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界热评达州“巴渠文化”

珞门文化(罗洪忠)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文化界热评达州“巴渠文化”</b></p><p class="ql-block">——《“巴渠文化”的核心是土著賨人》推出引热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撰文/罗洪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5日,我在微信平台“珞渝文化窗口”发布文章《“巴渠文化”的核心是土著賨人》,从达州市委邵书记不提“巴文化高地”,而是提“巴渠文化”,释放一个强烈信号:达州文化将重回宣传渠江流域土著賨人。此文发出后,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反响。</p><p class="ql-block">此文发表的第二天,达州籍媒体人董晓梅女士留言:“阐述详细,有理有据。”达州史志界贾载明老师留言:“赞同此论![强][强][强]顺祝龙年学术大进!”四川达州籍作家雍峰先生留言:“认真浏览了罗先生文章,此文非常好!很有益!受教了!谢谢分享!此文有理有据,有史有论,遍览史籍,综罗百代,实为不刊之论!巴渠賨人见之于史籍所载者本就早于巴人,数典而忘初祖是没有道理的!对达州市的文化挖掘传承弘扬极有益。我看其意义至少有三:正本清源,厘清区域历史文脉,澄清模糊认知,避免拾人牙慧贻笑大方;标举彰显区域独特的历史文化,避免与重庆、湖北等地争巴文化不得要领,“泯然众人矣”,增强历史文化自信;吸引业界关注,引发文化讨论或争议,利于区域营销。此文宜引起达州官民一体重视。”</p><p class="ql-block">达州文化人高洪银在“賨文化研究院(筹)”微信平台留言:“从众多史家的资料来看,对巴人、巴文化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结论定性。宕渠道、宕渠县、宕渠郡、宕渠水、巴渠县、渠江县、渠江水等历史地名,都有一个‘渠’字,与板楯蛮(賨人)手执盾牌有关,都反映了达州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与历史传承。……巴人在达州历史上可资寻找的史料寥若星辰,有也是时间较短的,最多二百余年,这个民族整体就消失了。《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魏书》《华阳国志》等书,对板楯蛮(賨人)记载多多,也较详尽。从史籍上看,巴人是战国初期(公元前476年)逐渐随姬姓巴国而来,于公元前316年被秦所灭,以及秦昭王时被板楯蛮(賨人)剿杀,大批巴人返回故地,退出了宕渠大地,留下的人也甚少。板楯蛮(賨人),从史籍记载上看,在两晋时期才逐渐退出宕渠水流域,但至今也有遗民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不论是从历史时间上看,还是从人物对宕渠水流域、对国家的贡献来讲,賨人远大于巴人。”</p><p class="ql-block">当此文发布后,在达州文化界引起良好反响。我没有就此止步,再增加5000多字,变成11000字,在微信朋友圈“美篇”分三期推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一篇阅读量799;第二篇指出达州“巴文化高地”存在问题,阅读量3903,留言14条;第三篇明确指出达州地域文化就是賨人创造的文化,阅读量3740,留言7条。</p><p class="ql-block">此3篇文章发出后,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网名“宕渠人”留言:“从‘巴人故里·水墨达州’到‘巴风賨韵·水墨达州’,你体会到了什么呢?被巴文化高地掩盖的“賨”又开始受到领导的重视。段渝《四川简史》明确把宣汉罗家坝遗址和渠县城坝遗址定义为‘賨文化遗址’,而现在却要硬生生地说成巴文化遗址。你又体会到什么呢?学术也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p><p class="ql-block">达州作家蒋兴强老师留言:“这个(指《“巴渠文化”的核心是土著賨人》)贡献不小,不妨以数倍精力好好发掘下去。”毕业于川大历史系、达州党史办原主任、年过八旬的唐敦教老师留言:“罗洪忠所写巴渠文化一文很好,有理有据说明巴賨实为两族,各有贡献。巴渠大地的先民是賨人而不是巴人。不能因为要抢巴文化高地故意舍賨显巴,既违历史真实,又违基本史学原则。我很赞成,巴渠应打賨人牌,才能真实体现地方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此3篇系列文章发出后,网名“麦子”留言:“从清朝嘉庆版《广安州志》中我们可以看出,《禹贡》等典籍记载着丰富而宝贵的历史信息。”郭桂花留言:“作者对于《华阳国志·蜀志》等古籍的解读十分细致,让人重新审视了蜀国的辉煌时代。”网名“爱尚花坊”留言:“走进达州,渠江仿佛在述说着巴渠文化的故事,让人心生敬畏和向往。”网名“那年匆匆”留言:“巴渠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深深扎根于土著賨人的历史传承。”晋南山留言:“考据方面做得非常扎实,在阐述清楚各个时期关键名词背后所包含的不同内涵。”网名“草原上的梦想”:“賨人与巴人溯源问题引发了无数美好而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为巴渠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色彩。”……</p><p class="ql-block">此文如此受到读者好评,抓住了达州人关注的远古先民到底是賨人还是巴人,賨人精神是什么?让我想起达州籍文化学者孙和平教授《眺望渠江》:賨人因被称作“东方的斯巴达克人”,千年征战中,“铜头铁额”,勇武过人。武王伐纣,征调了秦巴地区的賨人队伍,英勇善战,立了大功,青史留名。……賨人以其彪悍、勇武,被叫作板楯蛮,给中国历史文化留下的那个“蛮”字注入了最具代表性的独特的“蛮”的内涵。时至今日,一个“蛮”字,难道我们仅仅把它理解为简单落后粗野?非也。蛮,它的现代意义的表达应是一种英雄性的精神气质和气魄所在,是賨人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基因。……一个“賨”字,应该说是川东北尤其是渠县文化最根本的源头,成为最具渠县地域历史文化识别价值的一个符号。因为,“賨”也好,“賨人”也好,无不传达了渠县人的一种精神气质。</p><p class="ql-block">賨人参加武王伐纣,清乾隆《渠县志》记载有賨城、巴渝舞、宕渠县等,民国《渠县志》载:“古渠(县)、大(竹)、达(州)、广(安)、南(充)、梁(平)等处,通号賨城,犹之通号宕渠也。”唐代以前的史籍,记载了賨国、賨城、賨王、賨民、賨兵、賨布、賨邑侯等,渠县城坝遗址出土宕渠瓦当,佐证其为史籍所载的賨国都城,这些才是包括达州市、巴中市、广安市、南充市等地最为远古的原著民。巴子进入此地时,賨民早已存在,故我再次呼吁,达州地处宕渠县的腹地,打造“賨人故里”才是达州市委、政府的共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