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游记】2024.02.14游西铺苏李,探访蒲松龄足迹

静远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蒲松龄书馆杂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栖身西铺高院内,设馆教塾卅八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领衔伴读绰然堂,万卷楼旁话聊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志异成书寒灯夜,说鬼写妖独登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古稀撤帐归故里,留仙美名跨四海。</b></p> 引子 <p class="ql-block">西铺村隶属周村区王村镇。因是明崇祯年间户部尚书毕自严的故宅又同时是著名文学巨匠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当年在毕家设馆授徒的地方而声名远扬。蒲松龄纪念馆分馆暨蒲松龄书馆即座落于此。</p> <p class="ql-block">前几年曾独自骑行到此,因馆内万卷楼正在修缮未能进入,留下遗憾。龙年春节来到,骑友十人相约走文昌湖转道辗子山水库前去西铺,顺路再到附近的苏李村看王氏宗祠及龙年灯会,王氏宗祠亦与蒲松龄有不解之缘,因了便确定此蒲松龄文化足迹之旅。骑行不只是骑行,骑行亦是文化之旅的最佳搭配选择之一。</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五早八点从车店出发,走将军路很快进入文昌湖东岸,一字排开长龙列队一边骑行一观惬意观赏首春湖畔韵致,再经下沙沟村过辗子山水库和中央村来到西铺村,从村南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世一品”石坊,沿街北行二百多米便是蒲松龄书馆。</p> 西铺村·蒲松龄书馆 <p class="ql-block">西铺村文化底蕴深厚,毕氏家族文化源远流长,明末曾出过一门二尚书。毕自严于天启、崇祯年间任户部尚书,掌管全国财政。因功被晋封为太子太保,后举为吏部尚书,但未就任。1632年(明崇祯五年)秋,刑部按惯例特请皇帝下诏,任毕自严为主笔。他以公正仁义为准,执法不徇私。总理太监张彝宪受宰相温体仁之命事事与毕为难,他连写十几份辞呈,均未获准。后被免职回乡,一年后官复原职。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去世。著有《石隐园诗文藏稿》等。</p> <p class="ql-block">清代康熙年间,著名文学巨匠蒲松龄应邀来毕家设馆授徒, 历经30余年。蒲松龄一面教书,一面博览毕府内万卷藏书,在万卷楼旁一座名为聊斋的砖瓦房内完成了脍炙人口的《聊斋志异》、全部俚曲及其他杂著。</p> <p class="ql-block">村中的蒲松龄纪念馆分馆(蒲松龄书馆)是明末户部尚书毕自严家宅的一部分,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毕氏故居原以狮子大门、仪门、过厅、对厅、五层家眷楼、石隐园为中轴线,附带东、西跨院的明清古建筑群,建有绰然堂、振衣阁、万卷楼等,占地45亩,后由毕自严的儿子毕际有缩建为25亩。分馆位于毕宅东跨院,约占毕府总面积的十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万卷楼是毕府东跨院最后边一幢主体建筑,高三层,四开间,两进深,四周回廊,面积800平方米,始建于明末。抱柱上原有“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树木起风云”楹联。万卷楼内原有藏书近五万册,种类繁多,是当年著名的私家藏书楼,明清时为中国八大藏书楼之一,与宁波“天一阁”齐名。后因战乱等原因将藏书移于振衣阁,万卷楼辟为他用,1964年原楼被毁,2000年在原址重建万卷楼。</p> <p class="ql-block">振衣阁是一幢砖木结构的双层楼阁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原在毕氏后花园“石隐园”中,后由毕际有挪于“厅事,左贮先振衣阁与蝴蝶松少保遗书”。当时正值毕自严遭诬陷免官一年后又被朝廷重新起用时,振衣阁便寄寓了拂拭衣衫不使尘垢污身、冤狱得洗后心情舒畅之意。原匾额有“崇祯乙亥荷月上浣练坡佐书”字样,“文革”中被毁。振衣阁分上、下两层。一层墙壁上原挂有一幅蒲松龄亲笔书写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悬一幅国画《会晤图》,描绘蒲松龄与享誉大江南北的文坛领袖王士禛会面时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从振衣阁楼上凭栏俯视,有一株醒目的“蝴蝶松”。它是中国北方少见的日本五针松,明末由江南移来毕府前已经整成蝴蝶型,整株犹如巨蝶展须振翅。当年蒲松龄在闲暇时常来观赏奇景,寄托情思。此松于1964年开过花,花小而密,直到1970年代后期还枝青叶绿,但因后来管理不善死亡,今仅存枝干。</p> <p class="ql-block">绰然堂原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是毕自严晚年为子孙设立的家庭学馆。也是蒲松龄教书、读书、著书和冬日休息的地方。后于清光绪年间倾圯,1984年在原址重建。“绰然堂”取意《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乎哉?”。绰然堂青砖灰瓦、斗拱飞檐。原有浑然天成的隶书匾额,落款是“崇祯甲戌白阳老人题”,是毕自严明崇祯七年(1634年)所书。史料记载,蒲松龄当年教的是毕际有的8个孙子。蒲松龄在此编写了《小学节要》《宋七律诗选》《日用俗字》等许多启蒙教材和通俗读物。</p> <p class="ql-block">毕自严纪念馆原是毕自严所建的毕氏先祠,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其孙毕盛钜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把毕自严的画像、圣旨、遗物藏于此处。2003年对毕氏家祠进行抢救性保护,改建为“毕自严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毕氏家族在明朝末年富甲一方,科举连第,共计得到了万历、天启、崇祯三代皇帝的封、赠、褒奖的圣旨33道之多。毕家把这些圣旨视为传家宝,密藏在石隐园振衣阁中。后因后裔分家,圣旨也分藏于各家。“文革”时,大多被当作四旧查抄烧毁,有4道圣旨侥幸保存至今。</p> 苏李村·龙年灯会 <p class="ql-block">离开西铺村蒲松龄书馆,南行不远即是苏李村。苏李村王氏宗祠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也称王教纪念馆、乡村记忆博物馆。苏李庄王氏家族为明清山东名门望族之一。当年蒲松龄曾于此设帐教书。</p> <p class="ql-block">据悉,蒲松龄游学遇到的第一位东家,便是年长其20余岁的王永胤。明朝吏部考功郎中王教是王永胤的伯祖父,其父王所须举人出身,累官至应州知州。他兄弟10人,3人中进士,称颂一时。王永胤虽未皇榜提名,却以岁贡生的身价担任过忠信乡里正,属于淄川县的场面人物。得其赏识的蒲松龄,授课王家子弟的同时,时常帮助王永胤处理一些案牍之事。除流芳百世的《为人要则》之外,《代王八垓与程县公》最为人称颂,根据《聊斋志异·自序》推断,蒲松龄在苏李王家为塾师时,便已经开始“集腋成裘,妄绪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后来,蒲松龄坐馆西铺毕府,两村相距不远,交往频繁自在情理之中。</p> <p class="ql-block">正值春节佳日,苏李村年味正浓,村东门路边的两条巨龙正欲跃腾飞。进村主巷彩灯高悬,喜庆洋洋,村中广场有古槐一棵,饱经沧桑,愈久弥坚。大家在此合影留念,红火的气氛浓烈而韵味久远。王氏宗祠因铁将军把门,未能进院一探究竟,留下遗憾,下次抽机会再来吧。</p> <p class="ql-block">从苏李村往南不远处便是豹山,蒲松龄当年于此游学曾经常到豹山赏游,留下数首有关豹山的诗篇。因了蒲松龄与苏李王永胤、西铺毕府、豹山有了不解之缘,成就了他的《聊斋志异》巨著。</p> 返程 <p class="ql-block">在苏李村满庭香饭馆午餐,馆内布置春意盎然,乡愁浓浓,别具匠心。从该村返程走胶王路,天渐阴,逆风行,顺利赶回家,行程近60公里。</p>