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接太祖

王能光

2024年正月初七(阳历2月16)我回老家接太祖。在家族群中,看到8点整,我们从竹堤坪迎接,第一站栗子墩,第二站地坪。我赶到的是第三站岚坪。 慎公祠。在这里吃中饭,准备了30桌。 第四站,侯塅。因为祠堂前有房子遮着,看不到祠堂名。 第五站去下东坑。我没去,因为要赶回家做准备。<div>  这是各家各户在路口备下的供品。</div> 这是第六站的寿公祠。也是今天的终点站。<div>  寿公祠建于清代。当年破四旧,贤质公以本湾没学校为名保了下来。校名是东坑小学(完小)。鼎盛时期有六个年级90多人。</div> 这是戏台。后台当年是高年级教室(四五年级)。 这是中重,右边当年用木板夹起来,是中年级(二三年级)教室。 上重中间现在供奉祖宗灵位的地方是一年级教室。<div>  右边那间房前一半是办公室,后半夹起来做老师宿舍。</div> 上重左边那间房是厨房,左右两边的厢房是老师的单身公寓。 鞭炮响起来,腰鼓打起来了! 两个小伙子,鸣锣开道 紧接着的是彩旗队。 <p class="ql-block">  中间是由四个小伙子抬的太祖塑像。</p> 第一位是瓘文公,晋45世祖,唐凌烟阁学士,工部尚书。 第二位是君朋公,晋50世祖,赠紫金光禄大夫。 第三位是王韶公,晋56世祖,北宋名将,授枢密院副使充观文殿学士,进位太子太师,封江国公。 第四位仁宏公,茅田王氏始迁祖。 <p class="ql-block"> 后面是浩浩荡荡的车队。</p> 四位太祖到祠堂上重神龛前就坐。 休息二十分钟后,主持人喝彩。上东坑两个生产组,当年六十多户人,到如今出了一个清华,六个武大华科,一本三十多人。商人过亿,官有正处。 部分人员合影。 接太祖,修家谱,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参与其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浓郁的传统风情。<div>  希望寄托在后辈的身上!<br><div>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