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之知白守黑

李颖宏-新疆

<p class="ql-block">  “知其白,守其黑”是《道德经》里三知三守之二。原文为:“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这里有三个难点需要注意:式、忒、无极。“式”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有好多,本意是指事物依据的规矩、标准。“忒”在《说文解字》里的解读为“疑也”,“差也”,本意为差错。这两个都好理解,难点在“无极”。</p> <p class="ql-block">  “无极”最通俗的解释是:无边际,无穷尽。而这种解释放在《道德经》里就显得有些单调和肤浅了。因为《道德经》里好多认知来自《易经》,比如无极和太极,黑和白,雌和雄,无和有,弱和强……其实质是阴和阳的关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生于阳,阳生于阴;阴阳互斥而又互生,这是典型的对立统一。而无极和太极理论又进一步阐述这种对立统一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是天道运行的第一法则。无极是收敛,太极是发散,因收敛而至无有,因无有自然会彰显发散而至万有也就是太极。</p> <p class="ql-block">  天道的第二、第三法则分别是质量守恒和否定之否定。第一法则是阳,一阳生二阴,第二、第三法则属第一法则所演化也就是属第一法则所生,亦即所谓一生二,亦或是一阳生两阴。按着道家的说法是:第一法则属天;第二法则属地;第三法则属人,这样三条法则构成了天、地、人三才。第一法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第二法则维持稳定:数足则生,数增则长,数减则衰。有增必有减,有生必有灭;第三法则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通过否定之前的否定提高认知或行为,从而加快增数,减少减数以促进或者阻碍质变的发生。</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道德经》里要推崇复归于无极呢?这就要从知白守黑说起了。</p> <p class="ql-block">  《道德经》 里白和黑有很多种释义,白天和黑夜、光明和黑暗、正确和错误……我们用最简单的白天和黑夜来演绎一下。白天万物生发,阳光下万物都在显现自我,属于发散;夜晚万物俱寂,在夜幕的笼罩下休养生息,属于收敛。试想一下,如果夜晚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白天还能生龙活虎吗?所以尊重作息时间,“日出而作,日落而辍”就是知白守黑,只有这样才可以少出差错,才可以保持每天朝气蓬勃的无极状态。而这只是一天,一年呢?一生呢?道家是讲转世轮回的。这就是道家的无极与太极。无极与太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边无际,不止不休。</p> <p class="ql-block">  《易经》里讲述了六十四个卦象,表示六十四种状态,这六十四种状态又囊括了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存发展及变化。易学者称每个人、每一时、每一事都能在这些卦象中找到相对应的状态。而其中六十三卦为既济卦,表示事情已经完结;六十四卦为未济卦,表示事情刚刚开始。这个排序在《易经》里的解释是:从结束到开始只需要一步,而从开始到结束却几乎需要全部。我们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处在六十四卦的卦象描述中,在蹉跎中期待,在期待中蹉跎。唯有既济与未既之间有一段法喜的时光:旧事,已经完结;新事,尚未来临。业已圆满、因果了结,这段时光就可以看作无极。</p> <p class="ql-block">  《易经》是通过卜筮,对标人或事所处的时、位,从而指引人或事趋吉避凶。而《道德经》是一本揭示天道、解密地道、从而指引人道(正确打开人生)的哲学典籍。而指引人道又主要是从摆正心态开始的,只有摆正心态才能时时让自己处在无喜无悲、无爱无恨的天人合一状态,也就是无极状态。而要达到这种状态就需要我们的心态不要出现差错:分不清自己的位置,找不准人生的对标从而使自己的心态处于混乱之中。而不出或少出差错的唯一办法就是知白守黑:知道收敛是发散的基础,从而谨守收敛。如存钱是花钱的基础、练功是表演的基础、学习是做事的基础……理解了这层意思就不难理解厚积薄发、博观约取的价值取向了。</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做人也好,做事也罢一定要有始有终。始于无极,行于太极,复归于无极。这样才是“式”,才是做人的规矩或标准。这也是另外一层意义上的知白守黑:知道人生有捷径,却宁愿去守拙。唯有守住了拙,才是守住了人生的本意。守住了由无极而太极的根本法则。</p> <p class="ql-block">本文图片均来自百度图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