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间证明“伯宣孙旺”是错误的</p><p class="ql-block"> 江州义门陈史研究室 陈世奎</p><p class="ql-block">义门陈谱中广泛流传“伯宣孙旺”一说,其实是错误的,错误的源头在义门碑文。南宋时,周必达既“疑后来碑误”。几百年来既有外姓人更有义门陈人在寻找证据,多方求证,力求找到正确答案。在求证“伯宣孙旺”错误说法的过程中,出现了争议。争议的焦点是:一部分人认为“伯宣孙旺”是错误的,一部分人认为是正确的。在争议之中,提出我个人的见解,供族人参考。</p><p class="ql-block">首先肯定“伯宣孙旺”是假的,是错误的。因为从陈京805年去世,到890年陈伯宣逝世及陈崇制定义门家法,总共只有85年时间,这个85年时间,决定了“伯宣孙旺”是不可能出现的。</p><p class="ql-block">读过家谱的人都知道,世系是由父子延续构成的,所有的世系都是严密无缝衔接,陈伯宣世系也是如此。从陈兼→陈京→陈褒→陈灌→陈镛(即镶或瓖)再到陈镛孙陈崇,是由父子关系形成的严密的世系。在父子之间根本无法插入外来的几代人,这足以证明“伯宣孙旺”是假的是错误的。</p> <p class="ql-block">要考证世系,有必要先了解几个事实:</p><p class="ql-block">第一,从古至今,人生活的时代是无法更改的,既不能前推,也不能后移。</p><p class="ql-block">第二,任何一个官员都有工作地与工作单位。</p><p class="ql-block">第三,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或单位每年建有档案,任命书、考核奖惩等记录。</p><p class="ql-block">第四,国家档案应用广泛,国用,家也用。如家谱里个人官衔、旌表、荣誉都来自官府文书。</p><p class="ql-block">第五,朝廷官员向朝廷上书都要存档,编入历史。</p><p class="ql-block">第六,每个人都有亲戚朋友,官员也不例外,人与人常用书信交往,或诗词歌赋相互交流。</p><p class="ql-block">以上这些个人的工作与生活资料,朝朝代代都在保存,保存下来就是原始资料,汇集起来就成了历史资料。对官员而言,个人历史与国史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个人的历史资料,能证明自己生活在某个历史时期,在什么时候做官,升官,什么时候去世,也能看到他的儿子,或者孙子。由父子关系形成的一代一代紧密相连,无缝衔接,构成自己独立的世系,外人是插不进去的。</p> <p class="ql-block">下面就来辨析义门陈伯宣前五代人的历史资料,然后判断“伯宣孙旺”是真是假。</p><p class="ql-block">其一,陈伯宣前五代:</p><p class="ql-block">陈伯宣之父陈镛(即镶),陈镶之父陈灌,陈灌之父陈褒,陈褒之父陈京,陈京之父陈兼,这是义门人都认定的世系。</p><p class="ql-block">其二,在认定陈伯宣前五代人的基础上,讨论伯宣前五代人的历史并定位历史。</p><p class="ql-block">第一代,陈兼仕唐玄宗朝,定位:陈兼与陈旺主要生活在唐玄宗时期</p><p class="ql-block">1.《四库全书.宝刻丛编卷五.宋陈思》(1)中收录《唐陈太丘祖德碑》,“系孙兼撰序,伾撰铭,伾子膺书,天宝九载十一月立(金石录)”。</p><p class="ql-block">天宝九载(750)《唐陈太丘祖德碑》(2),碑上序言是陈兼撰写的。</p><p class="ql-block">另外,还收录了陈兼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撰写的《陈留郡文宣王庙堂碑(并序)》“唐天宝十有一载,岁次寿星,陈留改文宣王宫,郡守河南道采访处置使元公彦冲所以崇德树风、敬教劝学也。”天宝十一载即公元752年。</p><p class="ql-block">这两篇碑文收录在《四库全书?宝刻丛编》中,证实陈兼在750至752年生活在唐玄宗朝。</p><p class="ql-block">2.《陈家畈陈氏简史(2017年版)》:“陈兼,系陈叔宝之弟叔明五世孙,字不器,生于唐武周神功元年丁酉(697),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开元十六年初官江州,开元十九年带家族及族人建庄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为义门陈始祖。后仍外出为官,开元二十三年任封丘县丞,开元二十七年辞去封丘县丞,天宝九载为颍川长葛县陈寔陵园撰“陈太丘祖德碑”,天宝十一年十月,为陈留郡文宣王庙堂落成撰碑记,天宝十二年十月,应征入京,为右补阙,时年57岁。代宗宝应元年(762)病故,享年66岁。裴员外为其铭诔,致以哀悼。公娶骆氏生子四:当、苌、京、归。”</p><p class="ql-block">可以看出:这谱上的记载,与前两篇碑文时间一致,这谱具有真实性。</p><p class="ql-block">3.李肇根据翰林院的记录,编写了《翰林志》(3)。</p><p class="ql-block">《翰林志》记载了开元二十六年,陈兼与李白同在翰林院。“玄宗改为翰林待诏,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相继为之,改为翰林供奉。开元二十六年,刘光谦、张垍乃为学士,始别建学士院于翰林院之南。又有韩翃、阎伯玙、孟匡朝、陈兼、李白、蒋镇在旧翰林院,虽有其名,不职其事。至徳宗(780-804)已后,翰林始兼学士之名。”</p><p class="ql-block">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陈兼与李白等人在翰林院工作。</p><p class="ql-block">4.唐玄宗时期,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人(今河北省景县)。朝中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与陈兼算得上同龄人,写有一诗《宋中遇陈兼》。收录在《全唐诗》,网上可查,此文省录。</p><p class="ql-block">5.历史词典:“陈兼,唐泗州临淮人,郡望颍川,字不器。玄宗天宝中,官封丘县丞。后官至右补阙、翰林学士。”</p><p class="ql-block">6.梁肃《朝散大夫使持节常州诸军事守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公行状》:“二十馀以文章游梁宋间,通人颍川陈兼、长乐贾至、渤海高适,见公皆色授心服,约子孙之契。”网上可查阅全文。</p><p class="ql-block">高适与陈兼同朝为官,有诗歌记录;李肇与梁肃晚于陈兼,“历史记录”将陈兼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7.从《文苑英华》卷七一六李华《云母泉诗并序》知:至德元年(756)十月潼关失守,随后长安沦陷,玄宗出幸,陈兼、李华因扈从不及,被迫任伪职。乾元初(758),陈兼由右补阙贬为清江丞,李华被贬杭州司功。上元二年(761)秋,按《加恩处分流贬官员诏》加恩处分流贬官员,李华恩复左补阙,陈兼改任武陵县丞(时武陵为上县)。次年(762),陈兼歿于武陵县丞任上,赠秘书少监。</p><p class="ql-block">由以上可知:陈兼与高适、李华为官在唐玄宗时代,也是他们的生活时代。而在公元731年迁居德安县的陈旺,与陈兼同在唐玄宗时代生活,为同时代的人。</p><p class="ql-block">陈旺既然与陈兼同时代,怎能变成陈兼六世孙陈伯宣之孙呢?</p> <p class="ql-block">第二代,陈京仕唐德宗朝,定位:陈京为官在唐德宗时代</p><p class="ql-block">陈京为陈兼第三子,经查阅,陈京的史料较多,不全录。</p><p class="ql-block">1.陈京弟兄与父亲陈兼的关系、官职记录在《元和姓纂》(4)。《元和姓纂》在元和七年(812年)成书,即陈京去世七年之时。</p><p class="ql-block">2.全唐文卷第15收录有陈京的诗歌《郊庙歌辞.享文敬太子庙乐章.登歌》(5),“歌以德发,声以乐贵。乐善名存,追仙礼异。鸾旌拱修,凤鸣合吹。神听皇慈,仲月皆至。”</p><p class="ql-block">陈京的名字与全唐文共存,这就是历史,无法否认的历史。</p><p class="ql-block">3.陈京上疏三篇:《请为献祖懿祖立别庙疏 建中二年九月(公元781年)》,《祧献懿二祖议贞元八年正月二十三日(公元792年)》(6),《请定祭庙位奏 贞元十九年三月(公元803年)》,时间781年、792年、803年。(网上可查阅)这都是给唐德宗写的,自然要载入唐史,这是陈京在唐史中留下的足迹,是历史。</p><p class="ql-block">4.陈京于贞元十一年秋闰八月十七日辛巳(795)撰《大唐同州澄城县令郑公德政碑并序》(7),(原文略,网上可查阅)这是陈京留在民间的碑文,实实在在,一定会存于郑氏族谱之中。</p><p class="ql-block">5.《论语集注大全卷一》(8):“学而第一 陈京事唐徳宗帝,讨李希烈,财用屈,京为给事中,与戸部侍郎赵賛请税民屋间架,籍贾人资力以率贷之,后以事罢为秘书少监,卒。”(《论语集注大全卷一》)这里对陈京降职说得清清楚楚。</p><p class="ql-block">6.《井观琐言卷之二.闽南郑瑗撰》(9):“唐贞元元年(785),卢杞遇赦,量移长史陈京赵需等争之,德宗大怒,左右辟易,京顾曰:‘赵需等勿退。’史以京顾为人姓名,胡讥?其不识文理是矣。予按柳子厚撰《秘书少监陈京行状》(10)云:‘上将复前为相者,公率其党争之,上变于色,在列者感恟而退,公大呼曰:赵需等勿退!遂进而尽其辞焉’。”(网上可查阅全文)陈京因进谏惹怒德宗皇帝,这是国事,因而载入历史。时在785年。</p><p class="ql-block">7.韩愈《与陈给事书》(11),白居易《与陈给事书》。原文略,(网上可查阅全文)。</p><p class="ql-block">8.柳宗元《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五代祖某陈宜都王。曾祖某,皇会稽郡司马。祖某,皇晋陵郡司功参军。父某,黄右补阙、翰林学士、赠秘书少监。公姓陈氏,自颍川来,讳京。(大历元年)举进士,为太子正字、成阳尉、太常博士、秘书少监。自考功以来,凡四命为集贤学士。德宗登遐,公病痼,舆曳就位,备哀敬之节,由是滋甚,遂以所居官致仕。贞元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终于安邑里,妻党之室无子。”</p><p class="ql-block">陈京的碑文,“贞元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即公元805年4月,陈京的去世时间准确刻在碑上,记载于义门陈谱中。</p><p class="ql-block">9.柳宗元作的《先君石表阴先友记》(12)说“陈京,泗上人。始为谏官,数谏诤。有内行,文多诂训。为给事中。上方以为相,会惑疾,自刃废痼,卒。”(网上可查阅全文)。</p><p class="ql-block">陈京的籍贯,初始官职,个人能力,受疾病折磨,自残病亡,都交代清楚了。</p><p class="ql-block">由上述记载可知:陈兼与陈京为父子关系。陈京仕唐德宗朝,殁于805年4月,与德宗同年去世。可以肯定:陈京晚于陈旺出生,陈京的后代更晚于陈旺出生,由此可知“伯宣孙旺”为假。</p> <p class="ql-block">第三代,陈京嗣子陈褒,定位:生活在公元800年前后</p><p class="ql-block">1.《江州陈氏义门碑》(13):“按陈氏宗谱,自汉太邱长实之后,及宜都叔明四世孙兼,举唐高宗上元进士,为右补阙,赠秘书少监。生京,开耀时进士及第,官至给事中,集贤院学士,无子,以从子褒为嗣,盐官令。生灌,官高安县丞,生瓖,避难于泉州,生伯宣。”褒为陈京嗣子,官至盐官令</p><p class="ql-block">2.《江西通志.陈氏书堂记.徐锴》(14):“浔阳庐山之阳有陈氏之书楼,其先盖陈宜都王叔明之后,曰兼,为秘书少监,生京,给事中,以从子褒为嗣,至盐官令。生瓘,至髙安县丞。其孙避难于泉州之仙游,生伯宣,注史记今行于世。”陈褒,官至盐官令</p><p class="ql-block">3.《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五孝义》(15):“陈兢,江州德安人,陈宜都王叔明之后。叔明五世孙兼,唐右补阙。兼生京,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无子,以从子褒为嗣,褒至盐官令。褒生灌,高安丞。灌孙伯宣(此应为灌子镶,伯宣未至泉州避难),避难泉州,与马总善。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后游庐山,因居德安,尝以著作佐郎召,不起,大顺初卒。伯宣子崇为江州长史,益置田园,为家法戒子孙,择群从掌其事,建书堂教诲之。僖宗时尝诏旌其门,南唐又为立义门,免其徭役。崇子衮,江州司户。衮子昉,试奉礼郎。</p><p class="ql-block">京以从子褒为嗣,褒至盐官令。无须质疑,陈褒比父亲陈京晚出生,陈褒比义门陈开基祖陈旺肯定后出生,这就证实“伯宣孙旺”为假。”。。</p> <p class="ql-block">第四代,陈褒之子陈灌,定位:唐贞元间(785-805)以孝廉举为高安县丞。</p><p class="ql-block">《江州陈氏义门碑》《江西通志.陈氏书堂记.徐锴》《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五孝义》(13)都记载为“褒生灌”,褒之子灌。义门陈族谱同样都记载为褒之子灌。</p> <p class="ql-block">第五代,陈灌之子陈镶,定位:生活在公元800年前后</p><p class="ql-block">《江州陈氏义门碑》:“生灌,官高安县丞,生瓖,避难于泉州生伯宣。”《江西通志?陈氏书堂记?徐锴》:“其孙避难于泉州之仙游生伯宣。”避难于泉州应为灌之子镶,伯宣在泉州出生,不能叫做“避难泉州”。《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五孝义》:“灌孙伯宣”,不书其子。义门谱都记载为“镶或瓖”,修水龙峰谱载为“镛”,灌之长子。</p><p class="ql-block">陈京之孙陈灌,陈灌之子陈镶,陈灌与陈镶都比陈旺后出生,这是不用质疑的。</p> <p class="ql-block">第六代,陈镶之子陈伯宣,定位:生活在公元820-890年之间。</p><p class="ql-block">1.《江州陈氏义门碑》《江西通志.陈氏书堂记.徐锴》《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五孝义》统一为:伯宣从福建泉州仙游移居庐山,这无异议。</p><p class="ql-block">2.《江西通志卷九十二?人物【二十七】九江府》唐:“陈伯宣,陈宜都王之后,避难泉州,与马总善,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后游庐山,居徳安,以著作佐郎召不起,大顺初卒(890),子崇为江州长史,益置田园为家法(890年制家法),僖宗时尝旌其门,南唐又为立义门,免其徭役。”</p><p class="ql-block">3.有宗谱记载:约在唐会昌年间(841-846),陈兼的六世孙陈伯宣与父由闽到庐山隐居,初居庐山圣治峰,再迁庐山太平宫,后迁庐山脚下德化县甘泉乡甘水垅(今九江县狮子乡牌楼村有义门山、义门铺,因明朝于此建“义门遗址”牌坊,故称牌楼村)。乾符二年黄巢起义,乾符四年(877年)六月柳彦璋袭陷江州,大肆剽掠,为避兵乱,伯宣公再次举家迁往德安,同陈旺六世孙陈伉之家合族同处。时陈伉为自然家长,几年后,伯宣子陈崇接任陈伉为义门第三任家长,故族谱云:“青,显祖也;伉,二世长;崇,三世长”。</p><p class="ql-block">宜都王陈叔明五世孙陈兼,十世孙陈伯宣,十一世孙陈崇,因此“伯宣孙旺”为假,在这里已经很清楚了。陈兼与陈旺属于同时代的人,陈兼的后代统统晚于陈旺出生,自然小于陈旺。</p> <p class="ql-block">现在说清了伯宣公之前几代人,父子关系不能交换,儿子不能在父亲之前出生,没有人反对吧?</p><p class="ql-block">为何要强调父子关系不能交换,父亲不能改成儿子,儿子更不能更换成父亲?因为当下有人正在写祖孙颠倒、父子关系倒置的事情,例如有人把伯宣公出生年代提前到公元600年前,也有人提前到公元700多年,即陈兼公未出生或出生才4岁,伯宣就出生了。陈京之后还有陈褒、陈灌、陈镶三代人,陈伯宣怎么能超越他自己前五代人而出生呢?</p> <p class="ql-block">四、时间证明“伯宣孙旺”是错误的。结论:陈旺与陈伯宣各自为族。</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义门陈有充分的理由自觉更正“伯宣孙旺”之错误,当代义门陈修谱之人,应该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不再编制和传播错误的谱,不要再误导义门陈氏子孙后代。</p><p class="ql-block">决不能把陈伯宣生活的时代提前到陈兼之前,也不能提前到陈京之前,义门陈必须遵循伦理,不能乱伦,乱伦则不义。</p><p class="ql-block">更正之后,义门陈人出生才属正常,才属正常的人类,才符合人类的生育规律。</p><p class="ql-block">依据《义门碑》,从叔明到到伯宣到陈崇是完整的世系,两句错误“伯宣与马总友善”“伯宣孙旺”,造成义门陈世系极大的混乱与错误。《义门记》记载旺公世系,无论旺公的上源是谁,这里的旺公几代人是一支独立的族人,只是与伯宣一家合族同处而已,旺公支系是独立的世系。义门陈是由两支独立的族人合族同居而形成的。陈旺与陈伯宣各自为族,世系不同。</p><p class="ql-block">陈伯宣世系:</p><p class="ql-block">陈兼(仕唐玄宗朝)生四子当、苌、京、归。三子陈京(仕唐德宗朝),以从子褒为嗣,褒生灌,灌生镶,镶生伯宣,伯宣子陈崇、陈勋、陈玫。</p><p class="ql-block">陈旺世系:</p><p class="ql-block">旺生机,机生感,感生蓝,蓝生青,青生六子:伉、侍、仲、俛、伟、伸,这就是旺公一族人应有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果石庄思洪公三十三世孙 </p><p class="ql-block"> 安康汉阴陈世奎 谨记</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3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