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博物馆记

Renee睿娞

<p class="ql-block">在手机喜马拉雅上听《掌柜说北京》,介绍了许多北京的博物馆,跟着掌柜走北京,第一家鲁迅博物馆。2024年1月16日,鲁迅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9:00-16:00(周一闭馆)</p> <p class="ql-block">沿着地图找到鲁迅博物馆,门口需二维码登记进入,老人家可以在门口的登记簿上写上姓名、电话号码、身份证🆔等就可进入,工作人员很和气,对登记有困难的老年人会主动帮助。</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由原北京鲁迅博物馆(1956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和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原在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于2002年4月28日正式开放)于2014年7月合并组建而成。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p><p class="ql-block">鲁迅(1988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二年(1923年)10月30日鲁迅先生买下位于宫门口三条21号的六间旧屋小宅院,议价800元。次年自己设计改建小宅院。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鲁迅原配夫人朱安通过地方法院办理了《赠与契约》,将此小院转赠给鲁迅之子周海婴。</p> <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朱安病逝后,中共地下组织通过北平高等法院查封了故居,将其暗地保护起来。1949年北平市人民政府安排人员看管故居,在许广平的指导下恢复故居陈设。</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居面积约400平方米,有北房三间(鲁迅住房、鲁迅母亲住房、鲁迅原配夫人朱安住房)</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居简介: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二十一号鲁迅故居,是鲁迅一九二四年春自己设计改建的,同年五月搬来居住,直到一九二六年八月,他离开北京,去到南方。一九二九年五月和一九三二年十一月,鲁迅两次从上海回北京看望母亲,也是住在这里的。</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居是一所北京普通的小四合院。从建筑到室内陈设,都是比较简朴的。在这里,鲁迅完成了许多战斗的作品,《华盖集》、《华盖集续集》、《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都是在这里写的。</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有鲁迅于1925年4月5日手植的两颗白丁香。</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居南房:会客室及藏书室</p> <p class="ql-block">东厢房:现为介绍鲁迅在北京的住房介绍。鲁迅在北京生活、工作将近十五年(1912年5月-1926年8月),曾经住过四个地方:宣武门外绍兴会馆、八道湾胡同十一号、西四砖塔胡同六十一号和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这些地方都在北京城的西半部分,大概来说,这和鲁迅一直任职的教育部也在北京西城有关系。</p> <p class="ql-block">绍兴会馆,鲁迅在京的前几年,居住最长的地方是宣武门菜市口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1912年5月-1919年11月。这期间,鲁迅过着单身生活,政事之余,潜心读书,研究学问,经常会友、逛琉璃厂。</p><p class="ql-block">八道湾胡同,鲁迅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在绍之屋为族人所迫,必须卖去,便拟挈眷居于北京,不复有越人安越之想”。卖掉绍兴祖宅后,1919年2月鲁迅在北京四处看房,1919年11月21日迁入八道湾胡同,与其二弟眷属俱移入。</p><p class="ql-block">砖塔胡同,1923年7月19日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1923年8月2日鲁迅搬出自己亲手购买的八道湾三进院住宅,在狭小破旧的砖塔胡同61号暂住9个月,后把母亲鲁瑞和原配朱安接来同住。</p><p class="ql-block">西三条21号,经过两个月左右的看房,1923年10月30日,鲁迅买定西三条胡同21号。这天鲁迅日记记载“午后杨仲和、李慎斋来,同至阜成门内三条胡同看屋。因买定第二十一号门牌旧屋六间,议价八百,当点装修并丈量讫,付定泉十元”。</p> <p class="ql-block">北方三间,中间为起居室。起居室北面一间是鲁迅的工作室兼卧室,俗称“老虎尾巴”,东屋为鲁迅母亲卧室,西屋为鲁迅原配卧室。</p> <p class="ql-block">东屋:鲁迅母亲卧室。</p> <p class="ql-block">起居室</p> <p class="ql-block">西屋: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房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病逝。</p> <p class="ql-block">西厢房原为厨房</p> <p class="ql-block">鲁迅的工作室兼卧室</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居后院</p> <p class="ql-block">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原址在北京大学红楼,2002年4月28日在此基础上建成并对外开放,2014年7月11日迁于鲁迅博物馆合并于此地。占地1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鲁迅生平陈列有大量的实物、图片和多媒体,全面展示鲁迅先生一生的生活、工作与业绩。</p> <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与许广平、儿子周海婴一起。</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层有“什么是路”、“铁屋中的呐喊”、“麻木的看客”、“这样的战士”四个主题。</p> <p class="ql-block">展览以鲁迅的一生足迹为脉络,分“在绍兴”、“在南京”、“在日本”、“在杭州、绍兴、南京”、“在北京”、“在厦门”、“在广州”、“在上海”八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展馆有上下两层</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盖纪念章服务,在鲁迅展览厅出口处。</p> <p class="ql-block">鲁迅博物馆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山多尔是中国和匈牙利两国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架起这座桥梁的正是鲁迅先生。从1907年到1935年,鲁迅对裴多菲进行了长达近三十年的阅读、介绍、翻译和传播。上世纪80年代,在诗人故乡就建有鲁迅先生的铜像。裴多菲的著名诗作“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激励了无数热血青年。</p> <p class="ql-block">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928年12月,史沫特莱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驻远东记者身份来到中国,此后结识鲁迅,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史沫特莱赠与鲁迅的德文版自传体小说《大地的女儿》,扉页上有史沫特莱用钢笔写的英文题字。</p> <p class="ql-block">日本医学世家藤野严九郎,是鲁迅先生在日本公费留学时的老师。鲁迅与藤野严九郎之间的师生关系情谊深厚,他对鲁迅一视同仁,关怀备至,不仅在生活上关心他,还在学术上帮助他。</p> <p class="ql-block">所有资料采自网络,如有误以网络官方资料为正确。</p> <p class="ql-block">鲁迅博物馆与白塔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