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大凉山会理市的大山深处,有一座鲜为人知的镍矿。镍矿位于会理市南约40多公里,一条名为力马河的山沟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镍矿对外代号九O一信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进矿山,在社区新建小区外,有一段矿山历史墙,墙上展示了镍矿从新建到停产43年来的风雨历程。整整两代人为镍矿的发展流血、流汗,甚至付出了生命,其中也包括我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 镍矿始建于大跃进时期的1958年初,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部直属企业。历经43的风雨苍桑,于2000年停产。现在的矿山已经改为会理市力马河社区,过去的矿工也成为了社区居民。</p><p class="ql-block"> 1958年,镍矿筹建起管理机构,1959年投资达1200万元。</p> <p class="ql-block"> 1959年,九月中旬,小洋炉练出第一炉镍,尽管含镍量仅59.08%,含铜21.87%。这是新中国炼出的第一炉镍。同年十月二十八日,前苏联专家又亲自到矿指导工作。大跃进时期,凉山州各地都开展了炼镍、炼铁、炼钢的大跃进。当镍矿准备开始规模化炼镍之后,西昌地委通知下属各县,将各地土法炼出粗镍集中到镍矿进一步精炼。</p><p class="ql-block"> 当年镍矿炼出500多公斤镍,含镍量60%左右。</p> <p class="ql-block"> 镍是国防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用于国防,航空,航天的新材料,同时也用于制造金属币。</p> <p class="ql-block"> 1961年,镍矿全年产镍558.39砘,达到设计预期,并实现利润1700万元。</p><p class="ql-block"> 如果按照30%的利润计算,镍矿1961年的总产值达到了5667万元。即使按照50%的利润计算,当年的产值也高达3400万元。如果按照这个产值推算,当年的镍价达到60889元/吨。</p> <p class="ql-block"> 资料显示,1962年镍产量超过年计划的2.8%。</p> <p class="ql-block"> 到了1963年底,镍矿仅生产高冰镍427吨,实现利润301.6万元。比1961年减产130.59吨,减产23.3%。</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中期的大跃进,国家在前苏联的帮助下,新建许多工业项目,包括矿山、冶金、交通、能源,成昆铁路也始建于1958年7月,1970年7月建成通车。</p><p class="ql-block"> 镍矿当年安装的冶炼设备也算得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先进装备。</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镍矿民兵都配备了武器,他们肩负起武装保卫矿山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 为了加快镍矿建设,努力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镍矿每年都会评选出上百名先进矿工,并给予褒奖。</p><p class="ql-block"> 为了鼓励长年生活在山沟里的工人安心工作,扎根矿山。西昌地区还派出文工团到镍矿慰问演出。</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矿山办公、生活区全貌。</p> <p class="ql-block"> 1964年,国家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冶金部将会理镍矿划归四川省冶金管理局管理。新建了矿区职工新住宅。为在矿山安家,结婚生子职工分配住房。</p><p class="ql-block"> 根据当年普查,1964年,矿区人口达到6020人,包括家属子女。矿山正式职工达3500多名。</p> <p class="ql-block"> 这是镍矿建设初期修建的职工集体宿舍,60多年过去了,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新的小区建成之后,这些早期的职工宿大多无人居住,附近的村民趁机借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远离政治中的镍矿也受到影响。高冰镍的产量仍然达到了817吨,实现利润821万元。比1965年的331.49吨增长了2.46倍。</p> <p class="ql-block"> 1967年,受文革影响,全年生产高冰镍下降到721.87吨。1968年,1969年,两年年产高冰镍分别降为295.4吨、270吨。</p> <p class="ql-block"> 1970年,高冰镍产量恢复到年产861吨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 1971年,年产高冰镍1210.8吨,突破年产千吨高冰镍大关。并持续维持到1974年。</p> <p class="ql-block"> 1975年、1976年两年,年产量又降到千吨以下。</p> <p class="ql-block"> 在寂静的矿区,邂逅了这位矿二代。在攀谈中了解到,他姓李,祖藉自贡,1960年在矿山出生,与我都算得上是矿二代,不同的是,我不是出生于矿山。</p><p class="ql-block"> 这位李姓兄弟的父亲1957年从部队转业,是汽车兵。这些汽车兵在当时都是技术人员,由省上统一安排工作。转业之后到地方,由于许多地方运输企业没有汽车,无法提供驾驶岗位。而镍矿初建,正好运输队需要驾驶员,他被安排到镍矿。</p><p class="ql-block"> 1978年,18岁的小李被镍矿招收为第二代矿工。</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第一代矿工大多超过了四十岁,部分职工超过了五十岁。60年前后在矿区出生的小孩,进入了就业高锋,80年前后,第一代矿工的子女被安排在矿上工作,成为第二代矿工。</p> <p class="ql-block"> 到1979年,镍产量仍然保持在900多吨,无法提高。</p> <p class="ql-block"> 进入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企业进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时代,地处大山深处的镍矿,难以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1980年,镍矿年产量降到600吨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 1985年,年镍产量降低到327吨的低水平,镍矿第一次出现亏损。</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镍矿开始实现盈利。尽管镍矿资源枯竭,自产镍仅493吨,但购买原料精加工,年总产高冰镍达到1024吨。</p> <p class="ql-block"> 到了九十年代末,镍矿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到了破产边缘。</p> <p class="ql-block"> 2000年,世界进入了新世纪,而地处深山的矿山人,又面临新的生活挑战。一方面,与世隔绝的国有企业,从一出生,就开始承担企业办社会的责任,幼儿园,学校,医院,养老无不依靠企业承担,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作为国有企业,有国家财政作后盾,即使连年亏损,也不影响企业正常生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后,企业职工从之前的近4000人,减少到2000多人。中层以上干部从70多人减下到50人。同时鼓励职工留职停薪,学校,医院从企业剥离,为职工办理社保,退休之后进入社保养老,领取退休金。</p><p class="ql-block"> 这些改措施仍然不能让企业轻装上阵。因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留职停薪,下岗职工无法融入社会,无法外出寻找新的职业。</p> <p class="ql-block"> 之前以国有企业为家,以矿山为荣的两代矿山人,不得不面对破产的现实。</p> <p class="ql-block"> 2001年,镍矿进入破产程序。作为矿工的后代,从历史资料上,我看到了镍矿曾经的繁荣和辉煌。站在国家宏大述事的角度,无论用什么大词去讴歌、赞美镍矿为国家国防、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都不为过。历史会为镍矿画上浓墨重彩地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进入新世纪,镍矿的结局早已注定,改革开放之后,人民不会继续为计划经济的愚昧买单,而滞迟中国经济的腾飞。</p> <p class="ql-block"> 换一个角度看镍矿今天的命运,似乎从建成投产之时就已注定。</p><p class="ql-block"> 从镍矿历史墙上,可以清晰的发现,在建成投产的42年中,年产高冰镍超过1000吨的时期,仅有上世纪七十年代初,1971年——1974年一共四年。七十年代末年产量维持在900多吨。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年产高冰镍(镍矿自产)从600多吨降至300吨左右。</p><p class="ql-block"> 冶炼技术落后?设备落后?职工不再奋斗?似乎都不是!资源的枯竭?还是品位太低?决定了镍矿的最终命运。我不是冶金专家,只能猜测。</p> <p class="ql-block"> 与同为矿工后代小李兄弟的交流,我更能体会到矿山职工为矿山建设的艰辛付出,他们为矿山建设、发展流血,流汗,甚至付出了年轻的生命。感受到他们贡献了青春,献子孙,贡献了子孙,又奉献终身的情怀。 </p><p class="ql-block"> 2000年,40岁的小李,面临企业破产而失业的风险。兄弟姐妹四人均在镍矿工作,虽然父母已经退休,有了稳定的退休金。四个兄弟姐妹都面临失业的囧境。</p> <p class="ql-block"> 对于第二代矿山人来说,2000年镍矿破产清算,他们正好40岁左右年纪,对于长期生活在闭塞山沟里的人,外出创业谋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尽管国家给沒有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发放200多元/月的生活补贴。但是他们也不可能依靠这点生活补贴等待退休。</p><p class="ql-block"> 一部分人祖藉经济繁华地区的,选择回了故乡投亲靠友谋发展。一部分人去到千年古城西昌、会理县(市),或者新城市攀枝花开始重新创业。一部分人选择留守矿区,小李则是选择留在矿山生活的一位。</p> <p class="ql-block"> 时间到了2020年代,第二代矿山人,也到了退休年龄,陆续办理了退休,有了退休金,基本生活有了基本的保证。</p> <p class="ql-block"> 离开矿区,站在进入矿山的山口,回望力马河岸残破不堪的房宿,破旧老宅中,新建的小区住宅似乎又给矿山增添了一丝生气。</p><p class="ql-block"> 夕阳从矿山西边缓缓落下,明天的朝阳仍然又会照耀在力马河上。两代镍矿人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将慢慢地消失在历史的上河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