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回响

明天

<p class="ql-block">  <b>善意的付出是不讲回报的,但善良的人会记住他。就像太阳献出阳光和温暖,她的善意被泥土记着,于是泥土回应出了绿草和鲜花;就像春雨付出湿润和生机,它的善意被田野和果树记着,于是大地回应出了瓜果飘香和秋天沉甸甸的硕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7世纪的欧洲,一只病变的老鼠把病毒传染给英国人,英国人再把鼠疫传染给整个欧洲,这就是史书中记载的“欧洲黑死病”和“世纪大瘟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严重的时候,伦敦每周因黑死病而死的人都在7000以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场欧洲黑死病造成欧洲死亡2500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奇怪的是,虽然瘟疫从伦敦开始扩散,但英国北部却安然无恙,没怎么被肆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与英国中部德比郡山谷中的亚姆村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是村民们把瘟疫挡在英国中北部的“大门”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亚姆村很小,居民们主要来自中世纪英格兰开采铅矿的矿工,由于铅矿的储量足够供应南北所需,英格兰政府就把连接南北的交通补给点设在了亚姆村,成为英国南北商人的必经之路,村民们也得以受惠过上优越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原本富足安宁的生活被不速之客打破。一名从伦敦出发的布料商人把瘟疫带到了亚姆村,与布料商人接触最多的裁缝一家四口,两天后发烧昏迷、皮肤溃烂死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医生及探望者的离开,村民们也出现了高烧症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从几百公里外的伦敦也传来黑死病的消息,为了躲避瘟疫,村民们决定往北撤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提出反对的是牧师威廉,他把村民们召集在教堂里商议:如果往北撤离,肯定会把瘟疫带到北方;如果留在村里,或许可以阻止瘟疫波及剩下的大半个英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简单的讨论,村民们做出了最痛苦的选择:留下来,阻止瘟疫通过亚姆村蔓延至北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走的话未必能活,谁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瘟疫;不走的话就会死,哪怕没感染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但我们愿意试试,因为善良需要传递下去,后人们要记住善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段话被刻在亚姆村中央空地的纪念碑上,这段历史也被写入1950版的英国教科书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过决议,宁死不走的村民们先把通往北方的道路封锁,留下几个身强力壮的男子在路边阻止行人,其余人将自己关在有水井的笼子或围墙里,确认感染者再将其移送到酒窖和地下室中,未感染或确认痊愈的人才能离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进入酒窖和地下室的所有人都没能活着出来,在那个缺乏抗生素和医疗水平的年代,感染瘟疫的存活率可以忽略不计。</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村民被确认染上黑死病,村子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墓碑,到最后几乎整个村子都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只有墓碑,是因为被感染的尸体只能集中深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活着的埋掉死去的,只为了把善良和希望传递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男人到女人到老人,从普通人到牧师到医生,只留下了墓碑上最后的留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矿工莱德写给女儿的是:“亲爱的孩子,你见证了父母与村民们的伟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医生写给回娘家的妻子:“原谅我不能给你更多的爱,因为他们需要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牧师威廉写的是:“希望你们把善良传递下去”</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语言不多,但总让人读起来泪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亚姆村民的无私与勇敢,很快就感动了方圆百里的居民。为了表达谢意,附近居民约定轮流送来食物与药品。留守村民怕瘟疫传染给这些赶来帮助的人,只同意把物资放在村口围墙上,也就是如今竖立路牌的地方,曾经两米高的围墙,早已倒塌只剩半米墙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村民们自愿隔离400天后,瘟疫才随着感染者的死去而消失,德比郡政府随后派人前来确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连续十天的报纸都以“贤者之乡”为头版,内容是“全村只剩下70个人活着,其中33个是16岁以下的孩子,剩下的都是这些孩子的母亲和监护人”;图片则是每一块都写着劝诫语句的墓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令人揪心的是,这33个孩子被单独分别留在教堂的各个角落,除了牧师每天送一次食物外,任何人都不能接近,也不允许孩子们相互有肢体接触。对亲人的思念和长期的精神压抑,让这些孩子或多或少都患上精神疾病,其中一部分在郁郁寡欢中死去或因为抑郁而自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年后,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偶然听到一名仆女谈起父母的事迹,被感动得当场落泪,随即要求全国周知,并特赦亚姆村后代世袭免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至此,亚姆村的事迹才广为人知,在后续无数诗人画家的艺术作品中,亚姆村民一直被当成是“贤者善人”的代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这些村民的后人也一直在贯彻祖先的劝诫,不仅拒绝了国王的补偿,连几百年后的德比郡政府,无数次送钱送地都不要。最近的一次就发生2019年初,他们拒绝的理由是:“我们可以种植农作物、饲养牛羊维生,而且也住惯了这里的石头房子,还有很多人比我们更需要这些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亚姆村,它诠释了“为别人着想的善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与伦敦、爱丁堡、曼彻斯特、利物浦这些英国城市相比,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亚姆村的知名度几近于无,不在英国旅行的必去名单上。但我认为它值得我们去看一眼,那些墓碑上斑驳的字眼。</p> <p class="ql-block">  很多外地人会追着亚姆村的村民们要买他们私人家的羊奶、蔬菜水果,为的就是表达一点心意,以及对善良的尊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为,不仅亚姆村,善良与爱也需要在其他地方存在并延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善良的付出都不会寂寂无声,它在许多人的心湖里涟漪一样永远荡漾着荡漾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经有一个人经常帮助别人,不求回报,别人要感谢他时,他经常说一句话:“你报答我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若干年后,他突遇洪水,身陷孤岛。一位好心人冒着危险逆流将他救上船。当他感谢来人时,听到的回答是:“你报答我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有一位农民,为了给妻子治病,从村东头到村西头,都没有成功,最后从一位好心的木匠那里借到了20元钱(当时是很大一笔钱)。妻子得救了。但生活还是拮据,若干年内仍无力偿还。再过若干年,还20块钱已没有意义,他临死前教育子女,钱不用还了,记住恩人,坚持做好事把它传递下去,作为报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善的涟漪还在推波助澜,以一直在路上的形态在世间存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善的回响,像超能的力量和规律一样存在,被无数次印证……如心灵感应般,云游四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