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的力量

知秋

<p class="ql-block">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了易中天老师的一篇文章《假如我是第二十条的剧中人》易老师的文章写得很好,出于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知名学者,他在文章的末尾写到:“司法,就应该向弱者和善良倾斜。”</p><p class="ql-block"> 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在他的微博下面留言:“司法无需向谁倾斜 ,只需要公平正义!@易中天”没想到,几个小时的时间几百个网友点赞我的评论,稳坐易中天老师微博评论的头把交椅。</p> <p class="ql-block">  电影《第二十条》上映后,引发热议,我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几乎所有的法律从业人员(法官、检察官,律师)都不以为然,而普通百姓则是拍手叫好。当然了,不可能有法官或者检察官在在媒体上展现自己的观点,反倒是律师们几乎一股脑的差评。</p><p class="ql-block"> 律师一股脑的差评,不仅仅是因为,电影里的律师形象确实是不尽如人意,引起很多执业律师的反感,还有最普遍的评价就是:影片失真。有人说,你就当去看个童话吧,有人说,假的让人起鸡皮疙瘩……</p><p class="ql-block"> 我不是法律人,按说没资格以专业的视觉去评价这部片子,我也知道,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吕玲玲这样的检察官,她不过是一个荧幕上的一个美好的形象。给人以希望。这个观点我在前一篇写影评《为伸张正义出手,为依法治国加油》时就说过,我希望吕玲玲能走下荧屏,走进百姓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一个屏幕形象。</p><p class="ql-block">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本应该是法律人应该遵守的职业理念。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尽管影片中“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喊的我几度落泪,而现实生活中呢?法律的尊严、法官的贞操,在利益和强权面前,碎成一地鸡毛。明目张胆歪曲事实,指鹿为马者比比皆是。为了换取个人的前途,他们可以用所谓的立场把真相挡在法庭之外,将公平正义踩在脚下不屑一顾……</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我依然为这部片子点赞。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就是以艺术的表达方式将普通百姓生活中的艰辛和在“铁的法律”面前的无助表现出来,将生活在底层的百姓的苦难搬到银屏上,让广大观众为之动容,为之落泪,与之共情。其次,以一部影片唤醒民众的普法意识,使更多的人关注法律、了解法律,相当于对国人进行了一次普法教育,我觉得这部片子就是有价值的。</p><p class="ql-block"> 是的,法不能向非法让步,人不能向邪恶低头;能为苍生说话的人是好人,能替百姓喊冤的片是好片。这就是呐喊的力量,愿这种正义的呐喊之声能被更多的人听到,让更多沉睡着的法律人在良心发现中惊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