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杂谈

豪放君

<p class="ql-block">  我居住在父母留下的老房,它承载着对已故父母的太多回忆,他们音容笑貌时常在我脑海里萦绕。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一辈子忘不了,也还不了。兄弟姐妹考虑我跟母亲生活 15 年,一致同意放弃老房继承权,感恩兄弟姐妹之情。提笔写老房勾起陈年往事的回忆,同时对现今生活状态发点感言。</p><p class="ql-block"> 老房已有40年以上的房龄,属砖混结构,由曾在老涪陵比较好的单位--港务局出资修建。改革开放初期城镇住房建设受经济萎靡制约,能分到房的员工多半是单位的骨干或退休的老功臣。我家子女都不在父母身边,老俩口分得一室一厅,已很不错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1969年盛夏,时逢酷暑高温42°C,涪陵老街一片最早的老式木板房失火,河边刮起大风,烧光了几十间。那时我才12岁,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火灾,太可怕了。所幸我家离失火的地方较远,一点没受到影响。也不知那时有无消防队 ,人们眼巴巴地看着那场熊熊燃烧的大火肆意横行,却无力救火。</p><p class="ql-block"> 随着城建规模逐步扩大,曾经的老街、大东门、秋月门及南门山街道组成老涪陵城镇交通网,已逐渐扩建到如今的一环到四环。原来老涪陵的影子逐渐在消失,如老街、北门口、麻柳嘴、龙王坨、荔枝园、宏声桥、长江饭店、煤炭坝、海陵厂、火材厂、大东门,秋月门、夏家沟、等地已名存实亡。我家也随之搬迁到黎明路口港务局住舍,现已成涪陵较早建的老房区了。</p><p class="ql-block"> 我每次从东北回家探亲,陪伴父母的时间比较短,因假期一般是 20 天(加路途时间),尽情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时光,看着他们容颜一点点老去,却没在身边尽孝道,感到内疚。每当离别时总是让人依依不舍,忍不住涌出心酸的眼泪。永远忘不了父亲靠在老房阳台一侧窗子边,目送我那副伤心的眼神,也不知道何年何月再相见。</p><p class="ql-block"> 我大学毕业被分到大老远的东北,离老家路途太遥远了,父母过来看我一般选择初夏,来过两次。那边冬季很冷,零下20°C 左右。父亲因患有支气管炎遗传病,根本不能在东北驻留很久,一到中秋他们就得返回涪陵。</p><p class="ql-block"> 直到2004年我办理内退手续,告别生活23年的东北,返回故里涪陵,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此时父亲因病已离开 我 6 年了,他 再没有机会享受到儿女们孝顺他老人家的福 了,这是我一生中很遗憾的一件事。而老房成为母子朝夕相处、相依为命、不离不去的家,直到 母亲以 93 岁高龄,幸福安详地走完她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去年6月至7月,我把老房装修了一下,尽管面积不大,住起来很温馨。目前有个女友在身边,如有缘,打算和她度过余生。这里理发、买菜、打麻将,餐饮、药店、医院、超市、农贸一条街、公交站、公园等距离我家不超过600米,出门极为方便。附近还有涪陵首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那无疑是老人好玩的去处。可以约朋友在哪里呆一天。有食堂,10 元消费,两荤三素,真很实惠。 </p><p class="ql-block">  涪陵老房舍已不多见了,住的多半是农村出来打工的人,原因是二手旧房售价比较低,适合经济条件差的人买。大多农村人都能吃苦,干城里苦活,大都从事:匠鞋、泥水匠、木工、电工、维修工、出租车司机、装修工、搬运工、外卖、餐饮、超市等服务行业,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才加速城镇化发展,给城镇居民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p><p class="ql-block">  守住老房才有家的概念,那里记载着父母生前的生活轨迹,是怀念他们的精神所在。有句老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轮到吾辈也老了,我哪也不去,当今养老院并不是我们晚年想呆的地方。女儿远在东北,我俩两不顾。我想好了,小病寻医,大病就不治,回家等上帝召唤。不知何年国家实现全民免费医疗,把关爱老人生活作为今后重要国策,为居家老人提供更多优质廉价的服务。验证那句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己老窝”,安分守己过着平民的生活,在老房走完自己的余生吧。</p> 通往老房的路 理发店 修鞋铺 <p class="ql-block">家大门</p> <p class="ql-block">客厅</p> 水果店 公交站 农贸一条街 菜市场 饭馆 <p class="ql-block">山顶公园</p> 药店 医院 麻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