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年味(四)

木昜

<p class="ql-block"> 年 夜 饭</p><p class="ql-block"> 小孩盼过年,不外乎三件事,穿新衣、吃年饭和走亲戚。穿新衣是奢望,走亲戚在年后,年饭才是重头戏。</p><p class="ql-block"> 早过十五晚过年,三十下午,女孩们帮助妈妈张罗年饭,男孩们在父亲的指挥下,负责摆放桌椅板凳和碗筷,待到傍晚,泡茶温酒、张灯节彩,菜品上桌,全家就座一切就绪,开始燃放鞭炮,这是过年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经过晾晒的鞭炮,声音响亮连续不断,和左邻右舍、庄前庄后的鞭炮声混和在一起,此起彼伏震耳欲聋,那是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幸福的兆头!“开始吧!”,“过年喽!”,父亲一声招呼,全家欢畅,年饭正式开始。年饭丰盛、鞭炮响亮、全家团圆、辞旧迎新,幸福满满。</p><p class="ql-block"> 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年就是吃,年前准备的所有年货都已上桌,人人都能尽情享用,在许多家,一顿年饭的佳肴份量,相当于全年吃的美味并不算夸张,记忆中我们家有几样菜比较特别,一样是炖老母鸡汤,一样是大白菜烩羊肉,另一样是红烧腊狗肉或者野味,因为老家有年饭喝汤出门会下雨,狗肉上席是冒犯客人的习俗,别人家年饭一般都不会去做这几样菜,“过年就图个吃好喝好!”,父亲讲现实也不重俗套,这是他的“特别”之处。妈妈做的老母鸡汤烩卷卷,味美醇厚清香扑鼻,是我们的最爱,也是每一年都必上的大菜!长大了离开家乡,喝妈妈做的鸡汤,成了最美的念想,最深的记忆和最浓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新年纳余庆,把酒话桑麻,吃年饭也不全是吃,饭桌上的家常话,是年夜的精神大餐。妈妈的唠叨,父亲的说教,姐姐的鼓励,来年的愿景,是不变的话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尽说吉利话,不能“放叉子”,豆腐喻意“都富”不能叫“干子”;口条喻意“赚头”不能叫舌(赊)头;鸡爪子要叫“抓钱手”;丸子下挂面要叫“金丝缠元宝”等等。没有高谈阔论、天南海北、张长李短的闲话,如此这般年复一年,父母教给我们的家风家教,自然贴切、至今受用。</p><p class="ql-block"> 吃年饭的时间不长,一家人边吃边说,等到父亲停杯驻盏,年饭就算结束了。农村没有文艺活动,家庭也不时兴打牌娱乐,大人的娱乐节目是听广播,刘兰芳的评书比挨个念领导人名字的新闻更受欢迎。全家人坐在喇叭下听广播的景象,至今难忘,比后来看春晚节目更加亲切。</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个时候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全家一起动手包饺子,有肉馅的也有菜馅的,还会在一两只饺子里放进硬币或者辣椒,待初一早晨吃饺子的时候,看谁的运气好谁的运气差。</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燃放完仅有的几枚摩术弹,在院子里寻找未炸响的散鞭炮放呲花,有一年摩术弹落还在房顶上着了火,多亏邻居帮忙才及时扑灭。新鲜的活动结束以后,本庄子小伙伴开始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累的浑身是汗还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 年三十晚上烤火守岁,是父亲的习惯,先是烧树根后来改烧炭,这个习惯年年都有,直到他老人家九十五岁那年摔了跤,不能动弹,才改用空调取暖。因为没有娱乐活动,守岁其实就是熬夜,熬到夜里十二点钟,放完“送年”的鞭炮就可以睡觉,小孩倒头就睡,在断续的辞岁炮声中很快进入梦乡。老家还有一个习俗,很多家都免掉了,那是老人不再给来辞岁的子女压岁钱,原因就一个字,穷!</p><p class="ql-block"> 朦胧中,阵阵“迎年”的鞭炮声又响彻田野,一觉醒来,新年到了。(2024.2.2)(网络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