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行》(游记之九)

国防

<p class="ql-block"><b> 《新 疆 行》 </b></p><p class="ql-block"> (游记之九)</p><p class="ql-block"><b> 西域风情伊宁市</b></p><p class="ql-block"> 告别了慧远古城,我们来到了具有西域民族特色的伊宁市。</p><p class="ql-block"> 伊宁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边陲,处在伊犁河谷盆地中央,是一座美丽的边城重镇。 它像一颗五彩缤纷的宝石,镶嵌在祖国西部的伊犁河畔。 伊宁市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是伊犁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蒙古、锡伯、乌兹别克、俄罗斯等37个民族。多民族的融合,形成了这里独有的西域风情。</p><p class="ql-block"> 今天故地重游,寻访老城区,追寻曾经的老味道。三十年前我曾随北京市机械行业考察团到过这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沿着老城大街小巷慢慢走去,所到之处,街巷十分安静,居民区的住宅基本上都是平房,与高楼林立的伊宁新城区相比,显得有些陈旧。很多维族青年人都穿上了汉服,只有那些上了年纪的维族老人还穿着民族服装。在一条商业街上,马路两侧的商铺鳞次栉比,特色民族商品琳琅满目。城区主要街道上,维族、哈萨克等民族特色建筑十分耀眼,街边推车的小贩们叫卖着自己的商品。各种汽车、电动车、行人来回穿梭,彰显着一种特有的繁华。</p><p class="ql-block"> 到了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餐饮一条街,想品尝一下伊宁老城的特色美食,追寻曾经的老味道。在这条街上,各种特色美食琳琅满目,羊肉串、拉条子、手抓饭、缸子肉、烤包子、烤囊等等,实在是让人目不暇接。我们选了一家门脸较大的饭馆儿,还没进门老板便迎了出来,他操着生硬的普通话说:“欢迎欢迎,里边请”。我说:“你这儿做的最拿手的是什么呀?”老板说:“我们做的最拿手的是烤包子和炒面片,保证你吃了还想吃”。我说:“好,就给我们上烤包子和炒面片吧”。老板说:“你们稍等,马上就好”。</p><p class="ql-block"> 随后,老板又端来一壶茶给我们斟上,乘这个机会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你这个店开了几年了?”。他回答道:“已经十几年了”。我说:“生意还好吗?”他说:“马马虎虎吧,旅游旺季时好些,淡季就差些”。接着他问:“你们是从北京来的吗?”我说:“是啊”。他说:“北京好呀,我在北京甘家口呆了八年,专门卖烤包子”。我说:“是吗?你怎么不在北京做了?”他说:“家里人都在这里,需要我,我就回来了”。正在这时,伙计把烤包子和炒面片端上了桌。老板说:“你们慢慢吃”。我说:“好,祝你生意兴隆”。老板回道:“谢谢!”我拿起烤包子咬了一口,一股鲜香的羊肉味道立刻冒了出来,外焦里嫩,馅儿大皮薄,十分正宗。炒面片的味道也是十分可口 ,面片薄厚适中,配上柿子椒、西红柿、土豆、洋葱等蔬菜,营养搭配,让我又吃到了记忆中的老味道。</p><p class="ql-block"> 午餐后,我们巡访了伊宁市两个最大的寺:拜都拉清真寺和伊宁陕西清真大寺。拜都拉清真寺,是维吾尔族穆斯林宗教活动的最大场所。它是清政府直接拨款在伊宁修建的第一座穆斯林寺院。据说,一位来自土耳其的著名毛拉(伊斯兰教职称谓。中国的穆斯林称“毛拉”为阿訇)看到清真寺的雄伟和在北疆的地位,特意冠以“拜都拉”之名,“拜都拉”意为“天房”,是穆斯林朝拜的圣地,拜都拉清真寺建成后,声名远扬,前来取经的学者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伊宁陕西清真大寺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70年的历史。它是一座保存完好的中式古典风格的清真寺,其建筑造型与布局仿照陕西西安化觉清真寺修建,这在全国也不多见。他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共生的有力证明。</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两座清真寺,我们又专程去拜访了林则徐纪念馆。林则徐是中国人民非常熟悉的、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100多年前,当西方殖民主义者用鸦片和坚船利炮侵略中国时,他不顾投降派的阻挠和反对,毅然在广州主持了震惊世界的虎门销烟,扛起了中国人民抵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第一面大旗,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表现了抗击外来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正气。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林则徐反被构陷罪名,于1842年2月被含冤流放新疆伊犁。他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光照千古,鼓舞后人,他的名字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