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赣州市是江西省保存文物古迹,尤其宋代文物最多的一座滨水城市,有"江南宋城"之誉,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客家人口占90%以上,世称"客家摇篮"。仍有600余幢客家围屋,被称为"东方的古罗马",形成了"红色故都、客家摇篮、江南宋城、生态家园、世界橙乡、堪舆圣地"</b></p><p class="ql-block"><b> 一座赣州城,半部宋代史,故有"江南宋城"之誉。这里有"江南第一石窟"一一通天岩,有全国唯一的宋代铭文砖城墙,有沿用了近900年历史、由100条木舟用铁索连环而成的古代水上交通要道一一古浮桥,有中国唯一仍在使用的古代下水道系统一一古福寿沟,有中国八景文化的发祥地八境台、南宋词人辛弃疾留下千古绝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郁孤台。2020年6月,正式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赣州资源丰富、气候宜人。自两晋迄至宋元,北方移民的三次大规模南迁,不仅为赣南增添了大量劳动力,同时还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与生产技术,加上沟通我国黄河﹣大运河﹣淮河﹣长江﹣赣江这一我国最大内河体系与珠江﹣南海水系的大庾岭古驿道的开通及广州对外贸易大都会的形成,为赣州区域大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推动了赣州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使赣州城迅速发展为我国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重镇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自两晋迄至唐宋,我国中原地区历经多次饥荒与战乱。为寻求生存与发展,大批北方汉民渡江南下。他们由黄河而淮河,由淮河而长江,由长江而赣江,再溯赣水而上,冲破十八滩险阻,辗转来到赣州与赣闽山区,与当地原住民杂居共融,从而促进了赣闽经济文化的全面开发与客家民系在赣、闽、粤毗邻三角地区的形成。</b></p> <p class="ql-block"><b> 客家,一个特色鲜明的汉民族支系。它前承后续,源远流长。</b></p><p class="ql-block"><b>从两晋迄至唐宋,中原多次遭遇战乱、灾荒,大批北方汉民被迫渡江南下,辗转迁徙到自然条件相对封闭的赣、闽、粤毗邻三角地区,与当地原住民相互杂居。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促进了赣、闽、粤三角地区经济、文化的全面开发,并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与原住民相互融合,从而孕育成为一支独具风彩的汉民族支系﹣﹣客家民系,赣州因此被誉为"客家摇篮"。</b></p> <p class="ql-block"><b> 张九龄开通大庾岭路</b></p><p class="ql-block"><b> 为加强我国与海外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唐开元四年(716),左拾遗内供奉张九龄奉旨带领赣、粤军民,用一个冬天的时间在大庾岭千丈层崖之中开出一条坦坦而方五轨的康庄大道。大道开通后经过路应、赵汴、蔡挺、张弼等人相继修缮,使得大庾岭古道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条黄金通道。</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赣州矿产资源丰富,自唐代起便有了瓷器、金、铅、锡、铁的制作</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建春门浮桥,横卧于建春门外的贡江之上,全长400米。浮桥古代又称为浮梁,构造方式系每三只木舟为一组,于木舟上架梁,梁上再铺木板,然后用缆绳连接成桥。建春门浮桥用了约100只木舟,分为33-35节。此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系知军洪迈所建,直接沿用了八百多年,构成了今日赣州城特有的人文景观。</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郁孤台,坐落于贺兰山顶,海拔131米,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而得名。唐代刺史李勉登此台北望,心生感慨,所以又将此台命名为"望阙台"。历史上,李渤、苏东坡、岳飞、文天祥、王阳明等名人大家,都曾登临此台。南宋辛弃疾留下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更是让郁孤台名扬天下。</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八境台,位于赣州城东北隅的古城墙上,发源于南岭山脉的章江和发源于武夷山脉的贡江在台下汇合形成赣江</b></p><p class="ql-block"><b> 八境台始建于北宋嘉枯年间公元一○五六﹣-一0六三年),其时,废州知军孔宗翰因江水每年冲环土城,而改用砖石筑城,在城之东北角拘筑楼观,名石楼,并将登石楼所见,绘制成卷,名《南康八境图》。飞赣州古为南康郡,后称废州、再改赣州)元丰元年(公元一 O 七八年)孔宗翰将所作《南康八境图》请苏轼题诗,苏轼按图所示咏诗八章并题序一篇,序中云,"观此目也,可以茫然而恩,粲然而笑,慨然而叹矣,苏子曰,此南康一境也,何而入乎?所自观之者异也!"此后,石楼遂名八境台。宋绍圣元年(公元一0九四年》苏轼被贩岭南,路经赣州时登临此台,遍览所谓八境,深感前作八境诗未能道其万一,乃补后序一篇。八境台名闻遐迩,继苏轼之后,历代唱和不绝,今人董必武、郭沫若等均有诗。</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宋城墙</b></p><p class="ql-block"><b> 现存的赣州城墙,西起西津门顺章江至八境台,至东河大桥头,全长3664米。赣州城墙,始建于唐末,北宋年间,开始使用砖石包砌城墙。在城墙上保留着共有各种不同内容的铭文城砖521种。赣州城墙,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城墙史和城市建设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b></p><p class="ql-block"><b>(含建春、涌金、北、西津四门)</b></p> <p class="ql-block"><b> 灶儿巷,南宋古街。府志记载:明代名姜家巷。清初,巷内大多居住的是官府里的杂役,当时称为皂隶,所以取名皂儿巷,后讹为灶儿巷。如今,灶儿巷已成为赣州宋城旅游的重要景点,巷道铺上了小卵石,两巷口筑有仿古牌坊门,让人一走进便仿如跌入千年宋城的旧景中。</b></p> <p class="ql-block"><b> 抗战期间,少年李政道避难赣州,并就学于郁孤台下的赣州联中。并居住于东溪寺与百家岭内。博士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物理学家。1941年12月,15岁的少年李政道随浙江嘉兴秀州中学躲避战乱迁至赣州。</b></p><p class="ql-block"><b>据李政道自己回忆,他对物理学的兴趣,以及对自己在物理学上具有的能力之认识,就开始于赣州。</b></p> <p class="ql-block"><b> 蔣經國先生舊居</b></p><p class="ql-block"><b> 位於贛州老城區北部建國路北端,系一幢磚木結構的俄式建築,平面為凸字形,西臨章江,南向郁孤臺。1940年至1945年蔣經國先生偕夫人蔣方良,子女蔣孝文、蒋孝章一直居住於此。</b></p> <p class="ql-block"><b>来来作品</b></p> <p class="ql-block"><b>来来作品</b></p> <p class="ql-block"><b>来来作品</b></p> <p class="ql-block"><b>客家美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