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一天,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对童年的回忆,朦胧中,带着幼稚、幻想,伴随着天真和单纯。

我爱蓝天

<p class="ql-block">平凡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回首往事空留泪!</p><p class="ql-block"> 1,忆苦思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天刚微晓。</p><p class="ql-block"> 人们仍然在睡梦中,还未能舒缓昨日劳动所带出的疲惫,然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又将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此刻,在最上高巷,队长老婆家门口,玉森婆养的一笼子鸡里,公鸡打鸣,伸着脖子发情地呼叫着,而山边“发叔公”放在屋檐下的鸡笼里,公鸡也引颈呼应,“番客公”家聋婆养的两笼鸡更是炸了窝地长呼短叫,老围、下围的啼叫声此起彼伏,宣告着自己的特权。</p><p class="ql-block"> 村前村后,狗叫声也远远传来,不知道谁家的水桶打翻,传出哐啷声,惊动看门的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时间来到了六点。</p><p class="ql-block"> 陆续而来,有了一盏一盏的灯光亮起,吱呀呀的木门开门声,一批老人家一手提着长耳的竹粪箕,一手拿着小锄头式的铁钯,走在村道及操场上,捡拾着牛粪、狗屎等,她们不是清道夫,这是积肥工作,可赚取生产队的工分;</p><p class="ql-block"> 时隔不久,瓦房烟窗上,袅袅炊烟刚起,就被浓重的雾气压着,向四周弥漫,稍后整个村子巷子便一片濛胧,仙境般地不太真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家庭里,年长的父母都逼不得已,伸着懒腰起床了,他们或轻或重地唉呀一声,呼出长长的一口气,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要不是老人家自古以来的“古训”,不可以有“唉声叹气”的坏习惯,人们百分之百都会以这种方式方法来缓解一下生活中的压力。这其中,有着家中存粮不足、有着手上无钱或者欠债、子女学费负担、老人生病拖累、柴米油盐酱醋茶已经是家徒四壁,山穷水尽,百般无奈,更有着子女出身、劳动力欠缺、亲戚家借钱等烦人的家务事,不一而再。</p><p class="ql-block"> 作为母亲的,一边煑好猪食,赶忙挑着到不远处猪巢喂饱,把夜间猪巢里的猪屎铲起来在一边堆放,再背一把干草回家,好应付一天的烧火煑饭;</p><p class="ql-block"> 家中父亲的,弄点炒饭或者是番薯汤,农忙时煲饭放几个咸鸭蛋,一人一半分着吃,算是农村的中上家庭才能拥有这种待遇了。</p><p class="ql-block"> 更好一些的,可以到观澜墟去买点包子或食碗猪红粥,买点“米糕”等等。</p><p class="ql-block"> 而更多的家庭里,喝杯开水,勒紧裤子,咽下口水,懒洋洋地“潇洒”出门,开始一天天的劳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p><p class="ql-block">尽管临天光的那一觉最让人舒服和依恋,但是身为学生的我们,还是要一骨碌起来,擦牙洗面,吃点自制的饼干或是番薯芋头,填下肚子后就得徒步到学校上学。</p><p class="ql-block"> 带好红领巾,挎上书包,随路有着一大堆同村同学,嘻嘻哈哈地走过出村的路,走过观澜桥,通过老街、万安堂村边上的篮球场,再走过一段田埂,爬上学校前面的山坡,便到了课室。</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p><p class="ql-block"> 据说有丰富的“忆苦思甜”宣传活动。</p><p class="ql-block"> 上午,早读课时班主任跟我们说了思想教育和动员,也就是说我们有今天的幸福日子是不容易的,是先辈们浴血奋战的结果,是一辈辈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生在红旗下,喝着“蜜糖”长大(其实那个年代谁家有蜜糖呀!),要刻苦学习,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等等。</p><p class="ql-block"> 然后就是语文~数学~语文,上完课了,就各自回家,各找各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压根就没有接送这回事,当然,暴风雨袭击或者是洪水泛滥的情况下例外。</p><p class="ql-block"> 下午上课的钟声敲响,各班班长等带队,大家都搬着凳子“鱼贯而出”,那个时候,凳子都是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因此显得是五花八门,但仍然不影响我们这一支支“向阳”的队伍。</p><p class="ql-block"> 到了学校的操场上,按照指定的位置依照班次整齐坐好后,各班主任就把班长叫到前面,带领我们唱红歌。</p><p class="ql-block"> 歌声一起,五音不全,各班越吭越响,有顶着屁股眼吼出来的功力。不过倒是让人激情满怀,壮志凌云,有一种“视死如归”英雄式的豪迈!</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我们心中都有“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等的光辉形象刻画。</p><p class="ql-block"> 看着校长陪同下的几个贫下中农代表陆续坐下,“忆苦思甜”大会就正式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都很认真的样子,不认真听不行呀,晚上的作业就是写作文,这是素材。</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样的课堂我们每个学期都会听好几次,而且千遍一律,都是那些年的“陈年旧事”和“红色背景”,就连台上坐着的几个叔叔阿姨都认识,到了“耳熟能详”的境界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p><p class="ql-block">不过今天轮到了马坜村的“马带婶”,讲授着旧社会的苦日子:国民党反动派欺压百姓、日本鬼子进村烧杀抢掠、逃难、卖儿卖女、没有粮食等;自从解放后,穷人当家做主人,社会主义好,人民公社好,生产队好,社员群众好等等等等。</p><p class="ql-block"> 而这样没有稿子的边讲边忆,一下子就过了一个下午,好些弊尿的同学都在扭着屁股,躁动不安,老师们是知道的,但总是叫大家再忍忍,很快报告会就会结束。</p><p class="ql-block"> 还好,平时都是跟我们讲打仗故事的、讲某个保卫战的,讲“观澜八条人命”的“财叔”“谭姨”“陈叔”等看到时间问题就主动放弃了,看着他们“意犹未尽”而且“跃跃欲试”的积极表现,同学们是既感动又“忍耐”,实在是尿急啊!</p><p class="ql-block"> 校长后来说的什么,大家都懒得听了,在热烈的掌声过后,各班级依次退场,还没有等到放好坐椅,都一窝蜂冲向位于学校边角地的厕所,体育课上的百米冲刺,在这时发挥得淋漓尽致,哗!又是一个“大合唱”,成吨量的肥料把厕所尿成了小河,“水流潺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经过一番酣畅淋漓后,同学们都回到教室,听老师布置作业。</p><p class="ql-block"> 三点四十五分,是学校下午放学时间,平时大家都是三三两两回家的,然而今天却不一样了。</p><p class="ql-block"> 各班不分年级,却是以村为单位,集中列队回家,有组织有纪律地唱着歌谣,经过大街小巷,招来了奇异的眼神。</p><p class="ql-block"> 而我们是要经过观澜墟大街的,看那气势,让人感受到的雄纠纠,气昂昂的队伍唱着嘹亮的歌曲,还以为是“志愿军”渡江呢!</p><p class="ql-block"> 红小兵临时队长把我们领到了村里位于树山顶上的粮仓大晒场上,依次领取“忆苦思甜”套餐,面对一箩箩已做好了的“烧饼”,群情激愤,饥肠辘辘,恨不得吃出天翻地覆,以推翻压迫人民的“三座大山”的“愚公移山”精神,全神贯注地抢领着,每人三五个,站在晒谷场的边沿,狠呑虎咽,开始了“忆苦思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糠饼,是经过粗加工的谷壳粉,伴着少量的糯米粉和少得可怜的糖粉合成,蒸熟后和成饼的形状,意味着旧社会人们没有粮食裹腹,被逼吃糠咽菜,过着穷苦的日子,用对比手法,让人们珍惜今天的好日子的革命传统教育。</p><p class="ql-block"> 然而,大家一开始是感动的,也以为“肚饿能呑船”,吃了一个后,大家感受到的是实在是“难咽”的苦,太直接了,根本就不用“忆”了,而“甜”,更是难能可贵,村子里没有糖吗?就能口水都引不出来啊!</p><p class="ql-block"> 面对着一会儿有人检查的考验,大家心里都在忐忑不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p><p class="ql-block"> 也不知道是谁带的头,把糠饼当作瓦片,横切一飞,就消失在村里瓦房的上面,当即不见。</p><p class="ql-block"> 好办法呀!毫不犹豫,一下子远处的五色花篷,竹林子传来了嗦嗦的声音,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几处使,很快就把“忆”剩下的苦消化完了,相视一笑,都变成了“甜”!</p><p class="ql-block"> 队伍解散后,大家都赶紧回家了,趁着热度写作业。</p><p class="ql-block"> 我因为担负着接牛放牛的任务,好让母亲能腾出来时间挑水浇地,种菜施肥,采摘人食猪食等艰巨劳动,这基本上是每一天的“副业”。</p><p class="ql-block"> 放下书包,喝杯自制的山茶(金樱子叶炒成),当即出门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p><p class="ql-block"> 今天因为吃饱了,倒是不用在家寻思找点什么吃,带上本图书,轻松地走在山径上,直奔横龙山,待得队里年轻队员歇息收工,就牵着牛儿去喝水,再沿着平时瞄好的草地或者田埂上草嫩的地方,放任牛在如收割机般的吃草,我可就坐在一旁看连环画。</p><p class="ql-block"> 对于今天的活动作业,基本都是口号加流水记录,早已习惯,没有什么写作压力,只是凑合着数字就行,也不多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一</p><p class="ql-block"> 时近傍晚,看到牛儿肚子圆得发亮,开始喝水,我便知道可以收工了。</p><p class="ql-block"> 回到牛棚,栓好牛绳,留意一下别走到水牛背后被不小心踢了,就可以完成任务了。</p><p class="ql-block"> 家中一年到晚都重复着一个流程:母亲总是最晚回来的,她要到不同的几个地方施肥浇水,取回猪食和蔬菜,挑得满满的,上百斤的两桶承载着一天到晚的人食与猪食,宽厚的肩膀挑起家里半边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二</p><p class="ql-block"> 父亲每天准点下班,扎在厨房做饭,张罗着一家八口人的饭菜,煮好后,还时不时到村口张望,总是唠唠叨叨着怎么还不回来,菜都凉了热,热了凉,然后再加热,爷爷和我们都闷坐等,不敢有丝毫埋怨,而我就趁着时间把作业做完。</p><p class="ql-block"> 哥姐他们也是够累的,放工了还不忘拾一担柴或割担草挑回,那也是上百斤的重活,一年四季,周而复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农村人的生活就是如此,不好说是枯燥的,毕竟精神是“丰富的”。</p><p class="ql-block"> 好些年,村里面的高音喇叭播放的权力,就掌握在我家大姐的手上。</p><p class="ql-block"> 一个尽职尽责的文化宣传员!</p><p class="ql-block"> 夜色降临了,远处一团黑影在移动,由远及近,看清了就是我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晚饭后,母亲仅仅是喝了两碗茶水,就坐在小矮凳子上,开始了“夜生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四</p><p class="ql-block"> 切完两桶猪食的蕃薯苗,放满了一大锅的水,加上几条小蕃薯和小咸鱼,煮上个把小时,又得捞起搞匀,待到凉了一些,又挑到猪巢喂猪。</p><p class="ql-block"> 很多时候,都是我做完作业后帮忙着打电筒或者是拿煤油灯陪伴着母亲。</p><p class="ql-block"> 也是很多时候,听到母亲的宽慰,见到她满是皱纹的脸上露着微笑!朴素而自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五</p><p class="ql-block"> 乡村的晚上,是宁静的。</p><p class="ql-block"> 没有娱乐,没有电视录音机和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偶而有个别家庭有部收音机,也只可以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个年代,收听香港的或者是外国的声音属于违法的。</p><p class="ql-block"> 人们最大的娱乐活动,可能就是人的生理研究和探索实践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六</p><p class="ql-block"> 年少的我们,只有洗洗睡了,唯一的理想和底气,想想:“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而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p><p class="ql-block"> 带着梦想,进入梦乡!</p><p class="ql-block"> 乡间的一天,平凡而充实!</p> <p class="ql-block">  声明:本文属于作者老年回记中的原创,无意中伤文中前辈;</p><p class="ql-block"> 照片来源自网络及村中热心人士提供,如有不适,敬请告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