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亲人们,早上好,今天是2024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十,星期一,雨水节。</p><p class="ql-block">西安天气 : 晴天多云,东北风三级,气温 : 5~2℃。严重雾霾,在家里回忆家乡变化追评,</p><p class="ql-block">我的故乡,是陕北黄色的土地、黄土高原山脉的一个小山村,地形上属黄土高坡丘陵,群山纵横,草木葱茏,山间杂有旱地、部分水田,清一色山山坡坡土地,故称山中梯田是靠过去农业学大寨修的梯地。陕北人过去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生我们者父母,养我们者土地”。陕北人一代又一代的农民,面朝黄土山沟背朝蓝天,几千年如一日,肩挑日月,像一头老黄牛,长年累月耕耘土地。</p><p class="ql-block">土地,在中国农民心中,一直是神圣、亲切、不可割舍的。土地,曾给予陕北农民安稳踏实之感,这往往代表着生存的必要条件,家人的衣食住行,都得靠着这片厚实黄土高原沉默的大地产出。土地是厚道的,人可以亏人,但土地绝不亏人。</p><p class="ql-block">但这次回到故乡,我发现,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农人,几千年来形成的血与水般无法割舍的牵连,正变得越来越淡薄。自从参军离开起,我离开故乡已逾几十年。源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的故乡生活体验,那时的土地,是很金贵值钱的,完全当得起“命根子”之称谓。</p><p class="ql-block">我们前湾这个曾经养育近5至600人的村庄,也曾经给国家交过10万多斤公粮,田地已全部荒芜,那些曾经因为耕作被农人踩得光秃闪亮的小路,已长满了数人高的杂木。至于山中,随便的杂木,都碗口粗了,人根本进不去。过去没有的野鸡也到处跑,兔子过去很少见现在成群结队跑,</p><p class="ql-block">村子没人住了,特别是过去认为好地方和窑洞都不住人了,上一代人受过好多苦修建的窑洞,都破旧的不像样了。田地没人种了,山上苹果树没有人管,大冬天苹果还在树上吊,山没人管了。以前农人们争得头破血流、视为祖业誓要代代继承的土地,突然之间,变得可有可无了?</p><p class="ql-block">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造成这片土地上维系了几千年的土地与农人的关系断裂?</p><p class="ql-block">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随着城镇化浪潮和经济现代化发展,修建新农村建设,把山上搬到集中居住,条件变化改变思想认识,故乡村子的土地贬值了。</p><p class="ql-block">当这种贬值在农人心中渐渐“趋零”,土地势必变得可有可无,也就不奇怪那些曾经喧嚣的大山,一年年拔节生长快要成为“原始森林”了。</p><p class="ql-block">只要你生在那里都会回想起原来故乡田野风景,应知故乡事。又逢春节,阔别故乡,欣然返乡。期间,或走亲串友,或寻觅旧地,或聚会畅聊,或并无目的开车漫游。近乡情怯,心情难免激动且忐忑。长居异乡,投入故乡怀抱,既有记忆中的亲切,亦有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陌生,少不得要站在异乡游子的视角,重新打量并审视故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