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无锡·讲故事》第四篇 泰伯庙会 梅里遗址博物馆

阿宋

<p class="ql-block">  泰伯庙会,是传统庙会,自东汉起就历代不废,闻名于世。每年正月初九泰伯生日(也是玉皇帝生日)那天在梅村镇举行,是江南地区新年开春的第一个庙会,也是无锡诸多庙会中最具历史渊源和社会影响力的庙会之一。</p><p class="ql-block"> 2007年,泰伯庙会被批准为“第一批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泰伯庙会又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底,“泰伯庙会”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庙会亮点:</p><p class="ql-block"> 2024年的泰伯庙会有20多支队伍,约400人参加定点和巡游表演。<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巡游是最大的亮点。</span></p><p class="ql-block"> 今年泰伯庙会巡游路线、方式与往年有所不同,不仅在中华德城广场有定点民俗表演,巡游队伍还会<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中华德城广场进入热闹的梅里古镇,然后沿着吴歌台、泰伯庙向西再左转上梅里中路,再至新友路,整个巡游路线约1.3千米,巡游时长约为1小时。在欢庆喜悦的表演中,将新年的氛围推向高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巡游由街道各社区特色民俗队伍组成,有旗幡牌匾、舞龙舞狮、腰鼓、挑花篮、五福临门等。</span></p><p class="ql-block"> 除巡游外,庙会还在梅里古镇设置了8个景点:</p><p class="ql-block"> 1、泰伯古庙区,以泰伯庙为核心,南侧设至德广场,北侧设吴氏宗祠,进行祭祀等活动。</p><p class="ql-block"> 2、梅里美食区,在泰伯庙东侧梅花浜西岸广场,集中了当地传统知名品牌餐饮企业。</p><p class="ql-block"> 3、至德会馆区,在梅里博物馆等场所,了解古镇的历史文化;利用城墙、角楼、瀑布景观等传统和现代元素,让游人感受特色江南风韵。</p><p class="ql-block"> 4、在梅花街、梅花浜、三让街等老街巷,通过丝织坊、农耕园、琴坊,展现吴地民风、民俗。通过剑阁、冶剑坊,表演专诸刺王僚节目等来体现“侠文化”。</p><p class="ql-block"> 5、梅里休闲区,在梅里古镇设置KTV、酒吧、茶吧、咖啡馆、西餐厅等,让游客在浓浓古意中尽享现代休闲生活。</p><p class="ql-block"> 6、梅里风情区,也称为德宫景区,为“吴文化”、“德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利用水面营造水宫胜境。德宫北侧设置古都区内第一高楼--至德楼。设置古文台、荆村蛮巷、水军码头、三圣祠等景点。</p><p class="ql-block"> 7、伯渎游览区,以江南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河以及冶坊浜、庙浜、梅花浜等水系为游线,让游客身临其境体会江南水乡特色。</p><p class="ql-block"> 8、梅里居住区,展示江南民居典范。</p> <p class="ql-block">  2024春节期间梅里古镇活动丰富多彩,泰伯庙会是“重头戏”。👇</p> <p class="ql-block">  庙会开始前的中华德城广场,巡游队伍在候场准备。👇</p> <p class="ql-block">  庙会由各级领导、文化人士和演艺人员参加。👇</p> <p class="ql-block">  庙会开始前,观众已将主会场一一中华德城广场围得水泄不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旗幡牌匾”在巡游第一方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舞龙方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舞狮方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巡游道两侧观众熙熙攘攘,“新吴巡防”人员超前维护秩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福临门”方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二生肖方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日宴方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仙过海方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韵莲湘方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至德姓氏方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福喜双全方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梨园春色方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旗羡锦瑟方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冒雨观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高跷方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巡游表演还有腰鼓、挑花篮等方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年的泰伯庙会👇</p> <p class="ql-block">  2018年的泰伯庙会(最后一张笔者与轮滑者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 </p><p class="ql-block"> 巡游结束后,欢乐的市民们纷纷涌向各景点游玩。</p><p class="ql-block"> 泰伯庙、至德广场、“梅里古都”牌坊昨天(正月初八)下午和今天上午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泰伯庙香火旺盛,要耐心排队才能入内烧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泰伯庙东侧的特色食品广场热闹景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传统地方特色小吃很受喜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中华德城“盛吴”、“兴吴”城楼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化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胡琴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让桥堍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歌台演唱锡剧、吴歌等戏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绣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农耕广场“梅里有好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伯渎河游览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梅花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松竹梅三友·江南风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胡文化园(围挡装修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梅里古镇新年市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娱自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庙会结束后的中华德城广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class="ql-block"> 看完庙会看梅里遗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梅里遗址博物馆座落在梅里古镇伯渎河南岸。2022年9月23日建成开馆。</p><p class="ql-block"> 无锡梅里遗址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941平方米,共设置6个板块,分别为“序厅”“吉光片羽”“泰伯奔吴”“至德名邦”“沧海桑田”和“遗址现场”。</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6日重新布展后开放。博物馆主要展出2018年至2019年对梅里遗址考古挖掘的文物和国内相关地方已出土的文物以及众专家研究论证成果。使得泰伯奔吴的故事和梅里古都遗址不仅有诸多文献记载,而且有了实物依据,意义重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江南始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梅里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永久展览</p><p class="ql-block"> 无锡历史悠久,目前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无锡有文字记载的历 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p><p class="ql-block"> 居住在陕西岐山的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一一泰伯、仲雍、季历,古公亶父有意把侯位传给季历的儿子姬。泰伯为成全父亲的意愿,偕同二弟仲雍跋山涉水,来到了江南荆蛮﹣﹣无锡梅里。</p><p class="ql-block"> 泰伯入乡随俗、断发文身,融合当地人,将黄河流域先进的文化和耕种技术引入梅里,带领当地人筑城,并开凿了流淌至今的江南第一条运河﹣﹣伯渎河,奠定了江南盛世繁华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泰伯被孔子誉为"至德",也被后世所敬仰、尊崇。从此"至德名邦"的称号,融入了无锡千百年的人文脉络。</p><p class="ql-block"> 今天,无锡梅里遗址的考古发掘为泰伯奔吴的故事做出了强有力的注释:无锡梅里,是人们的崇仰地、吴文化的起源地、江南文化的肇端地。</p> <p class="ql-block">  无锡梅里遗址分布于泰伯庙旁边的伯渎河两岸台地上,考古勘探证明残余面积约6万平方米,在不同遗迹的三个碳样标本测年数据分别为3540±30BP、2540±30BP、2150±30BP,分别对应商代,春秋和战国时期。因经历朝历代生产、生活和建设的破坏,现该遗址所剩文化层较薄,且已经呈碎片化分布。👇</p> <p class="ql-block">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8月至2019年4月对上述区域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在伯渎河北岸发掘500平方米,南岸发掘600 平方米;为配合遗址的保护展示工程,2019年1月至2019年4月在伯渎河南岸第一次发掘区的北侧增加发掘面积500平方米,仅对遗迹进行小范围的解剖,大部分遗物和遗迹都以原貌保留,属于保护性发掘。同时为了进一步明确伯渎河与遗址的关系,发掘了一条垂直于河道的探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泰伯奔吴</p><p class="ql-block"> 在《左传》、《诗经》、《越绝书》、《国语》、《史记》、《汉书》、《论语》、《论衡》和《吴越春秋》等文献中均有记载。三国时期《皇览》记载:"吴王泰伯冢在吴县北梅里聚,去城十里,泰伯始所居地, 名句吴。"东汉时期赵晔《吴越春秋·卷一吴太伯传》 记载:"太伯祖卒葬于梅里平墟。"因此,梅里就成为解开泰伯奔吴之谜的关键地理坐标。无锡梅里遗址的发 现,从考古学的角度证明了这里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宝用之</p><p class="ql-block"> 梅里遗址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一处重要的商周遗址,为华夏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学说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佐证。2019年7月20日,无锡梅里遗址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江苏省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上海博物馆、南京大学、西北大学、河南大学、苏州市考古研究所、镇江博物馆、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以及江苏省文物局的专家,考察了考古发掘现场,研究了出土遗物,听取了考古成果汇报,一致认为无锡梅里遗址是梅里古镇最具核心价值的考古遗址,需要对遗址的核心区域采取永久性的保护措施。</p><p class="ql-block"> 梅里遗址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商周时期的重要历史遗址,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证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荆蛮千家</p><p class="ql-block"> 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吴郡太守糜豹撰写的《泰伯墓碑记》中写道:"太王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豫(预)知之,偕仲雍讦(托)采药而之荆蛮。蛮人义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君长,号曰'勾(句)吴'。"《史记·吴太伯世家》也记载:"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 这说明在泰伯来到梅里之前的马桥时期,已经有人在此生活。以湖州昆山遗址发现的马桥时期的一座房址尺度为例:该房址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长9.3米、宽6.0米,分为东西两个隔间。而无锡梅里遗址残余面积约6万平方米,按照昆山遗址房址尺度推算,正好可以容纳千余户人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不爱宝</p><p class="ql-block"> 2018年7月,无锡梅里古镇二期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受无锡市文化遗产局委托,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对项目所在地块范围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在勘探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商周时期的陶片和零星分布的商周时期灰坑、灰沟等遗迹,揭开了发掘梅里遗址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  梅里遗址发现的鸭形壶,是马桥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环太湖地区的环境适合野鸭等各种水鸟栖息,鸭形壶的制造可能是一种仿生行为,是本土文化的产物。鸭形壶是用来盛放液体的,可能主要的用途就是饮酒。在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早期墓葬中,也发现了鸭形壶。因此梅里遗址发现的鸭形壶,反映出这一地区在商代以前就与中原地区存 在着文化因素的互动。👇</p> <p class="ql-block">  刻槽盆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陶质研磨器具,最早在中原地区发现,后来直到马家浜文化晚期才在长江流域出现。刻槽盆的使用方法则可分为两种:第一是搓擦法,直接用手执需研磨物在刻槽盆内手动研磨:第二种是春捣法,主要用来加工带壳或外体较软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  三足盘是马桥文化先民用于盛放食物的器物,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制:矮瓦足、矮圆足或椭圆形足、高足。三足盘在中原地区也有发现, 二里头文化中发现的瓦足三足盘,与马桥文化中的瓦足三足盘基本相同,但目前没有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交流路线。在常熟钱底巷遗址中也发现了三足盘,是足部已经由矮足变成了高足;钱底巷遗址西依虞 山,相传泰伯的弟弟仲雍墓就在山脚下。👇</p> <p class="ql-block">  三足盘以浅盘、矮圆足或椭圆形足为基本特征。分三式:</p><p class="ql-block"> 马桥时代早期1式:敞口,沿下凹弧明显。</p><p class="ql-block"> 马桥时代中期2式:敞口,沿下凹弧不明显或无凹弧。</p><p class="ql-block"> 马桥时代晚期3式:直口或敛口。</p><p class="ql-block"> 三足盘是马桥文化先民用于盛放食物的器物,结合它们的出土地层关 系,可以排列出马桥文化早、中、晚三个相对历史阶段的三足盘。而对马桥文化三足盘进行考古类型学的分期,可以为新发现的马桥文化遗存树立一个粗略的年代标尺。👇</p> <p class="ql-block">  这件陶盆上的梯格纹,较早见于江苏扬州高邮周邺墩遗址和泰州兴化南荡遗址的龙山文化(距今3800-4300年)遗存中。梯格纹在宁镇地区出现比较早、在环太湖地区出现比较晚,在多数马桥文化早中期遗存中几乎不见。湖熟先民使用的陶器大都为夹砂红陶,梯格纹陶器属于湖熟文化(距今3000-4000年)的特色纹饰,梅里遗址发现了很多商代晚期的梯格纹陶器的碎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考古挖掘区域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梅里及周围古迹遗址概况介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同时期的土层简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因地制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陶钵、陶釜型器、陶支脚、陶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马桥文化时期的陶筒形器、陶纺轮、斧形鼎足👇</p> <p class="ql-block">  石锛、带柄石锛。</p><p class="ql-block"> 石刀钻孔的方法,可分为两面对钻与单面钻方法,梅里遗址出土的两件石刀分别使用了上述两种方法。单面钻所形成的孔呈漏斗状,而两面对钻所形成的孔呈两个圆锥孔相接状,但也有极少石刀两面钻透让孔形较为整齐。古人钻孔使用的工具,有可能是大棒蘸水加砂,再用手转动钻孔。👇</p> <p class="ql-block">S型纹、圆圈纹、曲折纹、草编、陶拍👇</p> <p class="ql-block">  陶器纹样的产生,是人们在制陶过程中,为使陶坯内部结构更加紧密,采用绳子缠绕或有刻划纹饰的陶拍拍打或用竹管截面压印时留下的印痕。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印纹陶产生较早的区域之 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中就有发现,这在考古学中被命名为"几何印纹 陶文化"。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几何印纹陶,出土于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中。无锡梅里遗址发现的陶拍带有长把手,与北方地区的陶拍有着明显的差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种子遗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稻</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水稻为先民提供了充足的淀粉营养。梅里遗址发现的稻遗存,表明先民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水稻种植方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甜瓜</p><p class="ql-block">长江下游地区有着悠久的甜瓜食用历史,至迟在距今7000 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已经开始。梅里遗址发现的甜瓜遗存, 表明先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栽培这种植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葡萄</p><p class="ql-block">太湖地区葡萄种植历史悠久, 梅里遗址发现的葡萄遗存说明先民采摘并食用这种野果。但是,中国原产野生葡萄果实极小,至3世纪逐渐被西域地区传来的、经过栽培后的欧洲葡萄所取代。</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文化层埋藏着古代植物遗存植物种子遗存之所以能够在梅里遗址中长期保存,主要是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火,植物种子在埋藏前经过了火的烤烧,变成了不易腐朽的碳化物质。 由于碳化物质是一种无机质,因此可以长期保存。 此外,还有一种条件可以保存古代植物的种子,那就是水中隔绝空气的密闭环境。浙江良渚遗址古河道中就发现了很多桃核,和现代的桃核一样颗粒饱满、沟壑清晰,只是颜色深一些。</p><p class="ql-block"> 浮选法捕捉古人的生活细节对于遗址中广泛分布的古代植物遗存,考古学家通过选取一些特定的地点,使用浮选法在泥土中仔细地寻找它们。由于碳化物质在干燥的情况下,比一般的土壤颗粒轻。所以浮选法就是将遗址中的土样放入水桶或水波浮选仪中,利用"轻的上升,重的下降"的原理, 便可以获得浮出水面的碳化植物遗存。浮选法的使用,使得大量的植物遗存陆续被人们发现。于是,植物考古就成为了考古学的一个新的研究分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独木舟 船体打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江苏常州淹城遗址出土</span>的春秋晚期的独木舟,长360厘米,高60厘米。</p><p class="ql-block"> 商周时期的梅里遗址水网密布,史书上记载生活在吴越之地的人善于操舟捕鱼。那么这一时期的木舟究竟是什么样式的?位于江苏常州的淹城遗址或许能够回答这一问题。常州武进县淹城遗址,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春秋时期的地面城址。1965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一 艘尖头敞尾的独木舟,看上去似乎是半只船,但实际上它是完整的。在水势比较平缓的地区,建造这种敞尾独木舟既省料又易造。它的优点还在于,靠岸时人上下或搬物十分方便。在航行时,人坐在舟头,那么舟尾便会上翘高出水面,不必担心进水为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泰伯奔吴</p><p class="ql-block"> 无锡梅里商周文化层的发现以及西周时期具有明显中原文化因素的器物出土,在无锡地区尚属首次。在泰伯庙和伯渎河这样关键的地点附近发现这一时期和类型的遗址,为泰伯奔吴等文献记载和历史传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考古研究线索。透过无锡梅里遗址出土的器物,可以看到糜豹《泰伯墓碑记》中所描述的景象:"于是筑城以为藩卫;穿法渎以备旱潦;尚端委以治周礼。数年之间,人民殷富, 教化大治,东南礼乐,实始基焉。"👇</p> <p class="ql-block">  《史记·吴太伯世家》书影,南宋黄善夫刊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考古学文化 城址 中心</p><p class="ql-block"> 早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改绘自刘莉,陈星灿著.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290.)👇</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断发文身</p><p class="ql-block"> 剪头发和纹身,生活在北方的周族男子,在成年时要加冠, 这和他们成年"结发"的习俗有关。当时男孩的头发,或者两边分梳,长齐眉毛,叫做"两髦" (《鄘风.柏舟》),或者把"两髦"总束起 束,状如两角,叫做"总角"。到成年时,才把头发盘结到头顶上,安上笄,戴上冠。《士冠礼》中记载周族的男子要三次加冠弁:初次加冠,表示授予贵族"治人"的特权; 再次加皮弁,表示从此有服兵役的义务与保护贵族权利的责任;三次加爵弁,表示从此有在宗祠中参与祭祀的权利。因此,周族的"冠"既代表着他们的身份和特权,又表明他们能够参与国家重要事件。对于周族人来说,剃掉头发与胡须是一种刑法,叫做"髡刑"。因此周族人会一直戴 冠,直至去世。</p><p class="ql-block"> 南方地区江河湖泊众多,商代晚期,人们主要以渔猎为生。为了便于在潮湿多水的环境中劳动与生活,这里的男子将额前及两鬓的头发剪短,在头面身体各部位穿刺纹饰。《左传·哀公七年》就记载泰伯来到梅里时,当地人"断发文身,裸以为饰"。泰伯选择主动融入当地习俗,这种行为充分表示了泰伯让位的决心,以示不再继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铜鼓环,春秋晚期,高16厘米,座边长7.4厘米 ,1984年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大港镇北山顶春秋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炊具异同</p><p class="ql-block"> 古公亶父所生活的地方,位于今天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地区,这里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2002年,考古学家在扶风县黄堆乡齐家村北一带进行了发掘,其中在M4号墓的墓室南部偏西处发现一件陶鬲,与梅里遗址发现的陶鬲造型一致;2004年, 考古学家发掘了扶风县法门镇官务村老堡子遗址,也发现了相似的商代陶鬲。陶鬲是中国北方种植粟谷人群的发明创造,曾经广泛存在于以黄河中游地区为核心的空间范围之内。因此,梅里遗址出土的陶鬲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具有明显的周文化因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开凿伯渎</p><p class="ql-block"> 伯渎河河岸陡直,没有自然冲积的河滩堆积,明显不是自然形成的河岸。且遗址位于黄土台地上,海拔高于周边3-4米,水不会自然流向高处。因此,伯渎河必然是人工开挖形成。考古人员在河岸边还发现两条灰沟。其中一条灰沟通向河边,另一条灰沟与这条灰沟呈垂直关系。这两条灰沟可能是作为引水渠或者护城河使用的。在通向河边的灰沟中,考古人员发现沟底有三个马桥时期的灰坑。在其中一个坑中发现了商代陶 片,另两个没有遗物。这表明开凿灰沟的时期应该等于或晚于马桥时期,应该是商周时期开挖的。梅里遗址的发掘可以证明运河的挖掘时间不早于马桥时期,并且商周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河沟与伯渎河相连为生产生活提供便利。👇</p> <p class="ql-block">  北宋《太平寰宇记·江南东道四》记载: "太伯渎, 西带官河,连范蠡湖,入苏州界,淀塞年深,粗分涯岸。 元和八年,孟简大开漕运八十七里,水旱无虞,百姓利之。"北宋《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元和八年,孟简开太伯渎,东连蠡湖。"其中《孟简传》记载为:"元和中,简为刺史,有孟渎久淤,治道,溉田千顷。"南宋 《咸淳毗陵志.山水》记载:"泰伯渎在县东南五里,西枕官河,东达蠡湖。孟简尝浚导,袤六十七里广十有二丈。渎乃泰伯所开。"无锡梅里遗址所剩文化层较薄、呈碎片化分布的现状,正是与唐代孟简主导的疏浚有关,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相吻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陶盆 两周时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运河始基</p><p class="ql-block"> 伯渎河两端沟通了"蠡湖"(漕湖)与"太 湖"两个不同的水系,与两侧的香泾、洋泾、龙 泾、梅泾、界泾、毛家泾、跨长泾、鸭沙泾和啸傲泾九条支河相连接,"一渎九泾"的开凿大大提高了太湖流域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也为农耕文化的推广提供了前提。</p><p class="ql-block"> 伯渎河的功能除了服务当地农业和居民生活外,还有着地区间水量调节的作用,初步具有了"运河"的基本要素,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工开凿的第一条河流。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了向西扩大势力范围,下令开凿了自太湖直达长江的胥溪。之后,吴王夫差开挖邗沟,沟通了江淮水系。</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江南运河段后,利用伯渎河,使运河自无锡城中通过,伯渎河的西端与运河成丁字形衔接。 江南运河(江苏段)北起镇江,南至苏州、嘉兴两市交界的油车墩,主要流经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它是京杭运河连续使用时间最长、自然条件最好的河段之一。 自此,无锡成为中国大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是苏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大运河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城中各种作坊错杂开设,市场繁荣,成为富庶江南的一块宝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京杭大运河遗产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环太湖地区早期运河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  《梅里图》改绘自清康熙六十一年吴郡蔡氏刻本《梅里志》👇</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孔子,对于泰伯的评价极高,尊其有至德。因此,"尚德"也就成为吴文化的精髓,对道德荣誉的重视成为每个个体和家庭的行为指向。历代都对泰伯始终保持着尊崇, 并随着儒学在汉唐时期逐渐向东南亚和东北亚各国传播、辐射。泰伯作为一位礼教楷模,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在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看来,泰伯奔吴的行为十分符合他所尊崇的礼制;东汉末年儒家学者郑玄认为泰伯的行为是"隐蔽不著",也就是悄然避退, 让人无法用好听的语言来赞赏,是一种"隐德"。 因此,泰伯成为中华民族追崇的道德楷模。直到今天,泰伯精神仍旧是江南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成为促进江南地区各项事业繁荣的不竭动力。</p><p class="ql-block"> "三以天下让"中的"三",一种说法是表 示虚数,也就是屡次让位。另一种说法,是泰伯的父亲古公亶父薨,三弟季历立,为一让;三弟季历薨,侄子昌立,为二让;建句吴后,泰伯只称伯,没当王,将王位让给二弟仲雍,为三让。 后人撰联颂扬泰伯功德:"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p><p class="ql-block"> 泰伯奔吴的时代背景,是北方商周时期礼乐制度的形成。中国自古就被誉为"礼仪之邦",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是维系中国社会关系的基本精神。孔子最重视、最精通的是礼。孔子一生追求,可以概括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里的"礼"就是周礼。礼从最初的祭祀活动,到宗族制度中的行为规则,又延伸为区分尊卑贵贱、亲疏等级的严格礼法礼典,进而由宗族内部扩展到政治体制、日常生活之中,形成了尊卑贵贱的一套严密的等级制度,成为确立维护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即所谓"礼治"。因此,礼制关系到国家之命运,《荀子·王霸》曰:"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 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正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梅里遗存</p><p class="ql-block"> 泰伯去世后,关于其墓地,先秦文献并无记载。东汉时期《吴越春秋》有"太伯祖卒,葬于梅里平墟"的记载,唐代陆广微《吴地记》: "太伯筑城于梅里平墟,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今曰梅里乡,亦曰梅里村,泰伯庙在焉。城东五里曰皇山,一名鸿山,有泰伯墓。"泰伯墓今位于无锡鸿山南麓,保存有明代建造的月牙池和四棱碑等遗迹。泰伯庙又名至德祠,俗称让王庙。庙前有"香花桥"和"至德名邦"石牌坊,庙内有至德殿。2006年泰伯庙和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499年),无锡知 县姜文魁"捐俸倡民",重修泰伯庙。嘉 议大夫吏部右侍郎王鳌撰《无锡县重修泰伯庙碑》。【张永初:《泰伯遗迹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36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梅里非遗</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泰伯在梅里地区作出的贡献,后人即宅为祠,东汉永兴二年改祠为庙。每年正月初九 (泰伯生日),当地百姓汇聚梅里祭祀泰伯,盛况空前,逐步形成庙会。每年约有十万余人参加泰伯庙会,一般历时三天左右。因为这是江南地区最早的一个庙会,无锡地区有这样的民谚:"梅里梅花花中首,泰伯庙会会领头","无锡庙会百多另,泰伯领头八方宁","正月初九拜泰伯,稻谷多收二三百"。2014年,泰伯庙会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 泰伯精神一直激励吴地人民和吴氏后裔开拓进取、不懈奋斗。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内外至德宗亲纷纷组团前来参加泰伯庙会,祭奠始祖泰伯,认祖寻根。据统计,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吴氏宗亲已达4600多万人,仅中国大陆境内的吴氏宗亲就有2470多万人。当地政府和民间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泰伯精神已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三千多年来,祭祀泰伯的活动绵延不绝。在清代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中,作者对于泰伯祠大祭的描述是全书的最大事件,反映出对于"礼"的推崇。从2006年起,每年正月初八于泰伯庙至德殿举办的泰伯家 祭,成为维系海内外各地吴氏血缘、情系吴氏宗谊的重要纽带,加深了海内外宗亲的家乡感、归属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南文化始泰伯,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歌似海源金匮。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月梅花百花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梅里开花是泰伯。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梅梨花,结果果,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结果果,唱歌歌,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歌歌,泰伯祖,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你唱歌,我唱歌,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唱歌歌,沉积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相传泰伯"以歌教民",用唱歌的形式作为重要的手段开化蛮民;他把周族的诗歌和当地蛮民们的土歌、蛮谣结合起 来,成为后来的吴歌。</p><p class="ql-block"> 吴歌包括"歌"和"谣"两部分,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情歌,又包括劳动歌、时政歌等;按音乐形式进行区分,吴歌有命啸、吴声等六类音乐。2006年,吴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泰伯带来的黄河流域先进的文化与江南地区的荆蛮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吴文化。泰伯建立句吴国后,梅里地区迅速成为江南一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促进了吴文化的进一步发展。👇</p> <p class="ql-block">  梅里遗址的发掘共分为两次,第一次发掘主要为了获取遗址更详细的资料,第二次发掘是配合博物馆保护展示工程的需要。遗址作为人类历史的见证者, 是古代文明考古研究中很好的研究对象,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针对遗址保护和展示的核心区域,第二次发掘采取了保护性发掘的方法,对遗迹仅进行小范围 解剖,大部分遗物和遗迹都以原貌保留。👇</p> <p class="ql-block">  展示区域内的灰坑是考古发掘发现最多的遗迹,灰坑坑口平面呈圆形、椭圆形、长条状和不规则多边形等,灰坑内土质为深浅各异的灰土、脏土,土质松软,含有大量陶器残片、烧土块、碳 渣,共计27座。展示区域内的水井有2口,时代应该为明清时期。展示区域外还发现一口底部有青砖的水井。古代水井易于污浊、崩塌,放置青砖的目的是为了固井壁以免污浊泥水的上泛。展示区域内还可以看到现代墙基,有一处灰坑被现代墙基破坏。展示区域内仅见灰沟1条,其时代大致可以判定为明清时期。这条灰沟的走向平行于河岸,可以 推断其目的是用于填埋垃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场展示区域遗址构成</p><p class="ql-block"> 为配合梅里遗址博物馆的保护展示工程,考古工作者在伯渎河南岸第一次发掘区的北侧增加发掘面积500平方米,仅对遗迹进行了小范围的解剖。此次发掘保留了遗址大部分遗物和 遗迹,属于保护性发掘。目前展厅中所保留下来的遗址现场探方T113和T11,是发掘中古代遗迹保存最为集中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什么是考古地层学?</p><p class="ql-block">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诸堆积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也叫层位学,它认为遗址是由不同层次的堆积由早到晚渐次堆积而成。叠压关系,"叠压"是描述堆积单位之间累积型关系的术语。遗址地层堆积或遗迹的上层覆盖下层,称为"叠压关系"。下层形成在先,上层形成在后,于是决定了时间逻辑顺序:上下层绝对早于上层,是判断遗存相对年代或时间逻辑顺序先后的重要依据之一。</p><p class="ql-block"> 打破关系</p><p class="ql-block"> "打破"是描述遗迹单位之间破坏型地层 关系的术语。遗址地层堆积序列中,后来营建的房基、坑、沟、窑、墓穴、墙槽等向下挖破先前的地层堆积单位,称为"打破关系"。被打破的地层堆积单位的相对年代或时间逻辑顺序必定早于打破它的单位,成为判断遗存相对年代或时间逻辑顺序先后的重要依据之一。</p><p class="ql-block"> 从梅里遗址的地层叠压关系图中可以看出灰坑打破第2、3、4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发现:疑似建筑遗迹</p><p class="ql-block">H110与H114H110与H104的区域,中间被 一条灰沟分为两段;土壤中有红色烧土,可能是某种建筑的台基。土壤经过火烧结后会变的稍硬一些, 也可能是出于防潮的目的制作。而这处疑似建筑台基附近的灰坑中有泥质红陶片出土,说明那个时候有人在这里定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什么是考古类型学?</p><p class="ql-block"> 展示区域内的许多陶片,包含红陶、灰陶及泥质陶,纹饰有绳纹、梯格纹等,可辨器型有罐、盆 等。这些遗物属于不同的年代,需要通过器物类型学进行断代。器物类型学又称标型学、器物形态学,它是通过对考古遗存中器物的形态排比,以探求其变化规律、逻辑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推断其年代的早晚。器物类型学的开创者认为,一部分人类制品的形态是沿着一定轨道渐变的。类型学是受到生物学的启发,从本质上讲是分类学在考古学中的运用。分类以排序为主要目的,排序以分类为基本前提。类型学是把离散的、无序的考古遗存进行有序化的方法体系,是要回答考古遗存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考古遗迹的类型与表示方法</p><p class="ql-block">在考古工作中,考古工作者会使用英文字母来指代某一类型的遗迹现象,通常是采用遗迹类型的拼音字母,下面对一些常见的遗迹类型进行简要介绍。</p><p class="ql-block"> H﹣灰坑灰坑是田野考古中常见的一种遗迹现象,其中的文化堆积较为丰富,包含了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在此生活的人们有意或无意留下的废弃物,如破碎的陶器等。因中国考古学家最初认识这一遗迹现象时,坑内的堆积往往呈灰色,故 名"灰坑"。但是实际上,并非所有坑的堆积均呈灰色。灰坑的形状各异,其形成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是废弃的水井、窖穴、祭祀坑等形成的,也有专门用来填埋垃圾的坑。</p><p class="ql-block"> G﹣灰沟,灰沟也是田野考古中常见的一种遗迹现象,与灰坑一样包含有人类留下的废弃物。灰沟的形成原因有多种,或是排水沟废弃形成的,或是废弃的壕沟,或是雨水冲刷等原因自然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Q一墙基</p><p class="ql-block"> 在田野考古中,经常能够发现现代人筑 造的墙基。由于天然土对于建筑物的承载力不足,因此需预先对天然土层进行人工加固处理,这就是人工地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J﹣水井</p><p class="ql-block"> 进入农业时代以后,人们过着更为稳定 的定居生活,在缺水或缺乏更为方便、更为清洁的饮用水的地方,就需要打井汲水。于是在田野考古中,经常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圆形水井遗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结语 </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 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 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p><p class="ql-block"> 梅里遗址对于泰伯奔吴的历史记载进行了科学注释。而伯渎河﹣﹣这条京杭大运河上开凿年代最早的支流,是江南 文脉传承与发展的最直接见证,历经3000多年流淌不息, 述说着江南文化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至德一一泰伯奔吴文化记忆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言</p><p class="ql-block"> 梅里在吴文化的诞生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泰伯兄弟南奔至太湖流域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奠定了今日江南的繁华盛景。为纪念泰伯的至德高风,每年正月初九,世界至德宗亲十二姓氏后裔纷纷前往梅村,以各种形式归宗祭祖。文化是不断积淀的历史存在,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伴随着吴地后世民众的接受而实现的。历朝历代,泰伯奔吴的故事不断地被人们书写,通过历史化、典籍、纪念仪式、节庆等方式将社会记忆转化为文化记 忆,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而散落在不同时空中的物件,也见证了泰伯后裔崇本敬祖、开拓创新的努力。记忆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懈探索的奥秘,它承载过去, 连接现在,伸向未来。此次展览是一个对于泰伯奔吴文化记忆的发掘与研究,也是一个创造与构建的过程,将历史的碎片串联起来,让平凡的物件重获生机,唤起埋藏在时间深处的至德记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铭记 上篇</p><p class="ql-block"> 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不仅有记 录、交流的功能,更承载着独特的思 想。商代甲骨文中的"吴"字,上面是一个张大的嘴巴,下面是一个跳舞的人,表现的是一个人边舞、边唱的姿态。中国古代器物也是一样,它们不仅以实体 的形式存在,通过思想和行为渗透到人 们的精神活动和物质生活。关于泰伯的 文字与物件,经过重新的整理与诠释, 让吴地历史文脉的源流逐渐清晰起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节 金石有声</p><p class="ql-block"> 吴国建立后十分弱小,至春秋后期国力逐渐强盛。公元前585年,泰伯第十九代孙寿梦称王。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相传生于周定王十九年(公元前588年)。季札从小聪颖敏慧,为父兄所器重。《史记·吴太伯世 家》记载:"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 季札为了推让君位,甚至跑到乡下,"弃其室而耕", 过上了田园生活。季子也称吴季札、公子札,因封于延陵,又称延陵季子。延陵季子碑位于江苏省丹阳市九里镇,碑文为两行十字,相传为孔子所书"鸣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碑下部有唐大历十四年(779)重刻。碑阴刻"改修吴延陵 季子庙记"篆额及萧定撰、张从申书"改修吴延陵季子庙记",是后人据拓本重摩上石。👇</p> <p class="ql-block">  《延陵季子碑》拓片照片(左图:碑阳,右图:碑阴) 高2.45米,宽1.06米,厚0.12米。👇</p> <p class="ql-block">  清代《延陵季子碑》拓片细节 徐乃昌旧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丹阳季子庙碑亭👇</p> <p class="ql-block">  墓志是古代社会一种重要的附葬品。近代以来,随着历代墓志不断被考古工作者所发现,这些涵盖了墓主人人品操行、家庭生活及社会风俗的内容,让人们了解到古人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在目前发现的《大唐故陪戎尉吴君墓志》、《大唐故吴君墓志铭并序》、 《宋故天章阁待制吴公墓志铭》、《 杨君妻吴女英志》、《吴正宪公充墓志铭》、《枢密吴公墓志铭》、《元故吏部郎中吴君墓表》等诸多古代吴姓墓志铭中,都明确提到了泰伯奔吴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节 德之所化</p><p class="ql-block"> 史学大师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 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 世",而宋代文化的内核主要指的是宋 代的儒学,即既吸收佛教学说又不忘其 本来传统的、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 学。在宋代,理学复兴了先秦儒家的道德学 说,成圣成贤成为了儒家士人的终极 理想。泰伯在宋代继续被儒家所推崇, 见于朱熹《论语集注》、程颐《程氏经 说》、林岳《毛诗讲义》、钱时《融堂 四书管见》与刘敞《公是先生弟子记》 等著述。👇</p> <p class="ql-block">  《唐故雍州司马侯公夫人吴氏墓》墓志盖、墓志拓本</p><p class="ql-block"> 原石刻于唐乾封二年(667),现代墓志开头提到:"句吴端委,三让之美 斯归;黄池会盟,五霸之功奚。""端委",指的是玄端之衣、委貌之冠,即符合周礼的衣服。在此句中," 端委"象征着周礼。"黄池会盟"是春秋末年吴国倾全国之兵与晋国在会盟上争夺盟主的历史事件。虽然吴国在此次会盟中成为了盟主,但在此之前,越国攻打了吴国都 城,并杀死了吴国的太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论语集注》清刻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三节 经义之文</p><p class="ql-block"> 宋代科举考试传承唐代的五经出题, 有意识地强化了《论语》与《孟子》 二经在考试中的比重。"制义"是对于明代科举考试文体的称呼,含有裁断适宜与制定尊卑的意思,是在宋代科举"经义"基础上形成的。清代科举"制义"的书写形式,继承了元明以来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个段落的书写传统。清代学者常以"泰伯其可谓值得也已矣"与"三以让天下"制义,此二题分别出自《论语》 与《论语集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越春秋》清刻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人抄《许集<泰伯其可>》清写本</p><p class="ql-block"> "夺天池"微墨,清光绪乙亥年(1875)制版,20世纪80年代此墨一面阴识描金"紫阳山民吴台家藏世宝",一面阴识填金"夺天池"、"德光氏平生真赏之墨"、"子孙其永保之勿 替"、阴文篆书印"吴台"。墨一侧面阳识"每笏纹银五两"、"胡开文制", 另一侧面阳识"光绪乙亥冬十月泰伯后裔自制"徽州的吴姓家族视泰伯为始祖。此墨雕刻清晰,墨质精良,而且有售墨价格及制墨时间,对于研究文人自制墨的价格有参考意义。👇</p> <p class="ql-block">  清人抄《周大璋<三以天下让>》 清写本</p><p class="ql-block"> 清人抄《蒋德俊<泰伯其可谓至德>》 清写本</p><p class="ql-block"> 这篇署名为"蒋德俊"的文章《泰伯其可谓值得也已矣》,是某位读书人从《目耕斋》中抄录而来的。《目耕斋》是一类在清代十分畅销的科举考试用书,其编者是浙江钱塘人沈叔眉。在利润的驱动下,书商积极出版此类八股文范文书籍,《目耕斋初集》大约成书于1838年,其后又续刻有《目耕斋二刻》、《目耕斋三刻》。参加科举的考生对于科举考试用书的研习,几乎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始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四节 祭祀大典</p><p class="ql-block">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假托明朝中期为时代背景,用辛辣的笔触展现科举时代读书人"惟功名富贵是求"精神危机的文学作品,堪称中国古代讽刺小说之巅峰。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多次提到泰伯祠;而在第三十七回中,作者详细地描述了祭祀泰伯的全过程,包括参加祭祀的士人、 乐器、舞蹈等全部仪式环节。第三十七回是全书的高潮部分,吴敬梓通过描写泰伯大典表达对礼乐文化回归的呼唤,而此处也是他对礼乐文化最后的祭奠。👇</p> <p class="ql-block">  《江湖尺牍分韵撮要》三让堂刊,清刻本,《至德堂订正原本幼学新增珠玑》,安顺周至德堂刊,清刻本。</p><p class="ql-block"> 明末西昌人(今江西新建)程登吉编写了蒙学课本《幼学须知》,展出的这本 书是周嘉彦在此基础上编辑的书籍,涵 盖社会、历史、伦理等方面的典故,文 字通俗,易诵易记。清咸丰、同治时期,贵州安顺为云贵往来要冲,商业比较发达,东西两街书铺 林立。"至德堂"是以刻书印收、售书为业的一家书铺,所用纸张为当地所产 白纸,性韧而耐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五节 医者仁心</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医德以"仁"为核心,其精神实质是关爱生命。历代吴姓中医以"仁"为核心, 不仅强调在临床上不断丰富医技,还要对其行医经验进行理论化,诞生了很多悬壶济世的名医。三国时期的医学家吴普是华佗的弟子,著有 《吴普本草》六卷。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有性撰写的《温疫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著作。清代医学家吴尚先提出外治之法"统治百病"的论断, 著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外治专著《理瀹 (yue)骈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口至德堂吴亮金"款瓷药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贴红纸"西黄痧气至宝丹" 清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镇至德堂吴亮金"瓷药瓶一组 清代</p><p class="ql-block"> 这几件正面题有青花楷书"汉镇至德堂吴亮金"的药瓶,出自1763年开办的至德堂药铺,地址在武汉汉口民权路。 那时至德堂制作的拔毒生肌散很受百姓欢迎,这种极细的粉红色粉末对于伤口愈合有着显著的疗效。伤者先用隔夜茶水把伤口外围洗擦干净,撒上拔毒生肌散,之后在上面横上一根灯草,再贴上白膏药,过不了几天撕下膏药皮儿,伤口就长好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痘疹定论》 三让堂刊 清刻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医门法律》 三让堂刊 清刻本</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喻昌注重医学理论研究,《医门法律》是他撰于清顺治十五 年(1658)的著作,共有六卷,依风、 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这本书首页墨书"光绪二年六月初十狮子垭二房嘴吴作睿置",狮子垭可能位于湖北省。《医门法律》较为全面、扼要地总结了喻昌的医学思想和治疗经验,他能揭示时弊、击中要害, 且多阐发富有新意的医学理论,故此书在清代流传甚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温疫论》清刻本</p><p class="ql-block"> 明代吴又可在崇祯十五年(1642)写的《 温疫论》,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对瘟疫的病因病机、初起症状、传变、治法等做了详细的阐述,分为上、下两卷。吴又可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 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 感。"他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异气",又称"疫气""病气""戾气" ,可采用药物制服;而保持身心健康,是预防瘟疫的最好方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六节 日用之道</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时代,留下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思潮的文献、 实物与影像资料。民国时期的教育重视传承中华优良文化,弘扬儒家道德伦理,倡导修身养性,这一点在日用器物上也有所体现。"至德堂"是古代吴姓族人中非常有名的名号之一。民国时期带有"至德堂"印记的日用器物流传至今,反映出吴姓后裔始终铭记先祖泰伯的道德境界,让谦让、讲礼成为吴地日常生活的一种价值取向。👇</p> <p class="ql-block">《泰伯市报》第八期</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三年(1924)民国初年,无锡全县改分为十七 市、乡泰伯市即为其中之一。《泰伯市报》是无锡泰伯图书馆馆长邹弛(tao),与泰伯市下扇扇董(乡长) 邹茂如在1924年共同创办的。《泰伯市报》八开四版,每月出版一期。 邹弛生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是无锡县后宅人。他在光绪元年(1875)考中秀才,从光绪六年(1880)起旅居上海,先后任《申报》《益闻录》等报刊编辑。 他曾以笔名"酒丐"创作小说《泰伯春 秋》在《泰伯市报》上发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至德堂”木制托盘 民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至德堂置”粉彩瓷 民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泰伯小学”铜质校徽 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至德堂”款竹筹 民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至德堂款礼单写本</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二年(1923)这份礼单九折、十面,首页墨书"礼端" ,尾页书"民国十二年岁次癸亥孟冬月吴至德堂发,。"礼端"出自《孟子·公孙丑章 句上》"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孟子认为,恭敬谦让是礼的端始。浙江杭州地区结婚仪式中有"传红"环节,男方备上彩礼、带上家长具名的求亲帖、礼单各一份前往女方家。女家收礼则表示应允婚事,并回致一张写着女方生辰八字的红纸帖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传承</p><p class="ql-block"> 从泰伯奔吴的历史记载可以看出, 中华民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之后,泰伯仍旧是无锡地区发展和传承的重要精神符号,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无锡的城市精神是"尚德务实、和 谐奋进",其中"尚德"二字即彰显了泰伯精神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 值。因此,围绕泰伯展开的研究、 保护、弘扬以及创新活动,对进一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延续地方文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泰伯铜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节 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也打开了人们的思想桎梏,推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蓬勃发展,使得文化产品日益丰富。而吴文化开放 包容、和而不同、谦让开拓的文化属性,深刻影响了吴地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围绕泰伯至德精神而展开的戏曲、出版、研究与纪念等活动,成为了 促进江南地区各项事业繁荣的不竭动力。👇</p> <p class="ql-block">  《至德泰伯》(征求意见稿)无锡县锡剧团</p><p class="ql-block"> 1992年,无锡县锡剧团排练《至德泰伯》,该剧由国家二级导演刘志林执导。 1993年,锡剧《至德泰伯》在由江苏省文化厅、无锡市人民政府和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主办、无锡市文化局承办的"第四届锡剧节"上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节 遗址保护</p><p class="ql-block"> 梅里遗址的发现,为泰伯奔吴等文献记载和历史传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考古研究线索,为华夏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学说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佐证。无锡梅里遗址博物馆由梅村街道办事处投资兴建,中国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和上海中森止境设计工作室等多所单位,共同围绕"讲好吴地起源故事"的核心完成了设计工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釉陶韩瓶 宋代 无锡梅里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黑釉瓷盏 宋代 无锡梅里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瓷碗 晚唐五代 无锡梅里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三节 时代形象</p><p class="ql-block"> 随着大众消费生活向着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卡通形象在当下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增 强。相比文字内容而言,卡通形象简洁、有趣,从而成为理想的视觉传播符号之一。2019年,梅村街道办事处委托无锡市江大集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卡通形象设计工作。设计师以开拓、创新、德让精神为创作元素,塑造出了"泰伯伯"形象。此外,设计师还以梅花为创意来源塑造了"梅小小" 形象,与泰伯伯形象进行互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四节 光影再现</p><p class="ql-block"> 在全球化发展的潮流中,来自不同国家、区域的思想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与交锋,中国传统文化若要实现更好的传播,需要融入当代社会现实,特别是辩证地结合当代青年所认同的话语模式和思维方式之中进行转化。电影《泰伯》于2023年1月正式立项公示, 由梅村街道办事处投资、无锡广新影视动画 技术有限公司承接制作。这部电影由国家一级导演郭晓伟担任总导演,曹伟担任导演, 陈汗担任剧本监制,廖欣、蔡炳如担任编剧,王洛勇、宗峰岩、沙景昌等演员担任主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结语</p><p class="ql-block"> 出乎史,人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 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来处,方知去处,梅里的灵魂正是泰伯精神的文化传承。因此,在今天重拾泰伯奔吴的历史记忆,梳理泰伯后裔的实际行动,目的是为了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将泰伯精神融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class="ql-block"> 以上图片未注明外均摄于2024年2月18日(正月初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