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的腊八节刚过,浏阳就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随着大雪的降落,给浏阳这座山城带来了浓浓的年味。在大雪还未完全消融时,浏阳经开区就在市政府的东广场上办起了年货节,商家抓住过年的商机,将年货摆到了我们的家门口。</p><p class="ql-block"> 琳琅满目的商品,看得人眼花缭乱。人们肩背手提,大包小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浓浓的年味便在这祥和的氛围中弥漫开来。</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过年的年味也逐步发生了变化。但孩提时代那些温情的年味感觉,总令我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小时候住在母亲任教的乡村学校里,父亲在集镇上的县属中学工作,多才多艺的父亲一年到头忙得不可开交。我们兄弟仨跟着母亲,一般都在乡下过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俗话说:“小孩盼过年,大人望插田。”在</span>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年到头,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的。孩子们最期盼的是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有好吃的、好玩的。在孩子们的眼里,过年天天都是好日子,天天都过得自由自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下半年的学期快要结束了,厚厚的语文课本只剩下最后几页了,上完了全部课文,就要放寒假准备过年了。</span>当我从课文里读到:“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我就似乎嗅到了一股年味,好像听到了新年的脚步声,感到新年正快步朝我们走来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盼到学期结束了,我们放了大学(浏阳乡下称学校放寒暑假,为放大学。),不久,就进入了腊月。这时候,学校附近生产队里的农户人家,就会请裁缝师傅到自家来做新衣服。那时候,市面上很少有成衣出售,而要扯布、买棉花做衣服,又需要凭票证,因此,一般情况下,平常人家是不会添置新衣服的。只有到过年了,才会做身新衣服来过新年。</p><p class="ql-block"> 做衣服的裁缝师傅姓郑,他驼着背,身高只有一米三、四左右,走起路来很吃力。别看他驼着背,人却很诚实勤快,做事又细致。他一不抽烟,二不喝酒,每天做事来得早,回去得晚。大家都很同情他,愿意照顾他的活儿。整个腊月请他做衣服的人络绎不绝,每户人家在他干完活后,当即结算清楚工钱,从不拖欠他一分一厘工钱。</p><p class="ql-block"> 新年快到了,母亲也入乡随俗,预约了郑裁缝来我们家做新衣服。先天<span style="font-size: 18px;">傍晚,郑师傅的弟弟就将他做衣的缝纫机、熨斗等行头担子送了过来。第二天一大早,郑师傅就来到我们家,我们帮着</span>架起长条櫈子,放上门板,铺上块布。工作台搭成后,郑师傅忙着为我们量尺寸,画样码。几天后,我们喜气洋洋地穿上了崭新漂亮的新衣服。只觉得整个人儿,都置身于浓浓的年味之中。</p> <p class="ql-block"> 趁着腊月里难得的晴天,家家户户都忙着洗过年蚊帐、被子、毯子等大件物品。洗好的蚊帐用两帐竹竿穿着,一根竹竿两头固定在有当阳的高处,另一根竹竿两头用小绳索系在长杆上撑开,这样容易晒干。我们兄弟跑龙套,帮着洗晒衣物和运送。这时,架着的竹竿上,扯起的绳索上,拉开的铁丝上都晒满了衣物,好像万国旗一样在微风中飘扬。年味就从这飘扬的衣物中,向外流淌出来。</p><p class="ql-block"> 用腌制晒好的萝卜皮待客,是浏阳西乡过年的特色习俗。萝卜(南方读音nuo fu,声调为阳平。),谐音“挪富”。寓意到了新年,丢掉贫穷,挪个大富。晴天里,正是晒萝卜皮的好时机。铺满稻草的田梗上,展开的晒垫子里,还有蔑织的楠盆里,密密麻麻摆满了白萝卜块,这成了乡村里一道奇特的风景线。晒成的萝卜干成品,外表显金黄色。拌上了甘草粉和碾碎的红辣椒,香气四溢,甜辣爽口。这是家乡的味道,这是母亲的味道,这也是最接地气的年味。</p><p class="ql-block"> 腊月里最忙碌的是母亲,她要去离学校四、五里的集镇上赶年集,购买过年物资。那时没有冰箱贮存鱼肉,母亲就把收拾好的鱼和肉,盛在一个大陶缸里。然后,抹上适量的食盐,防止鱼肉变坏。忙完这些后,她还要去队里买些白萝卜和胡萝卜,用黄泥土覆盖,保着水分和新鲜,留着过年和正月拌肉炒着吃。年味,正从母亲的这些忙忙碌碌中汇聚起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四,是南方的小年。这时的年味更浓了,大家忙着扫尘埃,搞卫生。外婆说:“过年除尘蛮重要,扫去晦气,来年好运来。”母亲头上包着个头巾,忙着打扫卫生。要将顶棚和墙壁上的尘土、蜘蛛网打扫干净,墙角旮旯更要仔细清扫。特别是打扫厨房顶上的烟尘,灶台上的卫生,是不能有半点马虎的。据说,这一天,灶王爷不在家,上天庭觐见玉皇大帝去了。趁灶王爷不在家,将厨房的灰尘打扫干净,取得灶王爷高兴,来年清清气气,人丁烟火都会更加旺盛。</p><p class="ql-block"> 快过年了,大家忙着去理发,精神焕发迎新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母亲则给我们一些零用钱,让我们去小集镇上的理发店里,理好头发过新年。这</span>些天,农村的理发师起早摸黑,忙着走村串户。他要挨家挨户在年前为人们理好过年的头发,还要收好这一年的理发费。<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一次理发,是要等到“二月二龙抬头”。寓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span></p> <p class="ql-block"> 杀年猪,过大年,在农村可是一个重头戏。早几天前,队里的小伙伴就将杀猪的消息告诉了我,邀我一定要去看热闹。</p><p class="ql-block"> 一大早,中心屋场里,站满了围观的大人小孩。随着猪的嚎叫声,只见几个壮年人,抓的抓猪耳朵,提的提猪尾巴,使劲将猪拽上了板凳。杀猪的老把式,一刀下去,猪长长的嘶鸣划破了寂静的乡村,年味在这嘶鸣声中酝酿得更加浓烈。接着就是进行打挺棍、吹气、去毛、开膛破肚等一系列程序,然后,把分边后的猪肉摆在架起的门板上,慢慢分解。屠夫将称好的肉用一束稻草系着,整齐地摆在门板上。队里的会计不停地呼唤着户主的名字,叫其来称取猪肉。不一会,人们三三、两两拎着带有温度的猪肉,晃晃悠悠,说说笑笑地回家去。原汁原味的乡村年味,就在这欢声笑语中荡漾着。</p> <p class="ql-block"> 腊月里乡下人家开始炒年货,浓浓的年味和炊烟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升起,在村子上空荡漾着。</p><p class="ql-block"> 母亲任教的学校与保姆娭毑家,只有一窗之隔。当年,这木窗坏了一根栏杆,留有一空隙。那时,<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还在襁褓之中</span>,这空隙就成了接送我的通道。隔着窗户,保姆娭毑扯开嗓子叫我,说她家炒年货了,要我帮着去添柴烧火。我心里很高兴,知道是要我去当吃货了,我一路小跑来到了保姆娭毑家。</p><p class="ql-block"> 乡下炒的年货主要是红薯片和豆子,还有少量的花生和玉兰片。铁锅烧热后,保姆娭毑从瓦罐里倒出砂粒,不停地用锅铲翻动。沙子是从河滩上弄来的,洗净晒干,再用油爆炒后才能使用。用这些沙子炒薯片、豆子、花生能使它们均匀受热,不至于还没有炒熟就被烧坏。一般人家都是用这种方法炒年货,只有极个别人家的年货,才使用茶籽油。用茶籽油煎炸而成的薯片、玉兰片等,香味扑鼻,又脆又香,特别高档。在保姆娭毑家,我大饱了口福之后。临走时,还带走一大包炒年货。</p> <p class="ql-block"> “二十八,贴花花。”到了腊月二十八,就开始贴春联了。春联起源于桃符,古代将桃木做成长方形的桃木板,挂在院门两旁。据《后汉书》记载:“古有神荼、郁垒二神,掌管捉鬼。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挂桃木镇宅辟邪,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期待和祝愿。</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凳子上放一块小黑板,将剪裁好的红纸铺在上面写春联。大弟领着三弟去给队里的社员家里送春联,我搬条凳子和母亲去贴春联,外婆负责熬粘贴春联的米汤。母亲告诉我贴春联有顺序,除注意仄起平落的规律外,还要考虑<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果关系、时间先后、空间范围等因素。上、下联</span>张贴在左或右的位置,须根据横批的书写方向来确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过年放鞭炮,是中国人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宋代王安石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作为“中国花炮之乡”的浏阳,进入腊月后,到处都不时响起了鞭炮声。伴随着那惊天动地的爆竹声和漫天飞舞的烟花,欢乐传遍了乡村田野。年味,在这鞭炮声里愈发醇厚起来。</p><p class="ql-block"> 习俗中燃放鞭炮是表达喜庆、兆示吉祥,也是迎接宾客的最高礼节,更是驱邪辟祟的有效方法。有关爆竹的起源和它驱鬼辟邪作用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东方朔的《神异经》里:“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以竹著火挂熚,而山魈惊惮。”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宗懔,在专门记述荆楚地区的农事、治病、祭祀、婚嫁等民俗习惯的一书《荆楚岁时》中,有着更为翔实的记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不过,那时的“爆竹”,是燃烧竹子发出响声。后来,祖先们发明了火药,“爆竹”就慢慢演变成了今天的烟花炮竹。</p> <p class="ql-block"> 月尽除夕,空气里的年味浓得化不开了。外婆和母亲为操办团年饭,忙得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圆形的桌子上,摆满了佳肴美味,热气腾腾,整个屋子里充满了肉香味。当那大红鞭炮放起来时,我们一家六口人围着桌子团团而坐,其乐融融。父亲和母亲,端起满满的一杯酒恭恭敬敬向外婆祝酒。外婆、父、母亲分别给我们兄弟仨发压岁钱,我们拿着这哗哗作响的红票子,心里美滋滋的。这个时候,火红的中国年啊,才算真真正正的来了。此时,不管你用舌尖去品尝,还是用心灵去感受,一切都是甜甜的,美美的……</p> <p class="ql-block"> 过年的习俗起源于几千年前的农耕文明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过年的年味,是一种心境和感觉,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过年时的种种习俗,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蕴含着浓浓的亲情和友情。</p><p class="ql-block"> 过年的味道,随我们的心而改变,心有味,一切皆有味。孩子的心是纯真的,孩子心中过年都是无限美好。孩提时代的年味,会深深地刻印在每一个人的记忆之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2024年2月17日于浏阳</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致谢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感 谢 您 的 到 访 和 阅 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