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养生(二十五)

启明星

内卷和内耗 <p class="ql-block">  进入龙年,我己是88岁的老人了。在家乡“88〞的谐音是“发发”,这是个吉利数字。但在我这个年龄对“发”己不感兴趣了,感兴趣的是“健康〞,同时我也希望大家都健康。因此在龙年之始我想和网友们聊聊“内卷”、“内耗”与健康的话题。</p><p class="ql-block">那么什么是“内卷”和“内耗呢?</p><p class="ql-block">“内卷”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的,指的是 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了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后来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意思是在社会竞争中,大家越来越努力,越来越累,但收获并没有增加,反而下降。这种不良的社会竞争,只是不断重复的简单再生产过程,透支有限的社会资源。</p> <p class="ql-block">“内耗”可分为精神内耗和体能内耗两类:</p><p class="ql-block">“精神内耗〞这个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提出的,精神内耗,也叫心理内耗。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心理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焦虑、忧郁甚至精神崩溃的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并非由于身体劳累所致,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不良感受,極大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p><p class="ql-block">“体能内耗”指人的体能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个体长时间超负荷耗费体能资源,会导致身体极度疲惫,从而引发—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如血压高升、免疫功能下降等,甚至最终可能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过劳死)。</p><p class="ql-block">通俗地说,“内耗〞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p> <p class="ql-block">“内卷〞与“内耗”关系密切,但又有区别。“内卷〞主要是一个外部无序的、不良的竞争现象,关注的是社会层面的资源分配和竞争状态;内耗是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体能资源的无益消耗。两者都与资源的利用有关,但关注的焦点和方法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在某个领域内,外部的内卷风暴,会波及个体的“内耗〞,而个体的内耗,也会影响到某些群体的“内卷”。</p><p class="ql-block">总之,“内卷〞和“内耗〞都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害,并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p> <p class="ql-block">下边谈谈某些“内卷〞与“内耗”在我国社会上的具体表现。</p><p class="ql-block">我是教育工作者,退休后仍然十分关注教育领域内的事情,近几年我们常提到“教育内卷〞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教育内卷”意味着教育系统内部的非理性竞争,缺乏有效的创新和发展,而陷入低效且可能导致负面后果的竞争之中。</p><p class="ql-block">我们听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响彻大地,但是终点在哪里呢?是跑到美国成为美籍华人吗?我们听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奔腾声,但是“独木桥”却不能滿足和适应当今社会的种种需求。走过“独木桥”的人毕竟是少数,因此我们要承认孩子们的 天赋、智商、特长和爱好等巨大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进行分流。</p><p class="ql-block">我们看到,大家按照学校考上“重点”的数量来排名次,校长把“重点数量”作为评价教师业务水平的唯一标准,家长把考上“重点”作为目标。这就导致各科教师竞相布置作业,采用“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越来越重。 家长更是投入巨大的精力,物力和财力,相互攀比, 激烈竞争,让孩子们参加各种课外学习补习班。有些家长甚至承担了部分教学任务,例如陪读、辅导、检查或批改作业等。“教育内卷”使考入重点大学的“高考”成为学生努力的指挥棒,导致孩子们从幼儿园、初中到高中的学习内容和考试难度层层加码,恶性循环,使学生不堪重负,让忆万青少年及千万家长陷入“教育内卷”的风暴漩涡之中,严重摧残了大家的身心健康。</p><p class="ql-block">这些年我们吃惊的看到,所谓课外教育,居然能发展成庞大的“教育产业”,甚至社会上还出现了“胎教”品牌商业。</p><p class="ql-block">“教育内卷〞这种无序的、无社会价值的、功利性极强的竞争,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精神内耗和社会人才资源的浪费。这使我们从内心发出强烈的吶喊,难道“重点”是孩子们人生价值的全部吗?是孩子们生命的全部吗?君不见,今天有多少青少年患有心理疾病,出现心理崩溃,甚至青少年自杀的现象不绝於耳。有一位孩子荣幸考上某某名牌大学,但是他从教学楼上一跃而下自杀了,留下一封遗书,写道:“妈妈,我为您考上了XX大学,现在我疲倦极了,真想休息一会儿,我感到生活没有什么乐趣……。”</p><p class="ql-block">如此下去,国将无后继之才,军将无健壮之兵,国将不国。因此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目前国家己出台许多政策,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p><p class="ql-block">当然“内卷”类似现象也存在于其他领域,例如在经济、金融、商业领域的无序竞争等,都会大大损耗国力,为振兴中华大业添堵。</p> <p class="ql-block">在养生领域也存在“内耗〞现象,“内耗”己经成为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个体的内耗,还会影响周围的人,严重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其表现如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过劳型内耗</span></p><p class="ql-block">人的心理、体能资源是有限的,当我们超负荷的浪费这些资源时,就会引发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甚至猝死,俗称“过劳死”。“过劳死”这个词源自日语,早在日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繁荣期,员工超常劳动,出现大量非临床病症的死亡现象,称为“过劳死”。</p><p class="ql-block">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但也带耒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生活,“过劳死〞现象日益严重。据有关资料称,我国目前70%的人有过劳死的风险(亚健康),每年约有60万人过劳死,这一数字还在逐年上升。</p><p class="ql-block">我国“过劳死〞的名人有:高秀敏(国家一级演员,46岁)、罗京(央视主持人,48岁)、胡可心(青年科学家38岁)、焦延财(中国天然气副总,53岁)、萧亮中(中国科学院研究员,32岁)等……。</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做事要量力而为,特别是退休老人,在做家务劳动时,要多用“逗号”少用“句号”。就是说在做一件事时,不要非一股劲干完,要干一会儿,休息一会儿,再干一会儿,再休息一会儿,分成几段来完成。这样既完成了任务,又避免了过劳。要把干活当作锻炼身体的手段,而非目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完美型内耗</span></p><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但是有些人要求自己事事都要做到尽善尽美,他们称为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的表现,即要求自己必须完美同时也要求周围的人是完美的。追求完美和卓越 本来是正面的积极的,但凡事要有个度,如果过度追求完美,则会适得其反。因为你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标准,一个失败的标准。因此完美主义者自我折磨、精神内耗的痛苦无法避免,完美主义者会有无法满足的挫败感、焦虑感、抑郁感等,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p><p class="ql-block">因此完美主义者,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足,不苛求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避免追求无法实现的完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3)攀比性内耗</span></p><p class="ql-block">在社会上,人总是喜欢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从而得出自我价值感和满足感。然而过度的比较,往往导致内心的失望和不满,引发精神内耗。</p><p class="ql-block">在今天网络的信息时代,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别人的情况,大开眼界。这就使许多爱过度攀比的人,眼睛向上不断攀比,从而陷入攀比的精神内耗的陷阱。</p><p class="ql-block">攀比型精神内耗的人,总感觉自己不如人,往往陷入自责、自我否定、疲惫焦虑、价值失迷等情绪之中。把自己的价值仅仅定义为与他人的比较结果,不断消耗自己的心理资源,极大影响着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p><p class="ql-block">攀比型精神内耗的人,应改变思维方式,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攀比上,与其攀比别人的优势,不如接纳自我,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关注自己所拥有的优点和长处。没有必要陷入没有尽头的攀比之中,而是要创造自己的美好,快乐生活,拥抱健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4)自卑敏感型内耗</span></p><p class="ql-block">自卑敏感型精神内耗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时,常常感到自卑、焦虑、不安。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个体的情绪、思维、行为和健康,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疾病问题。</p><p class="ql-block">自卑敏感型精神内耗的表现,有以下特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自卑感:</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他们常常觉得自己不够好,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工作或学习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过敏感:</span>自闭敏感的人,时时处处关注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对他人的言行过于敏感,常处於自我苦闷、焦虑、担忧、不安之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疲惫感:</span></p><p class="ql-block">他们常常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导致精神消耗过度,情绪消沉,忧郁寡欢,生活无乐趣。</p><p class="ql-block">自卑敏感性精神内耗的原因和家庭环境、社会压力 、个体因素等有关。例如个人在家庭环境的成长过程中,经 常受到父母的否定、批评或忽视,就容易形成自卑敏感性的性格。又如,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容易感到孤独和不安。</p><p class="ql-block">应对自闭敏感性精神内耗的方法,可以通过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和取得成绩来提高自信心,从而减少自卑感和自我怀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5)家庭型内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国古代流传着这样的家训:“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父懒则母苦,母苦则子惧,子惧则家衰,家衰败三代。”这则家训是家庭美滿、和谐、兴旺之本。但是在当今社会的不少家庭不是“家和万事兴〞,存在着痛苦的精神内耗,影响着大家的身心健康及家庭的和谐安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夫妻之间的内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在婚姻生活中,夫妻之间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然而有些夫妻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会陷入一种无休止的内耗状态,导致双方疲惫不堪,甚至影响整个家庭的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夫妻之间“内耗〞的表现形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夫妻之间,经常为一些小事发生频繁争吵,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无法达成共识,甚至“离婚”两字不绝于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夫妻之间,缺乏信任,相互猜疑,导致关系紧张。例如有一对小夫妻,男方猜疑女方有外遇,于是常常跟踪盯哨, 并限制女方的社交活动,最终使婚姻走向了破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夫妻之间,缺乏相互包容、关心和理解,逐渐变得冷漠和疏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夫妻之间的“内耗”,是影响婚姻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积极消除“内耗”,通过有效的沟通、尊重彼此的差异、合理规划财务、平衡家庭角色、增强情感联系,才能走出“内耗”的困境,避免婚姻危机,共同营造,和谐幸福的小家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 <p class="ql-block">夫妻之间 ,没有对错,要挽救已经褪了色的爱情,重视培养浓浓的亲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内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在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领域。精神内耗作为一个常见的心理现象,在父母与子女间尤为显著。他涉及到双方在情感、沟通、期望和责任等方面的摩擦与冲突,可能导致双方产生心理压力和焦虑,从而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代际观念的冲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父母和子女经历过不同的时代,就会有不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差异可能导致父母与子女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摩擦,进而引发精神内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有这样的一则故事:儿子在大城市成家立业,於是把在农村的老母亲接耒一起生活,老人十分高兴,手提自己养的鸡鸭、篮子里装满了带着乡村泥土味的红薯、花生和老玉米等来看望儿子一家人,弄脏了房间的卫生,惹得儿媳不高兴,儿子尴尬,老人不理解。老人在这个家里常常忘记便后冲洗厕所坐便,进门时不穿拖鞋弄脏了地板。做饭时不洗手,常捡掉在桌子上的米粒吃。老人爱捡废品回家,废物利用等……。因此常遭家人呵斥,不滿,特别是对孩子的教育更有分歧。老人在这个家里的生活如坐针毡,终于提出要回农村老家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过高期望的冲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父母对子女往往有过高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忽视了子女的天赋、个体的差异、兴趣 和自我认同等。这种冲突可能导致双方感到失望和痛苦,进而引发精神内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不同认知的冲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和子女之间由於两代人所经历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等等的不同,导致他们在人生观、政治观、价值观、审美观、消费观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认知产生了显著的差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例如在政治观方面,父母更为传统和保守,子女则更加开放和多元化。在消费观方面,父母可能更加节俭和实用,而子女更加注重品牌、时尚和个人品味。显然对事物的不同认知,就会引发父母和子女之间在家庭生活中的摩擦和碰撞, 並且双方都想按照自己的愿望去改变、改造对方,这就引发家庭的精神内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想,因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等复杂因素,想改变对方是有一定难度的。解决认知分歧的最好办法,是相互理解和宽容。要把精力放在改变自己身上,使自己更加完美、优秀。特别是老人们要少干预青年人的事儿,多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有人建议 ,父母最好不要住在子女家,应该选择住在子女家的附近,即所谓“一杯热茶的距离”。这样既能互相照顾,又能有各自的独立生活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相互沟通的障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父母和子女之间由于年龄、经历,价值观以及知识层次等方面的差异,存在沟通障碍,平时没有共同语言,从而使亲情逐渐淡化,引发精神内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在家庭里,如果有一位“精神内耗的老人”,常以长者自居,永远“正确”,爱训斥别人,干涉别人,看谁都不顺眼,就会搅得全家不安,人人“内耗”。对此不再多敍,下面侧重谈谈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吧。</span></p><p class="ql-block">我们小的时候觉得父母是座高山,当自己长大了,父母老了,他们的观念、习惯和经验等,和时代格格不入,但他们并不自知,仍然固执、墨守成规。于是子女和父母产生了不断的摩擦、争吵,使家庭䧟入“精神内耗”之中。</p><p class="ql-block">我们不要一味的指责父母,而是要接纳他们的缺点,给予他们更多的温馨陪伴,民国时期教育家周秉清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锁事,大声呼叱。”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可能并不合理,但是他们爱你的心至为深厚,他们能给予你的都给了。我认为“孝〞的底线是知道感恩,懂得尊重。尊重父母要从说话做起,说话的目的是要使老人高兴。如果我们常对父母言语不尊,话难听脸难看,使父母不高兴,甚至恐惧,不管你的动机好坏,我们在节日里常说:“祝父母健康长寿”这句话,就是空话,甚至是假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家庭精神内耗,是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大敌,是家庭和谐幸福的大敌。因此父母与子女应尊重对方的个性选择和生活方式,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心态,面对彼此的差异和冲突。积极采取有效沟通、合理期望、相互宽容、尊重和理解,要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是缓解家庭精神内耗的关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结束语</span></p><p class="ql-block">养生有二个层次,低层次的养生,是躯体养生、生理养生;高层次的养生,是精神养生、心理养生。社会上“内卷”的巨大浪潮,会引发无数人的“精神内耗”。“内耗”是精神养生之大敌,“内耗”像影子般纠缠着我们。“内耗”浪费着我们的时间,浪费着我们的生理和心理资源,浪费着我们宝贵的生命。生命的长短和情绪的好坏密切相关,穩定的情绪是涓涓流水滋养生命,不稳定的情绪则是凶险漩涡,会把我们拖入死亡之深渊。因此我们不可让坏情绪之祸水任意泛滥,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健康幸福的生活从调节自己的心态开始。当心里住滿了负面情绪时,欢乐就住不进去了。“内耗”使我们受到可怕的精神百般折磨,其痛苦甚于疾病。因此我们要坚决抛弃“内耗”,拥抱健康。</p> <p class="ql-block">注:本文献给85岁的老伴,今天是老伴康复出院的日子,特选择今天发表此文,以表示祝贺。</p><p class="ql-block"> 启明星 2024.2.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