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老屋》 - 童年时的记忆

秦时明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陆地上有堂屋五间,一只苍狗卧于故乡。故乡的老屋,是我童年的圣地,那些曾经鲜活的记忆如同昨日,轻轻一触,一幂幂浮现眼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老屋,坐落在村子的中心,从村北到老屋是七户,从村南到老屋也是七户。它坐东朝西,一门五户,由外向内三层的独特布局,背靠小龟山以及不远处的高大寿山,面向一望无际的平原丘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屋的大门做成牌坊形式与坐东朝西的老屋及走廊斜向四十五度面朝西南方向,上面绘有金光四射的毛主席画像及毛主席语录。走进大门,一层是一条大约长五米宽二米三的露天青石走廊,走廊两边一边是邻居的房子外墙,一边是生产队仓库会议室外墙,露天走廊的尽头紧接着是一长五米宽二米三有屋顶的土砖瓦的第二层走廊,这有屋顶的二层走廊右边则是堂曾祖父家外墙,左边是生产队的仓库外墙,这一露天与一有屋顶共十米长大走廊的尽头是第三层房屋,住有两户人家及生产队的另一仓库,正前方是我出生与幼年童年时的故乡的老屋,它由两并排房间与两间房门出口的一堂屋构成,两房各长约五米宽二米三,堂屋约长四米九宽三米,堂屋的大门正对十米长大走廊,总面积只有四十平左右,堂屋的右边开有一侧门朝向右边生产队另一仓库门口的天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事时老屋里有爷爷秦维金,父亲秦新法与母亲施明芳及姐,哥与我及三个弟弟共九人。奶奶在我出生两三个月时就病逝了,后来母亲又在我不到十岁时突发疾病逝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幼时,我母亲当时由于是生产队妇女队长,她总是辛苦劳累,长期带头为队里奔波,她的印象记忆中早也模糊。然而,命运无情地夺走她的生命,一九七五年八月的一个深夜,母亲因长期劳累而深夜突发高血压脑溢血,父亲急忙深夜叫邻居秦文仲长辈与秦文潮长辈及我村里堂叔杨礼汉一起用竹床抬着送往三十多里的县城医院抢救,在途经我外公外婆家施家大湾时急忙带信我外婆,说母亲病重正抬送县医院,外婆急忙叫我叔伯二舅去一块轮流抬送,当时外公在政府公社工作,大舅在部队,小舅在中学教书他们都不在家里。后听我叔伯二舅讲,当时到了县医院内等医生来诊断抢救,等了很久还没来医生,我父亲看我母亲快没呼吸了急得大哭起来,这时几个医生才过来抢救,尽管大家竭尽全力,但最终母亲还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时年才三十八岁。那时,我还不满十岁,下面还有三个年幼的弟弟,最小的弟不满三岁,最大的姐姐也未满十七岁,从此我们姐弟六人就失去了母亲的呵护,母亲的离去让我们陷入了困境,但姐姐坚强地承担起了照顾还是幼年童年的我们兄弟五人的责任。后来她也像母亲一样辛苦劳动,成为了生产队的妇女队长。为了照顾我们的成长,她选择了晚婚,直到我们长大成人后,才出嫁给姑表姐介绍的她一部队当兵八年的亲戚丁家,我们永远感激姐姐的付出和牺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爷爷当时是当地十里八乡有名的白案师傅即厨师,他很爱干净,常年腰下围着一件青色的长衫大褂一直到裤脚。会做油挂面,油条,散子,月饼,包子等,周边十里八乡谁家有红白喜事及重大集体聚餐都会找他去做厨师,并在砦上集镇上开过白案行,后在洑水粮站专做油挂面,记得我十一二岁时爷爷带我去过洑水粮站一次后,再经常一个人走十多里地去爷爷洑水粮站那里拿些油挂面头带回家煮着吃改善生活,味道非常鲜美,爷爷六十大寿时,老家农村风俗我两姑妈给爷爷祝寿做了一副棺材,里面放有爷爷平时用土纸及旧报纸裁剪并用阴府铜钱板打印了痕迹的纸钱近大半棺材,每逢祭祖节日,如每年年三十夜,初三早上,十五中午或晚上,清明节早上,七月半中午或晚上,在堂屋中间八方桌上摆上几个菜,八双筷子,八个酒杯斟满酒,八方桌周边四条板凳,并在神柜上点燃三柱香,爷爷或父亲就叫上祖先及过逝的奶奶与我母亲过来吃年饭或月半饭,请他们保佑我们平安健康,一切顺利,过一会再盛八碗新蒸的米饭,再分别把八双筷子放在八碗米饭上,然后开始烧纸钱给祖先及逝去的亲人在阴间使用,我们就用爷爷准备好的这些纸钱拿几叠烧给他们用,烧完纸钱后每人轮流再叩四个头就算结束。这近一棺材纸钱一直延用到我结婚后的第二年,爷爷八十三岁寿终正寝无疾而终时才用完,并用这棺材装入骨灰盒一并下葬。这一祭祖习惯一直传承下来,父亲在世时,由他在老家祭祖,他是我在深圳创业的第二年由于查出淋巴癌中晚期,于是接父亲到深圳治疗休养半年,用西药化疗及各种中草药偏方治疗均不见好转,后回到湖北安陆老家不到半年就病逝,年仅七十岁。父亲逝世后,我就在深圳的家里每逢这祭祖节日把祖先与过逝的爷爷奶奶及父亲母亲接到深圳用同样方式来祭祖并烧纸钱及洋钱给他们,记得六年前儿子出国在澳洲悉尼大学留学读研时,春节我夫妻俩决定从深圳去悉尼与儿子一块过春节,在那里待了近一个月时间,为了便于买菜做饭就没有去住宾馆,而是租了悉尼一华人的一套别墅短住了一个月,当时年三十及初三与十五祭祖节日,我用同样方式把祖先与过逝的爷爷奶奶及父亲母亲接到澳洲悉尼给他们烧纸钱及洋钱,让他们到国外看看,由于当地华人多,都有这些祭祀品卖,这也是华人的传统祭祖风俗,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祖先及逝去亲人的怀念,也是永不忘根忘本的一种仪式,如同每逢清明更思亲的一种节日扫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屋的左边是一户两房中间一堂屋并带厢房有一小天井,是族亲秦明法长辈家,由他夫妇及四子女共六人住,小天井的前面是生产队仓库的后屋脊墙。老屋的右边是生产队的另三间带一厢房的仓库并有一小天井与我家共用,它的前面是我家门堂曾祖父秦仕达家的客厅与一房的后屋脊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逝世后,这一仓库由于拆迁搬出,队里就把这留下的三间仓库空地及一厢房与天井给了我家,而我的堂屋的半间及一房的半间就划给了左边的秦明法长辈家,我父亲就用这两个半间房的檩子及椽条盖好了旁边一间空地的土瓦房做为堂屋,于是把老屋原大门封了,半间堂屋改作厢房做厨房,出门就用原右边仓库大门经过大走廊。又经过了一两年,我父亲东拼西揍用杂木檁椽把另两间空房地盖上了瓦房,直到我考学出去在县城工厂里工作并与县城里长大工作的董家姑娘结婚时的婚房也在这里,虽然工厂单位也分给了我一间宿舍结婚,但老屋见证了我的成长和婚姻,尽管生活艰苦,但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直到一九九五年初,工厂不景气,我只身南下深圳打工,通过努力打拼,于一九九九年下半年把工作关系及户口转到深圳,随后老婆小孩户口也随迁深圳,并在深圳南山买了自己的商品房,二零零三年下半年出来创业在深圳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后又把我同在深圳打工的四弟及五弟的全家户口关系都转到了深圳,他们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随后也都在深圳南山买了房安了家,而三弟一直在武汉做油漆工也在家乡的县城里早已买了自己的商品房,大家生活都逐渐好起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层有屋顶走廊的入口右边是一长四米六宽一米六有屋顶的小走廊,与十米长大走廊行成一T字型走廊,这一小走廊里住有两户人家,尽头一户一房一堂屋是族亲秦文雄长辈家,他家里住有他夫妇及四个小孩与他哥秦文仲长辈共七人。他的左边两房一堂屋是我家门堂曾祖父秦仕达家,他曾参加过新四军负过伤,解放后复员回乡务农,是当时秦畈大队七个小队的唯一理发师,每月有政府补贴三至五元,每餐花生米,霉豆腐等还喜欢喝几杯小酒,记得我小时候吃饭每当没菜时就端着饭碗在他家门口站着,他就叫我过去夹块霉豆腐或水淹菜之类的给我碗里,只住有父子两位大人,子没结婚无后人,与邻居共用一小露天天井,小天井前面是邻居客厅后屋脊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独特的一门五户三层的老屋里共住着二十四人,它是整个村庄的中心,也是唯一的一门五户,靠着它的左右只有一个是一门两户,其他都是一门一户且大多数都有自己的一小天井及厢房,记忆中的左边即北边有两户人家及一仓库,分别是族亲秦文义长辈家及秦文潮长辈家,仓库有一间与小厢房给五保户赵老婆婆住,它旁边向东北前十米左右有一独屋是族亲秦治华长辈家,西北前十米左右有一门两户共一小天井新屋,分别是族亲秦明银长辈家及李传贵家,再向西北二十多米有一联排两户独屋,他们是族亲秦明富长辈家及族亲秦明洪长辈家,即北边共七户人家。老屋右边即南边都是一门一户人家,分别是族亲秦明颜长辈,秦文翠长辈,秦文信长辈,秦文安长辈,秦治德长辈,家门杨国裕嫡亲二爹爹及村南头家门秦治喜堂曾祖父家,总共也是七户人家。我堂曾祖父秦治喜是当地有名的木匠,二爹爹杨国裕解放前曾祖母为了避免当时国民党日伪军抓壮丁而把他改名换姓一亲戚杨家,由于根据族谱记载,在村里我家祖上是长房,所以到我们这辈是村里辈份最低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屋的后面二十多米处,是我们全家人辛勤努力的成果--二房一厅的预制板水泥平台房。为了建造它,父亲带领我们兄弟五人平场子,用泥砖木模拍砖烧红砖,在村前面一里多地的小河沙滩里挑回沙石,用几年卖粮食的钱买了材料才艰难地做起了这二房一厅七十多平的预制板水泥平台房,它是父亲对我们未来的期望,也是我们成长的见证。为了让我们兄弟五人将来能娶上媳妇成家,由于贫穷,而没钱装修,哥到了适婚年龄没有哪家女孩愿嫁到我家,有族人介绍让我哥当上门女婿,父亲担心他娶不到媳妇,又有五个儿子,才同意他入赘到两公里左右的张家当上门女婿,为了方便照顾我家。后三弟结婚用房,就由他做油漆工赚的钱装修把客厅右边房做了他的婚房,并在两边盖好了猪栏屋及厨房,四弟结婚时没房,父亲就临时把客厅左边的房给他做了婚房,必定四弟当时在接官乡粮管所做厨师工作也分有住房,直到后来五弟在深圳打工与同在公司打工的湖北天门潘家姑娘认识结婚时在安陆酒店举办,父亲也把这左边的一间房腾出作为他俩临时回家住房,当时他俩在深圳打工租房,结婚一年后并在深圳买了自己的住房,这也是现在唯一保存的故乡的红砖平房,现由三弟重新翻新由他继承。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屋的前面是一个大约长一百五十米宽二十米左右的打谷稻场,那是我们童年的游乐场。村里的孩子们都喜欢在这里嬉戏玩耍,跳房子、跳绳、弹玻璃珠,打纸片等,好不热闹。再往前,是一个大约十几亩地的大水塘,村里十几户人家的大门都面向它, 水塘不仅是村民们的生活用水来源,还用于洗衣做饭和灌溉农田,水塘北边紧挨着有一个小塘,两水塘旁有很多不知长了多少年的参天大树,有几人合抱的杨柳树,槐树与榆树,皂角树等以及村南头我堂曾祖父秦治喜家门前的红枣树,树下都栓着队里分给每家养的耕牛,有共十多头黄牛与水牛,旁边还有每家埋在地下的大瓦缸,上面盖二块木板,四周用石头砌半人高墙并留一小门而形成的毛坑即厕所。特别是村南头的红枣树,每年树上都硕果累累,让人欣喜,每当枣子快成熟时,我们就会用小石子敲打树上青黄红的枣子,然后捡起来品尝。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屋的屋后山坡上则是茂密高大的松树,柏树及桑树和竹林等,学大寨时队里开荒造田把屋后龟山南边及东边开垦修整为各十多亩的两大平地,种上油菜籽,到了开花季节屋后满山遍野都是一人多高的油菜花,里面臧着很多野兔,整个村庄都飘满了油菜花香,后又改种桃树,到三四月时,满山遍野又开满桃花,站在寿山上看整个村庄就是一个被这些桃花及参天大树笼罩着,房屋都隐约可见,如同一美丽的桃花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父母早已不在,老屋已不见踪迹。由于一门五户只有一条狭窄的走廊出口,且房屋面积狭小,没有出路,大家便陆续迁出。我家和左边邻居家的宅基地都给了从外村迁回住生产队仓库的族亲秦惠安长辈一家,前面两家的宅基地则给了老屋前面的族亲长辈秦明颜家。故乡的老屋完全消失了,村里邻居的老屋也全变样了,那些门前屋后的树木竹林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面积增大的二层水泥钢筋楼房与新建的红砖瓦屋及门前屋后的各种花草小树,只剩下村南头唯一的红枣树还在记录着故乡村庄老屋变化的岁月痕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记忆中的老屋却时常在脑海中浮现。那曾经的繁华、热闹,那一门五户人家的独特气息,还有那金光四射的毛主席画像和毛主席语录的大门牌坊,都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回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茅屋三椽 ,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我怀念故乡的老屋,他是我思念故乡永不断裂的纽带,是乡愁,是灵魂的归宿地,是游子灵魂深处一个挥之不去的追寻父辈及祖先的根,是人生中一段永不遗忘的历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 清明修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开头引用海子的一句怀念故乡,怀念故乡的老屋及故乡母亲的诗;结尾引用弘一法师的一句诗,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及故乡老屋的儿时的美好记忆,附图引用网上。</p> <p class="ql-block">怀念母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那段纯真而遥远的岁月里,我的母亲,一位肩扛重任的生产队妇女队长,她的身影虽在记忆的长河中渐渐朦胧,却永远镌刻着辛勤与奉献的光辉。她的每一天,都像是为队里的繁荣默默铺就的基石,那份坚韧与执着,成了我心中永恒的灯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命运之轮无情地转动,一九七五年八月的一个漆黑夜晚,它悄无声息地带走了那位以汗水浇灌希望的母亲。那晚,高血压脑溢血如猛兽般突袭,将母亲从我们身边残忍地夺走。父亲在绝望中呼喊,唤醒了沉睡的邻里,秦文仲长辈、秦文潮长辈,以及我的堂叔杨礼汉,他们迅速集结,用一张简陋的竹床,承载着沉甸甸的爱与希望,踏上了通往三十余里外县城医院的漫长之路。秦文潮长辈的父亲解放前是当地闻名的保长秦笃生先生,方园几十里有几千亩良田土地,但为人平时非常节俭,乐于助人,修路架桥,对穷人细户借粮是大斗出借小斗进来还,听说曾担保救过我的堂曾祖父秦仕达,堂曾祖父秦仕达当时参加过安应新四军游击队,后被打散回家,被当时的安陆县国民党日伪军派几人来秦畈村捉拿,到村后联系当时保长秦笃生,正好在村里塘堤边几十米远碰到我的堂曾祖父一手里提着一木桶,一手拿着放在木桶里的梆锤的手柄,远看疑似手里拿着一枚手榴弹,几个国民党日伪军立马端起枪对准我堂曾祖父,这时保长秦笃生档在前面,朝我堂曾祖父挥手叫他赶紧走,他来说服这几个国民党日伪军,以防两败俱伤,这样我堂曾祖父秦仕达逃过一劫,又重新去找新四军了,直到解放后复员回乡养伤。解放后,由于保长秦笃生是当地有几千亩良田的大地主,没有做伤害穷人的事,还帮助救济过不少穷人,全部交出良田后土改队不准备镇压,但后来由于土改队在他家里搜查到藏有一把枪支,这样就决定公开枪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途经外婆所在的施家大湾时,急促的消息如同惊雷,震动了整个家族。外婆闻讯,心如刀绞,立刻指派叔伯二舅加入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他们的脚步,每一步都踏出了对母亲深沉的爱与不舍。外公远在政府公社,大舅守卫边疆,小舅教书育人,各自肩上的责任让他们无法即刻归家,但那份对母亲的牵挂与哀痛,跨越千山万水,紧紧相连。外公解放前是中共地下党员,是红色根据地安陆县赵棚镇的中共地下党秘密交通员,经常穿梭于安陆县城与赵棚老街集市及杨兴街集市做买卖农产品蔬菜水果等为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及县城地下党提供情报,解放后曾担任过赵棚公社及杨兴公社的政府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县医院内,时间仿佛凝固。父亲焦急的等待,每一秒都是煎熬,直至泪水模糊了视线,母亲的生命之火似乎即将熄灭。就在那一刻,医生的身影终于出现,他们迅速而专业地投入抢救,但终究未能挽回那个温柔而坚强的灵魂。三十八岁的她,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留下了一片空白的未来和无尽的思念。那时的我,尚不满十载春秋,有长姐与大我三岁的哥及三个稚嫩的弟弟,最小的弟弟尚在襁褓之中,而长姐也不过豆蔻年华,还不满十七岁,只依稀记得母亲由于是在外面县医院去逝的,按老家风俗,上面有老人且年龄不到四十岁,只能在大门旁边搭了帐篷作为母亲的灵堂,我兄弟姐妹六人守在母亲的棺椁旁,我姐哭得伤心裂肺,我村里所有的男女老少及邻村的一些人都来看望悼念,都说我母亲这么年轻就丢下这六个这么小的孩子,特别是最小的弟尚在襁褓之中,还在到处找妈妈,都落泪说造孽啊,老天不公让我母亲这么早就去逝了。过后我们兄弟姐妹六人按老家风俗必须要为母亲守孝三年,这三年里印象很深的是每当我们吃饭前在饭桌上必须先为母亲盛一碗饭,用一双筷子架在饭与菜之间,桌旁放一张凳子,然后我或我哥叫妈吃早饭或午饭及晚饭,供上一会才拿下筷子我们才开始吃饭,这样一天三餐三年不间断,一直到三年满为母亲烧纸祭拜才完成不再每天每餐祭供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此后,姐姐十七岁的肩膀,却已悄然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她,如同母亲再世,用稚嫩的双肩,挑起了生产队的重担,也撑起了我们这个风雨飘摇的家。为了弟弟们的成长,她选择了牺牲自己的青春与爱情,直到我们羽翼渐丰,她才在姑表姐的牵线下,嫁给了那位曾在军营磨砺八载的丁家男儿。这份牺牲与奉献,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也让我们永远铭记于心,感激不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我的爷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爷爷是十里八乡公认的“白案圣手”,如同一位匠心独运的艺术家,以面粉和水为墨,以灶台为纸,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画卷,什么油条,散子,麻花,月饼,包子,馒头与油挂面及主持办理大型宴席主厨等都是他基本的拿手手艺。他很爱干净,常年青衫长褂,从腰间垂落至脚踝,不仅是他职业的标志,更是他对生活洁净与精致追求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前,爷爷在集镇上做过白案生意,开白案行及茶馆,听父亲讲,当时赚了很多钱,有一大箱子法币,可能几个亿,当时的法币不值钱,可惜没兑换成银元收藏,也没买一分土地,解放后,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爷爷就用这一大箱子法币烧茶,听说烧开了好几壶茶才烧完;土改时由于我家没有一分土地而被划分为贫农,当时政府叫我爷爷从政为政府工作,由于爷爷是白案生意人,与当时富人地主接触多,思想觉悟没那么高,就没有答应去从政,这也是家族后来的遗憾;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听爷爷讲当时是红卫兵的小姑妈主动带红卫兵来砸了家里所有清代官窑及民窑的瓷器,这也是家族后来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清代瓷器传承的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爷爷的手艺,如同他的人格一般,细腻而深邃。油条的蓬松诱人,散子的丝丝缕缕,麻花的香甜酥脆,月饼的香甜软糯,包子的皮薄馅足,油挂面的金黄细润……每一样都是他对食材深刻理解的结晶,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每当村中响起红白喜事的鞭炮声,或是节日的欢声笑语,爷爷的身影便忙碌于灶台之间,用一道道美味佳肴,一桌桌满桌的各种菜香串联起乡邻里间的温情与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事时他常年在外,当时公社及大队组织在外修建水利,大坝及安陆府河大桥等大型活动,就派他在食堂里做厨师给这些在外建设的人做饭菜。记得年少时,我曾随爷爷踏过蜿蜒的十多里的乡间小路,前往洑水粮站。那里,是爷爷施展厨艺的另一片天地,油挂面的香气仿佛能穿透时空,至今仍萦绕心间。每当我提着爷爷特制的油挂面头回家,那简单的一餐,却总能成为全家人舌尖上的盛宴,那份鲜美,是任何言语都难以尽述的幸福滋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悠悠,转眼间,爷爷迎来了他的六十大寿。按照老家的习俗,两位姑妈精心准备了一副棺材,里面装满了爷爷亲手制作的纸钱,每一枚都承载着他对来世的期许与对家人的挂念。我们老家湖北安陆每年传统的祭祖及祭逝去亲人的时节有五次,首先是大年三十年夜饭,然后正月初三早餐,正月十五午餐,清明节早餐,早上祭完后就带上香腊纸去祖先的墓地及逝去亲人的墓地扫墓即清明节扫墓,七月半午餐,这五个祭祀节日无论风雨变换,那份对祖先及逝去亲人的敬仰与怀念,总要家里在堂屋中那张八仙桌上点三柱香,摆上几盘菜,放八个酒杯斟满酒,放八双筷子,八仙桌四周放八张椅子或四条长凳,然后由爷爷或父亲,会轻声呼唤着祖先及逝去的亲人,请他们到家里来过这个节日,开始轮流或一两人跪着朝八仙桌烧土纸,纸钱及洋钱,叫祖先们及逝去的亲人收好这些钱在阴间使用,并祈愿他们保佑家族及后代子女平安健康,事业顺遂等,中间再上八碗米饭,桌边再上一至两盘水果,烧完纸钱后,全家人轮流给祖先及逝去的亲人叩拜四个头,最后由爷爷或父亲讲祖先们及逝去亲人的称呼,今天如三十夜年夜饭已经结束,请祖先们及逝去的亲人下次如初三早上再来吃早饭,整个祭祀活动就结束。而这近一棺材的纸钱一直延用到我结婚后的第二年,爷爷八十四岁(虚岁)时无疾而终寿终正寝才用完,并用这棺材装入骨灰盒在老家山上一并下葬。我印象中爷爷一直无任何疾病,从没吃药打针,十月份的一天,当时我在城里上班,听我父亲讲,爷爷一天晚饭后上床休息睡觉,第二天早上去叫他吃早餐,就发现他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上称为无疾而终寿终正寝且八十四岁是高寿积德之人,并且爷爷一生信奉神灵,信奉祖先,信奉举头三尺有神灵,人在做天在看,从不做有违良心的事,对祭祀敬祖非常看重,这一祭祀敬祖习惯就一直传承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时光无情,爷爷最终也化作了记忆中的一抹温暖。他的离世,让那份祭祖的传统更加沉甸甸地落在了我肩上。无论是在深圳的家中,还是在异国他乡的悉尼,我都坚持着这份仪式,让远在天边的亲人感受到来自后代的思念与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是六年前,儿子远赴澳洲悉尼大学求学时,快春节时我夫妻俩决定从深圳去悉尼与儿子一块过春节,在那里待了近一个月时间,为了便于买菜做饭就没有去住宾馆,而特意租了悉尼华人的一套别墅,短住了一个月,当时年三十及初三与十五祭祖节日,让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祭祖之情得以延续,我用同样方式叫着祖先与过逝的爷爷奶奶及父亲母亲到澳洲悉尼来吃年夜饭并给他们烧纸钱及洋钱,让他们到国外看看。由于当地华人多,这些祭祀品都很容易买到,这也是华人的传统祭祖风俗,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祖先及逝去亲人的怀念,也是永不忘根的一种仪式,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无论身在何方,那份对根的追寻与坚守,永远是我们华人心中最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美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美中国·新时代楷模人物资源库》(刊发清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秦健,男,1965 年 9 月生,又名秦洪德,湖北安陆人,中共党员,工程师,拥有本科学历。1991 年 7 月毕业于湖北函授大学电力工程专业,2014 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在职进修毕业。现任深圳市华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时担任深圳市仪器仪表与自动化行业协会理事及监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主要业绩:自 1985 年参加工作以来,秦健同志始终在工作岗位上尽心竭力、乐于奉献。在业务方面,他追求精益求精,勇于务实创新;在履行职责时,更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5 年,秦健在安陆市府城华荣商场电器部担任营业员和电器技术咨询员。1986 年,他在安陆市钢板网厂担任电工、电子技术员、高级电工及助理工程师等职务,主要从事强电及电气自动化方面的维修工作以及技术革新改造。1994 年,在安陆市劳动就业局就业培训中心担任初级电工教师和家电教师。1995 年,秦健南下广东深圳,在粤海电讯高频厂任电子工程师,负责设备、仪器、仪表的维护、维修及计量工作,并制作编写(1SO9000)相关程控文件且加以执行。1997 年,在飞利浦桑达消费通讯(深圳)有限公司担任电子工程师及仪器计量室主任,从事通讯高端仪器、仪表的维护、维修、计量以及(1SO9000)相关程控文件的编写与执行。2003 年,秦健创办深圳市华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一职至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6 年清明节,秦健回到故乡湖北省安陆市接官乡秦畈村扫墓。期间,他与族人长辈秦金平及秦和平等首次倡议并着手搜集编写安陆市接官乡秦畈村及周边的秦氏族人族谱。在秦畈村及周边秦氏族谱原有的二十四个字派基础上,新添了十六个字派,即:“正大光明、文治维新、洪开锦运、道德峥嵘、宗功克绍、永振家声,诗书立本、忠厚礼仁、子继华发、万世昌平”,共计四十个字派。他捐款数千元用于出版打印秦氏族谱,并赠送给秦氏族人每家一本,此举受到当地族人的高度赞誉。秦健还曾计划捐赠三十至五十万元在家乡新建秦氏祠堂,然而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新建祠堂,同时,他担任编写家乡秦氏族谱理事一职。2008 年,为家乡安陆市接官乡秦畈村修公路捐款两万多元,在当时的接官乡,他是在外创业人员中少有的为家乡捐款修路之人,也是秦畈村捐款修路最多者。2009 年,为支援家乡建设,响应家乡来深招商引资政策,秦健在安陆市经济开发区投资一千多万元购置了三十多亩土地,用于建设仪器仪表研发生产基地,并建成了一座约一万平方左右的全框架结构七层办公研发生产综合大楼。2010 年,为安陆市经济开发区红庙村修路捐款五千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9 年,秦健在安陆市钢板网厂工作期间,曾独立设计制造了一款设备——《HPT - 2 控制板专用 KT - A 型调试仪器》,为安陆市钢板网厂新投产的金属针布自动生产线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并荣获安陆市政府评定的安陆市科技进步成果奖。2003 年,在深圳工作的秦健独立发明了一款可取代传统万用表的产品——《存储万用表》,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为 02201896.4。2009 年,他独立发明了一项以手机为终端、普及于家用的安防产品——《无线视频安防报警器》,获国家专利,专利号为 200920129830.9,该产品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室、仓库、店铺、汽车等领域,还入选了《中国专利发明人大全》,并在 2009 年第 11 期《中国发明与专利》期刊上发表。2010 年,秦健独立发明一款《具有电表功能的万用表》,获国家专利,专利号为 ZL201020596897.8。2011 年,他与人合作发明一款《新型拼装式万用表》,获国家专利,专利号为 ZL201120092581.8。2011 年,秦健独立发明一款《家用感应式电表》,获国家专利,专利号为 ZL2011202927362。</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4 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 55 周年之际,秦健作为“中华脊梁——海内外杰出创业人才”的广东杰出代表,应邀前往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庆典活动,受到中央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0周年应邀出席庆典活动。他的个人业绩光荣入编《世界名人录》《中华名人大典》《共和国精英档案》《中国发明专利大全》《中华脊梁——海内外杰出人才大全》《中华姓氏通鉴》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址:广东深圳南山区南海大道百富大厦 B 座 1609。邮编:518024。电话:0755-26487648/13823124899。</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签字确认:</p><p class="ql-block">日期:</p><p class="ql-block">手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