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是民族节日中必备的乐器。</p> <p class="ql-block">而芦笙更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p> <p class="ql-block">苗族芦笙的来历有多种传说,以下是其中两个较为著名的传说:</p><p class="ql-block">传说一。苗族始祖蚩尤的女儿意外死亡,蚩尤为了防止尸体被野兽破坏,使用六支箫管串在一起,制成了一种能吓跑野兽的乐器,这种乐器后来演变成芦笙。</p><p class="ql-block">传说二。蚩尤与炎帝和黄帝的战争后,为了团结苗族人,使用六支箫管串在一起,制成芦笙,这种乐器后来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这些传说反映了苗族人民对芦笙的重视和其在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芦笙不仅是苗族的传统乐器,也是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的称誉。</p> <p class="ql-block">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p> <p class="ql-block">苗家不可缺之物</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芦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不过根据各地区习俗的不同,芦笙的演奏也有所差异。</p> <p class="ql-block">这些不同风俗的芦笙技艺,汇聚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代代相传,永不衰退。</p> <p class="ql-block">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生活中的重要"媒介"。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家离不开它。</p> <p class="ql-block">芦笙制作技艺历来都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比较困难。能熟练制作芦笙的艺人已越来越少,高超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p> <p class="ql-block">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 发源于中原,后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其前身为汉族的竽。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p> <p class="ql-block">芦笙作为一种乐器,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规律和舞蹈形式。芦笙分为轻音芦笙和重音芦笙两种,其调式为“561235”和“612356”,重音芦笙的曲调深沉而洪亮,轻音芦笙则轻盈而高亢,其音乐曲调的使用是很严格的,大体分为《祭祀》、《抒情》和《叙事》等三大部分,《祭祀》部分主要用于丧葬祭祀,曲调共有三百六十首,《抒情》部分主要用于踩花山等吉庆场面,但文山苗族芦笙婚礼音乐因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失传;《叙事》部分主要叙说苗族历史、故事传说等。</p> <p class="ql-block">在芦笙堂吹芦笙,一般为每套6支同吹,芦笙音域宽阔,乐声悠远,笙歌宏亮,令人回味;吹芦笙自然要6人,踩(跳)芦笙的苗族姑娘数十、数百人不等,她们穿着以银角为代表的银饰盛装,随着芦笙曲调翩翩起舞,尽情欢跳,场面壮观动人,形成银色的海洋,被誉为“东方迪斯科”。</p> <p class="ql-block">芦笙,其前身为中原汉族的竽,后唐朝时传入少数民族地区。</p><p class="ql-block">唐朝时贵州的少数民族人民开始制作芦笙,并涌现了不少的优秀芦笙吹奏家。古代进京朝贡者,就曾带着芦笙到宫廷演奏过,得到朝廷官员的高度赞赏。</p> <p class="ql-block">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p><p class="ql-block">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贵州省雷山县的莫厌学和云南省大关县的王杰锋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