出来,用簸箕再次清理灰尘杂物,然后倒进桶里,用水担担到石磨房里,倒到磨盘上,然后推动石磨,黄澄澄的碎豆片就沿石磨口流下来,在下石磨周围堆积起来了。把碎豆片装进桶里,担回家,倒上水,泡起来。泡一天左右,就拉到磨房再用机器完全加工成“面水状”。回来后在锅上方用带有砂布的支架支起来,一遍遍的过滤,一遍遍的揉捏,豆面流到锅里,豆渣留在了砂布中。用火烧大概一个小时,随水份蒸发,“豆花”如花一般,片片沉满锅底,这样的时候,我们迫不及待的就围在锅周围,让母亲给我们盛上一大碗豆腐脑,同时放盐.熟油辣子,葱花香菜等,那狼吞虎咽的情形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 豆腐脑用白矾等材料点化,待水分自然蒸发后就变成了一大圆盘白白嫩嫩的豆腐。或热炒或凉拌都是特别美味的佳肴。因为豆腐充足了,你可以用大老碗端着吃豆腐而不会被父母亲训斥,你不再偷偷摸摸的去厨房用刀去切原来藏起来所换的豆腐吃了。</p><p class="ql-block"> 儿时流淌在石磨里的年味是特别的味道,大碗大碗端着吃自家的豆腐,那酣畅淋漓的吃货本色无人能敌,但那味道里演绎着浓浓的年味,充满了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氛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